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維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更為明顯的鞏固和提高,物理課堂也出現(xiàn)多種學習方式的組合,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開展得熱火朝天,整個課堂氣氛比以前更活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靠什么來激發(fā)?很明顯,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開始嘗試給學生布置一些回家可以完成的實驗,以此將課內和課外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經過幾年的實踐,我開始慢慢感受到家庭實驗給課堂教學帶來的可喜幫助。
一、家庭實驗在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和培養(yǎng)探究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案例】:音調高低的影響因素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樂音的特性》教學目標提出:(1)理解影響音調高低的主要因素。(2)嘗試利用常見物品設計、制作簡易樂器,用不同的方法改變其發(fā)出的聲音。
通常將刻度尺壓在桌邊改變尺露出桌面以外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撥動尺,要不就是用一把直尺以不同的速度去劃另一把直尺的鋸齒部分,然后比較發(fā)出聲音的不同,以此來說明物體發(fā)聲的音調高低和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隨后,我會補充這樣一道探究題:琴弦的音調與琴弦的粗細、長短、松緊和材料都有關,這道題只是通過講解來完成。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于是我布置了一項家庭實驗:自選器材,用所學知識制作發(fā)聲體并試著改變其發(fā)聲的音調。學生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用瓶子或碗裝不同質量的水來敲擊發(fā)聲;用橡皮筋粗細不同的部分繃在金屬鉛筆盒上,像吉他一樣的發(fā)聲;用管狀風鈴改裝的小樂器……當我重新提及這部分的知識時,學生就顯得異常激動,爭先恐后舉手談自己的實驗的收獲和疑問。
【反思】通過這樣一次家庭實驗,我發(fā)現(xiàn)原來的課堂實驗過于簡單,雖然大部分學生都動手了,但表現(xiàn)都不夠積極,由于對器材無新鮮感,實驗步驟單一,所以學生的反應比較沉悶,交流討論也很少,沒有充分體現(xiàn)實驗探究的作用。補充這次家庭實驗后,感覺收獲甚多:(1)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動手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觀察力。(2)讓學生體會實驗過程中的失敗、挫折,培養(yǎng)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以及最終獲得成功后的喜悅。(3)強化和鞏固知識點。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通過實驗可以將所學知識點內化為自己的認識。
二、發(fā)揮教師和家長在家庭實驗中的指導和監(jiān)督作用,使之更高效,更科學
【案例】:小孔成像
在小孔成像的教學過程中,我多以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小孔成像的光路圖,再配以動畫說明成像原理,最后給出結論:小孔所成像是倒立的實像。以前總覺得這樣已經非常清楚地把該實驗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最后發(fā)現(xiàn)在解題應用過程中,效果很差。所以,現(xiàn)在我會在本節(jié)課之前布置一個預習性質的家庭實驗: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小孔成像的實驗,并解決以下問題:(1)觀察像是正立還是倒立的?(2)使物體到小孔的距離不變,光屏遠離小孔,像的大小、亮度、清晰度如何變化?光屏到小孔的距離不變,物體遠離小孔,像的大小、亮度、清晰度如何變化?(3)孔的大小對實驗有什么影響?(4)孔的形狀對實驗有何影響?(5)物體移動方向和像的移動的方向有什么關系?(6)物體順時針旋轉時,像如何旋轉?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完成這個實驗后再來講解小孔成像時,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明顯好轉,在課堂提出很多實驗問題,由于是學生親手完成過該實驗,在相互的討論交流中,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總結】本次家庭實驗相對復雜,布置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1)減小器材準備難度。(2)事先給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實驗觀察重點,家庭實驗不可能一帆風順,教師要適當引導和提示,同時,要留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試驗中也確實有很多學生并未完成所有問題的探究。有的學生能不斷的探索、改進而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則帶著疑問和不解來到課堂。我覺得這兩種結果都已經達到了目的。(3)和家長一起完成可解決用火安全等隱患的監(jiān)督,同時,有家長的參與,學生會表現(xiàn)得更為認真積極。(4)家庭實驗要有布置、有檢查、有評價,有表揚。
我會繼續(xù)尋求和完善家庭實驗的開展,爭取在教學中更充分地發(fā)揮其作用,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