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林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已成為教學的主旋律。改革的浪潮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無立錐之地,因此,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適應現(xiàn)代教學要求,刻不容緩。
李政道博士說:“什么叫學問,就是要學會怎樣問,學會思考問題,而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是‘答,學答固然重要,但學習怎樣提問和思考,應在學答之前?!敝R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問題。
學生要在政治課上學到知識,需要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并進行思維加工。但要把書本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闹R,必須對問題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知識的內化至關重要。問題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動力,是思維的起點;問題能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在思想政治課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會學生思考、質疑、發(fā)問。強化問題意識,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提問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采用各種方法提問學生,并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通過思維得出結論,從而獲知識、啟迪的一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有效地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程序1:預習—導入新課—①典型事例導入引起對新知識探索欲;②針對教材內容簡要準確;③快速閱讀、思考出示問題。
程序2:啟發(fā)性討論—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一到兩個討論內容—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了解討論情況;集體討論、小組代表發(fā)言。
程序3:反饋性質疑—激發(fā)、指導學生敢于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掌握質疑的具體方法—讀書者無疑,須教者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程序4:點撥性精講—重點、難點—可穿插在提問過程中,也可以集中時間專題講解。
程序5:歸納性總結—教學任務完成后—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
總結教學內容,確保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下面結合“三個代表”的內容,談談提問式教學的具體操作過程:
1.多角度提問。提問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容多個層次的內涵,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如,在講述“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的內容時,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a.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理論依據;b.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什么?c.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始終代表先進的生產力?d.黨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是如何實踐的?通過以上提問,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通過思考解答,使學生對這一知識融會貫通,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啟發(fā)性提問。啟發(fā)式提問不僅要求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講究提問的藝術,提問能啟發(fā)學生探索思維的過程,從思維過程中引出結論,我根據學生的實際作以下提示: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b.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起主導作用。c.當今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d.先進文化對政治、經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等。通過提示,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串聯(lián),并有一定的提取整合功能,啟發(fā)學生探討,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然后在充分認識先進文化重要性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談談體會,從而激發(fā)學生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3.遷移式提問。學生掌握重點、解決難點后,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要及時遷移創(chuàng)新,在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中,趨于合理地遷移知識,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求異求變,并運用知識分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直接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綜合運用知識,在實踐中發(fā)揮潛能,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例如,在講述“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后,我及時遷移導創(chuàng),組織學生分析:①結合西部大開發(fā)說明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的最高標準?③建國以來,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如何實踐的?通過這些提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遷移、異化、重新排列組合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的觀點、新思路、新設計和新思想。從而既培養(yǎng)學生的技巧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又使學生在理論上、實踐上深刻領會“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法之基、力量源泉。
提問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質是師生雙方共同探討客觀真理的過程,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真理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更加
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應允許學生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允許發(fā)表一些不同的觀點。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同的觀點,甚至出現(xiàn)不正確的思想,這是正常的,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政治教學上的民主和開放。有了問題怎么辦?教師應做啟迪他們心靈的導師。教師的責任在于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獨立地探求和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即不但應“授人以魚”,而且更應“教人以漁”;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和“怎么辦”。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問式教學法,能針對性地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控制在課堂教學的專題所要求的限定范圍內進行,這樣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遇到類似問題就能產生相似類的聯(lián)想,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這猶如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后即使離開了教師的具體幫助仍能高瞻遠矚。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和勇于質疑,是教師的重要職責,因此,思想政治應立足于“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必須把培養(yǎng)質疑、解疑的良好思維品質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導探索,從而發(fā)現(xiàn)真理。
總之,政治課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還有待深入研究,在新的探索中總結新的經驗,走出新的路子,取得新成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之必要。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