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鶯燕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學科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則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語文。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guān)注,不少有識之士的看法確實切中時弊,譬如認為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違背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即在課堂教學中片面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重知識而輕能力,重講授而輕訓練,其結(jié)果是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無法經(jīng)過強化訓練而轉(zhuǎn)化為能力。而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的不在于對知識的理解,而在于語言的口頭和書面的反復實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留給學生“消化”的機會。
課堂教學是一個反復認識的過程。從語文教學過程講,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覺能動地通過語言文字信息的遷移,去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智力、提高思想覺悟的一種既復雜又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與人的認識過程必須一致。語文能力的形成在一般情況下不是以理解為前提的,盡管人們對許多語言現(xiàn)象并不知其所以然,但通過實踐先學會了使用。根據(jù)這一情況,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把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口頭和書面實踐的熱情作為主要目的之一。但在實際上,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卻把很多精力放在對名目繁多的語文知識的講解上,相對地忽視了語文實踐,忽視了訓練。人們經(jīng)常忽視語文是工具這一事實,而工具必須在反復使用中才能熟練掌握。認為理解是掌握語言的前提或基礎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語文能力形成的客觀實際。因而,語文課的所謂“消化”,所謂“訓練”,主要應該是指對語言的記憶和運用。
記憶是儲存積累的重要手段。初中語文記憶的對象,首先應該是語言。語文課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腦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大腦中沒有豐富的語言儲存,就不可能有活躍而創(chuàng)新的思維,因為思維的物質(zhì)材料是語言。當然,這里的“語言”概念,包含著一切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但所有這些知識都必須先轉(zhuǎn)化為語言,才能成為大腦的有效儲存,語文科尤其如此。學生在閱讀一篇課文時,首先感知的是語言。語言文字應該成為記憶的第一對象。這里,需要擺正記憶和理解的關(guān)系。有一種廣泛流行的說法,即“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種說法對非工具性的學科也許是正確的,但對于語文科來說,對語言的記憶并不總是需要先理解的,尤其不必要求“甚解”。語言的運用靠習慣,靠語感。有些語言也許只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心領(lǐng)神會了,而并不能準確說出它們的含義,但在口頭或書面表達時卻能準確地運用。我認為,做到了這一點,就算達到了語文教學對語言的要求。那種過分強調(diào)理解的做法,必然導致對“記憶”的沖擊。而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正是記憶力旺盛的時期,我們卻避其所長,硬要把他們引向“咬文嚼字”的歧途上去。這種做法所造成的后果,難道我們還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再說,對語言的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大可不必畢其功于一役,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這一過程可以不斷地延續(xù)下去。而隨著青少年時代的流逝,人的記憶力日漸衰退,到了人的理解能力加強的時候,再去要求記憶,那才真是時過境遷,力不從心!
實際上,記憶和理解的關(guān)系并不是對立的。記憶的過程往往有助于理解的加深。譬如學生在概括段落大意時,往往只是用“縮寫”法,用原文的幾個詞加以復述,而不能對內(nèi)容加以分析綜合,然后作出概括性的判斷,僅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但在學生反復閱讀原文,強化對語言記憶的同時,對段意的理解也在一步步深化。我們不能要求學生一步登天!我們要求學生概括段意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加深對語言的記憶。在這里,要求概括段意,只是一種“手段”、一個“引子”。至于能否準確概括段意,不應是教學過程的起點,而應是教學過程的終結(jié),絕不能把“終結(jié)”與“起點”混淆。初中生對段意的概括處于感性階段,這有其學習過程中認識的必然性,它是不可超越的。承認這一點,也就是承認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要順應人的認知規(guī)律。
從記憶到理解,關(guān)鍵在于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語文課堂教學的所謂“消化”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在于留給學生實際運用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語言運用的實際訓練。當然,這種訓練并非課堂所能全部完成的。但教師在課堂上強調(diào)、強化這種語文訓練,主要目的在于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唯一科學的途徑在于多讀、多寫、多練、多用,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關(guān)于訓練的作用,古今中外許多學者都有精辟的論述,葉老就曾明確指出:“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訓練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再如,朱熹提倡“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陳順道提倡“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等等,也從方法論的角度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
確定語文課堂“消化”重點(訓練重點)的根據(jù)是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這一點,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具體的施教對象,忽略了學生實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訓練要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如果沒有他們自發(fā)或自覺的配合,教師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將化為泡影。因此,強調(diào)“消化”、強化訓練的前提,在于激發(fā)學生從事語文訓練活動的熱情和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痹鯓硬拍茏プW生心理,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呢?
首先,訓練內(nèi)容要有新鮮感,不能一成不變。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探究活動。訓練內(nèi)容和方法的不斷更新與變化,可以有效地保持與發(fā)展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初一年級教材的散文單元,《春》《濟南的冬天》《竹林深處人家》都是借景抒情的美文。這類文章的課堂訓練重點如果都放在通過朗讀領(lǐng)會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上,難免顯得單調(diào)重復。因而教學《春》時,可緊扣文章細筆細繪的特點,訓練時以全文朗讀為重點,引導學生從中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可抓住“溫晴”這個文眼,讓學生在反復地讀的過程中,領(lǐng)會要旨。同時,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fā)感情的作用。教學《竹林深處人家》時,課堂上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結(jié)合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作者對江南竹鄉(xiāng)的贊美喜愛之情,感受作品的內(nèi)容美和語言美。
要注意訓練形式,增強訓練的趣味性,不要老是搞文字題。在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的形勢下,練習可以通過圖畫、實物、幻燈、錄音等讓學生感知。要盡量擴大訓練題的想象空間,使學生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如,《三峽》的訓練內(nèi)容,可以配合精致的圖片或是紀錄片,啟發(fā)學生由此展開聯(lián)想,并結(jié)合課文描寫由學生作一番口頭描述。講授小說時,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地制造懸念,然后把解答懸念的辦法和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局作為練習,要求學生完成。總之,訓練內(nèi)容和形式應以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出發(fā)點,切忌單調(diào)乏味。呆板的重復訓練,很不利于情緒的調(diào)動和興趣的激發(fā)。
其次,訓練要融入時代的活水,使學生有所感奮。感奮可促使興趣深化,使興趣持久。學生是富于朝氣的一代新人,時代的信息與學生的思想感情最易溝通,因而訓練內(nèi)容有時代活水流淌,就能使他們感受到歷史長新。
目前,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課文反映的生活與當今社會相去甚遠,因而訓練時,要善于把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和藝術(shù)手法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服從于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在訓練中有機地插入一些新信息,啟發(fā)他們的思考。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留給學生充分“消化”的時間。訓練的重心是對語文的實際應用,即聽、說、讀、寫能力。對教師而言,“消化”是教學的最高追求;對學生而言,“消化”是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徑。力爭在課堂上“消化”更多的東西,不僅有利于克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諸多弊端,而且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