曉宇
江南著名才子張照未滿20歲就考中了進士,后入職南書房,成為康熙、雍正兩朝的寵臣。張照的書法很受康熙賞識。這一路順風順水地走下來,張照心頭之喜自然是難以言表。
才子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克9P桿子贏得皇帝信任的張照知道,清朝素來看重戰(zhàn)功。年過不惑的他雖身居高位,卻無戰(zhàn)功可言。如何才能補齊自己的“短板”,讓皇帝知道自己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呢?期待事業(yè)上更上一層樓的他苦苦等待著機會,一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春天。
這一年,出于對朝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的不滿,云貴地區(qū)的前土司蠱惑當地民眾發(fā)動叛亂。為盡快平叛,雍正當著眾朝臣的面斥責了一直堅持執(zhí)行“改土歸流”政策的重臣鄂爾泰。對時局極為敏感的張照見此情形,給皇帝上了道密折,明言鄂爾泰是這場內亂的禍首,并主動請纓,希望率兵前往貴州“會剿”叛匪。
正在氣頭上的雍正馬上準奏,派張照擔任“撫苗大臣”,與其他將軍一起出師平亂。得到立功機會的張照心花怒放,興沖沖地統(tǒng)兵到了貴州前線,開始像模像樣地排兵布陣。
但是,他從兵書上搬來的東西完全不適合戰(zhàn)場形勢的變化,一場原本早該結束的速決戰(zhàn)變成了持久戰(zhàn),越打越多的叛匪把張照的雄心一點點蠶食。
更讓他始料不及的是,這年八月,雍正毫無預兆地駕鶴西游,鄂爾泰居然成了被授權的顧命大臣。當處理完皇位交接的各項事宜后,新掌大權的鄂爾泰把張照當成了立威的靶子。鄂爾泰的親信們紛紛上奏給乾隆,將平叛無功的責任全部推給張照。就這樣,高調出征的張照被新皇帝革職拿問,從前線押解回京。
一路上,百感交集的張照對自己過往的人生展開了深刻反思。都說白首為功名,可是功名富貴豈是那么好求的?懷著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恐懼,張照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抵達北京,等待著命運的發(fā)落。
萬幸的是,這位乾綱獨斷的新皇帝和其祖父一樣,也是位書法愛好者。張照在書法、金石、詞曲等方面的業(yè)余愛好,這時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出于對藝術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保護,更出于防范鄂爾泰權力集中以致威脅皇權的考慮,乾隆以剛登基不久不宜誅殺大臣為由,對張照采取了高高拿起又輕輕放下的處理策略,并未重治其罪。
張照經過這一番命運的捉弄,才算真正明白了官場的水有多深。人生的累,無非是心累。他想起了北宋名臣范仲淹,他們同為江南才子,又都經歷了“失意每多如意少”的浮沉起落。范公曾遙望江天,浩嘆“微斯人,吾誰與歸”!這種對生命的慨嘆,張照此時算是徹底領悟了。江山折腰,功名誤人,楚云散盡,從此忘機。
心苦是過程,心靜才是結果。乾隆八年(1743年),張照的一位友人在岳州當知府。他素知張照對范公的欽敬,于是向其提出了抄錄宏文《岳陽樓記》的請求。這時的張照,已過了知天命之年,心頭早已淡化了那些患得患失,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了書法的意趣。他工工整整地將此文抄錄了數遍,而后挑最好的一幅送到了友人手中。這位友人又命人拓片保存,做成紫檀木雕擺在樓中永久收藏。
編輯/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