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偉+整理
《富強:中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長征》
(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主要介紹了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開始,在屈辱中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指出中國能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嘗試不同的改革路徑,最終在世紀之交的改革開放中切實積累了財富并向世界展現了國家實力。作者是兩位美國中國專家——奧維爾.切爾(Orville Schell)曾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現為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主任,約翰.德拉利(John Delury)為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副主任。
《中國的戰(zhàn)爭:覺醒的龍,1894-1949》
(Chinas Wars: Rousing the Dragon 1894-1949 )
敘述了中國自甲午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的一系列國內國際戰(zhàn)爭歷程。作者菲利浦.杰維特(Philip Jowett)是英國戰(zhàn)爭史作家,曾出版過另一本中國歷史專著《中國內戰(zhàn)軍隊:1911-1949》。
《早期中國:社會文化史》
(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李豐(音譯,Li Feng)運用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考古發(fā)現,重新解讀了中國遠古的社會和文化史。
《避免摔倒:中國的經濟轉型》
(Avoiding the Fall: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作者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是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資深合伙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他在書中分析了中國30年漸進式經濟改革的過程,指出中國已經到了作出新的經濟和政治調整的時候了。如何轉型?他在書中列舉出了北京的可能選擇。
《中國消失的世界:鄉(xiāng)村、傳統(tǒng)和文化空間》
(Chinas Vanishing Worlds: Countryside,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Spaces)
瑞士作家馬提亞斯.梅斯默(Matthias Messmer)和臺灣作家Hsin-Mei Chuang介紹了西方人熟知的北京、上海等超級大城市以外,還著重介紹了不為人所知的中國古貿易通路、集市,舊日港口、村莊和遺址。一方面這些地方的人們生活淳樸、安寧,但謀生不易,另一方面,他們不可避免地被現代化浪潮所影響。這本書被著名史學家史景遷稱為“一本美麗不凡的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