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漢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二拍”中的選擇問句
楊妍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漢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本文在定量的基礎(chǔ)上對“二拍”中的選擇問句形式進行了簡單描寫分析,展現(xiàn)了“二拍”時期正反選擇問句和并列選擇問句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二拍”選擇問句中真性問句和假性問句的分布情況。
“二拍” 正反選擇問句 并列選擇問句 真性問 假性問
選擇問句是漢語疑問句系統(tǒng)中的重要形式,目前研究者對其內(nèi)部小類的名稱有不同看法。本文采用并列選擇問句和正反選問句的分類名稱。并列選問句是并列幾個提問項目,讓回答者選擇一種回答,如:“你是去北京還是去上海?”若選擇項目是一件事的肯定或否定兩方面,則為正反選擇問句(或稱反復(fù)問句),如:你去不去北京?”半個多世紀以來,選擇問句一直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也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一些學者對近代專書中的選擇問句進行了研究,如:劉子瑜(1994)敦煌變文中的選擇問句;劉鏡芙(1994)《金瓶梅詞話》中的選擇問句;傅惠鈞 (2000)《兒女英雄傳》選擇問句研究;李焱(2003)《醒世姻緣傳》正反疑問句研究等。本文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簡稱“二拍”)中的選擇問句進行描寫研究①?!岸摹睘榱杳沙跄7隆叭浴眲?chuàng)作的,文章的語言風格比較統(tǒng)一,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岸摹惫灿邪耸缕浚捎诙叹矶洞箧⒒暧瓮晁拊?,小姨病起續(xù)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鬧元宵雜劇》系雜劇,故實有小說七十八篇。本文選用了其中七十八篇短篇白話小說作為研究的語料。
(一)VPneg
“二拍”中的VPneg共有九十六例,否定代詞有 “否”、“未”、“無”、“不曾”、“未曾”、“不是”,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VP+否
“二拍”中共有八十四例否定詞為“否”,其中十五例為“可+VP+否””。如:
不知可有些緣法否?(初第二十八卷)
三例為“莫+VP+否”。如:
①郎君莫不要知后來事否?(初第四十卷)
②老者道:“要招牌何用?莫非有別樣高術(shù)否?”(二刻第一卷)
③小孩子莫驚怕否?(二刻第五卷)
“莫”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莫非”、“莫不是”,是個表示測度疑問的副詞。“莫+VP+否”句式中,“否”已經(jīng)喪失稱代性否定功能,而變成幫助表達疑問語氣的語氣詞,整個問句是測度疑問句。
四例為“還+VP+否”,如:
④尊翁、尊堂還在否?(初第三十四卷)
⑤當初我曾把好言相勸,還記得否?(二第二十二卷)
⑥郎君隔闊許久,還記得奴否?(二第二十九卷)
⑦王氏道:不知晚間謹慎否?(初第二十七卷),其中的VP“謹慎”為形容詞。
“二拍”中除有“還+VP+否”外,還有“還+VP”、“還+VP么”各一例,如:
⑧還記得我赍發(fā)你兩貫錢?(初第三十五卷)
⑨大爺青年短壽。今不曾生得有公子,還與他立個繼嗣么?(二第三十二卷)
2.VP+未
否定副詞為“未”的,有六例。如:
⑩竟忘了大娘曾吃早飯未?(初第六卷)
?相公曾娶妻未?(初第三十四卷)
3.VP+無
“二拍”中僅有一例。
?相公但差人到宮山一查,看西廊僧人蹤跡有無?(初第三十六卷)
4.VP+未曾
“二拍”中有兩例為此句式。
?有下處也未曾?(初第三十四卷)
?公子曾吃早飯未曾?(二刻第二十二卷)
5.VP+不曾
在“二拍”中有兩例。
?曾到我家去報不曾?(初第二卷)
?曾回去家中不曾?(二第九卷)
句式“VP+否”、“VP+未”、“VP+未曾”、“VP+不曾”共有的特點是句中往往出現(xiàn)表示時間范疇為“過去”的成分的時間狀語“曾”,有的有“了、過”。
6.VP+不是
僅有一例。
?頭在你家上三家鋪架上不是?(二第二十八卷)
“VP+不是”主要對行為、狀況然否提出詢問。這一形式常表示反詰語氣,多用于假性問?!癡P+否定詞”是一種繼承上古中古漢語而來的正反選擇問句式。從先秦到六朝,“VP+否定詞”式正反選擇問句經(jīng)歷了否定詞的詞匯替換過程,先秦進入此格式的否定詞是“不、否”,漢代,“未、無”進入“VP+否定詞”框架,“無”只能與“有”相對,六朝時仍如此,當“無”出現(xiàn)在與“有”相對的語境中時,其否定詞性質(zhì)仍很強?!盁o”在唐代大量進入“VP+否定詞”,而且不再局限于與“有”相對的語境,可以出現(xiàn)在與其他非“有”義動詞相對的語境中。“二拍”中這一句式中的否定詞有“否”、“未”、“無”、“不曾”、“未曾”、“不是”?!胺瘛?、“未”、“無”、“不曾”、“未曾”始終出現(xiàn)在不完全式中,位于句子的末尾。不完全式是正反選擇問句的一種,不完全式是否定詞的后面沒有第二項,而且這一項是補不起來的。如:未知功名有分與否?表已然體的“未曾、不曾”進入“VP+否定詞”,是唐五代時期所沒有的。
(二)可+VP(+否定詞/語氣詞)
“可”字正反選擇問句最早出現(xiàn)于唐五代,但一直到宋代都不多見,元代以后漸趨多見,明清白話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從具體形式看,“二拍”中的“可”字句共有七十三例,其中有“可+VP”(6例)、“可VP么”(41例)、“可VP否定詞”(26例)三種形式,由此可見,“可VP么”是正反選擇問句中帶語氣詞的主要形式。語氣詞“么”使得語氣顯德婉轉(zhuǎn)緩和,有時有明顯的商量、請求的意味。如:
?你可認得襄陽趙司戶么?(初第二十五卷)
?要煩你帶西堂,與我侄兒說此事,如若未娶,待與他圓成了,可好么?(二第三卷)
“可+VP”、“可VP么”句式的特點是:句中不出現(xiàn)否定的一面,用“可”加肯定的一面提問。在這些句式中,“可”后的VP為“是”(21例)、“要”(6例)、“有”(9例),“動詞+得”(15例),其他為一般動詞。如:
?可是你寫的票?(二第十卷)
?你可要學么?(二第十九卷)
?可有香客與男僧來往么?(初第三十四卷)
?可做得來的么?(二第十卷)
“二拍”中還有一例“可VP+沒+VP”,不過僅此一例。
?看說的可有理沒有理?(初第三十七卷)
(三)VP-neg-VP
這種句式最早見于《睡虎地秦簡》,但是這種句式在中古突然消失,入唐以后,這種句式才逐漸增多。VP-neg-VP的否定副詞為一般否定詞,不具稱代性。在“二拍”中這種形式不多,共十例,“二拍”中的否定詞有“不、未、沒”,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VP+不+VP
?管你行得也不行得?(初第十五卷)
?不道他舍得也舍不得?(二刻第四卷)
?小的們有一計在此,不知中也不中?(二刻第四卷)
?是有個哥哥,多年隔別了,不知是也不是?(二刻第六卷)
?不知人肯服不肯服?(初第三十七卷)
?竟出來照舊送茶,看他認得出認不出?(初第二十一卷)
?興哥道:“怎的不確,見有衣囊行李在此,可認一認看,是不是?”(二刻第四卷)(是不是)
?你且說那小廝,果是你的侄兒不是?(初第三十三卷)
肯定詞與否定詞之間有語氣詞“也”字,起到延緩語氣的作用。
2.VP+沒+VP
?看說的可有理沒有理?(初第三十七卷)
3.VP+未+VP
?正當妙齡,不知成親與未成親?(二刻第三卷)
“與”位于一正一反的兩個并列性動詞成分中間,起到連接作用,使句子具有更明顯的選擇問語氣。從結(jié)構(gòu)上看,“VP+否定詞+VP”句式中的“VP”的成分有: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和短語結(jié)構(gòu)。單、雙音節(jié)詞的正反選擇問句形式是在動詞之間加上否定詞,如“是不是”,有的在否定詞之前還加上語氣詞“也”,如“中也不中”、“是也不是”,屬于“動+(語氣詞)否定詞+動”,“有理沒有理”屬于“動賓+否定詞+動賓”結(jié)構(gòu),“是你的侄兒不是”屬于省略后項賓語,是“動賓+否定詞+動”式,“行得也不行得”屬于“動得不動得”式,“認得出認不出”這種動補結(jié)構(gòu)的正反選擇問句是肯定形式之后重復(fù)動詞,然后對補語進行否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VP-neg-VP中VP有所發(fā)展,但VPneg在正反選擇問句中占優(yōu)勢。與唐五代相比,“二拍”中的的正反選擇問句的形式與唐五代差別不大,不少是前代形式的留存,或是在前代已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唐五代時已有“VP+不+VP”和“VP+未+VP”,“二拍”中除了這兩式以外,還出現(xiàn)了“VP+未+VP”式?!岸摹敝械腣P還出現(xiàn)了動補結(jié)構(gòu),如“認得出認不出”,“動賓+不+動”也是唐五代時期沒有的,“動”和“不動”之間插有語氣詞“也”的用例也不少。具體見表1。
表1 “二拍”中的正反選問句
“二拍”中的并列選擇問句共有十七例,具體形式有:
(一)是A,是B?有四例,如:
?是我不是?是他不是?(初第三卷)
?街上喚你是劉媽媽,喚你是李媽媽?(初第三十八卷)
(二)是A,還是B?有一例,如:
?不知到底是救醒了?還是面龐廝像的?(初第十一卷)
(三)還是A,還是B?有四例,如:
?還是去與人挪借,還是去與朋友們結(jié)會?(初第十五卷)
?閑中問道:“聽小師父口談,不是這里本處人,還是自幼出家的?還是有過丈夫,半路出家的?”(初第二十七卷)
(四)還是A,B?共兩例,如:
?晚間還是我到你書房來?你到我臥房來?(初第十八卷)
?還是男僧在內(nèi)?女僧在內(nèi)?(初第三十四卷)
(五)A?還是B?有一例,如:
?這等,女兒百年之后,可往俺劉家墳里葬去?還是往張家墳里葬去?(初第三十八卷)
(六)A,B?有兩例,如:
?不知大官人轎去馬去?(二第八卷)
?你要官休?私休?(二第三十四卷)
(七)是A,B?有兩例,如:
?王氏欲待叩門,心里想道:“這里頭不知是男僧女僧?”(初第二十七卷)
?知是張三李四?(初第三十九卷)
(八)為A,為B有兩例,如:
?不知為湊錢不起,不知為疑心不真?(初第四十卷)
?抑且不知你為儒?為商?(二第三卷)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二拍”中的并列選擇問句多是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現(xiàn)代漢語并列選擇問句中也是以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為常的,并且關(guān)聯(lián)詞主要是“是”、“還是”,“為……為”做選擇問記號的不多見,并且“二拍”中的并列選擇問句句尾大都沒有語氣詞,僅有一例在選擇前項句尾帶有語氣詞“也”,帶語氣詞“也”使句子的語氣顯得委婉。對于并列選擇問句的句尾帶不帶語氣詞,蔣紹愚和曹廣順認為:“初步來說,與文獻的文白程度、選擇問句式本身的句式特點有一定關(guān)系。語料顯示,不帶語氣詞的并列選擇問句,其語言肢一般都是簡單句子形式,有的干脆就是單、雙音節(jié)詞語的并列式,而帶有語氣詞的選擇肢,其所處句子的結(jié)構(gòu)形式往往較為復(fù)雜,句子的音節(jié)數(shù)碼較多,句子一長,必然需要有語氣上的停頓,這應(yīng)該是造成并列選擇問句選言肢句末語氣詞有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認為可以用這一觀點解釋“二拍”中并列選擇問句中選擇前項和后項都不帶語氣詞的現(xiàn)象。同時,不帶語氣詞也與并列選擇問句大量使用連接詞緊密相關(guān)。
唐五代的并列選擇問句中“A,B式”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二拍”中的并列選擇問句多帶有關(guān)聯(lián)詞語,即“(關(guān)聯(lián)詞)+A,(關(guān)聯(lián)詞)+B”式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岸摹笔呃⒘羞x擇問句中,兩例不帶關(guān)聯(lián)詞,15例帶關(guān)聯(lián)詞。徐正考(1988)認為,“A,B”式雖是唐五代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格式,但句子一般都很簡單,對稱性強,語義上也有限制,表達不了復(fù)雜的選擇問語義內(nèi)容?!笆茿,是B”式可以彌補“A,B”式以上諸方面的不足。唐五代并列選擇問句中只有后項可以用“還是”、“但是”這類雙音節(jié)形式,前項只能用“是”。但“二拍”中存在“還是A,還是B”和“還是A,B”,前項也可以用雙音節(jié)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從唐五代到明代,并列選擇問句的形式有所發(fā)展。
近年來,一些學者引用真性問與假性問觀點和方法研究漢語疑問句,為疑問句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系統(tǒng)功能學派的Halliday認為,言語交際中最根本的言語角色只有兩個:求取與給予。以此觀察漢語疑問句,人們發(fā)現(xiàn),疑問句從表達功能上也分為兩大類,一類目的在于求取信息,為真性問;一類目的在于采用問句形式給予信息,為假性問。傅惠鈞(2000)曾分析了《兒女英雄傳》中選擇問句真性問與假性問的分布情況,為從功能的角度研究漢語疑問句的發(fā)展,提供了一些信息。下面我們對“二拍”選擇問真性問與假性問的情況展開分析,具體見表2。
“二拍”中共有選擇問句一百七十例,其中正反選擇問句一百五十三例,并列選擇問句十七例。分析后發(fā)現(xiàn),“二拍”中假性問有八例,所占比例比較小,下面對這八例進行分析。VP-neg-VP都為真性問句,VPneg中有五例假性問句為:
?比尊夫手段有差池否?(初第十七卷)
?男子未娶妻,先娶妾,有此禮否?(初第二十三卷)
?頭在你家上三家鋪架上不是?休要纏我。(二刻第二十八卷)
50旁邊一個護身的家丁,慨然向前道:“秀才飲酒不樂,得非為家姬失去否?”(二第二十七卷)
51況嚴蕊乃守公所屬意,即使與交,肯便落了籍放他去否?(二第十二卷)
“可+VP+么”中有一例為:
52又不消自提,享著安樂茶飯,這可好么?(初第二十二卷)
這些假性問句多是出現(xiàn)在對話的形式中,從上下文的內(nèi)容看,給出的回答也都不是簡單的對問句的肯定或否定。例??51表否定,? 50 52表肯定。其中,51中的VP為形容詞。
并列選擇問句有兩例:
?前日有一事,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是我不是?是他不是?(初第三卷)
53笑他是拖來也,是抱來的人?(初第二十卷)
?是肯定后項,根據(jù)小說中上下文的意思,53既不肯定前項,又不肯定后項,只是為了表達對事情的懷疑。
表2 真、假性問的分布情況
本文通過定量分析,對“二拍”中的選擇問句進行了描寫和簡單說明,“二拍”中正反選擇問句的基本形式是“VP-neg”、“VP-neg-VP”式,“可VP么”是正反選擇問句中帶語氣詞的主要形式,“VPneg”式否定詞有“否、無、未、不曾、未曾、不是”。最常用的是“否”,最常用的疑問副詞為“可”。“VP-neg-VP”式否定詞有“沒、不、未”,并且出現(xiàn)了動補結(jié)構(gòu)的正反選擇問句,并列選擇問句的主要形式是“(關(guān)聯(lián)詞)A+(關(guān)聯(lián)詞)B”??偟膩碚f,“二拍”中的選擇問句形式與唐五代差別不大,句式中的語氣詞、否定代詞與疑問副詞變化也不大。假性問在“二拍”選擇問句中所占比例很小。
注釋:
①本文選用的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為2000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
[1]劉子瑜.敦煌變文中的選擇疑問句式[J].古漢語研究,1994(4).
[2]傅惠鈞.《兒女英雄傳》選擇問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國內(nèi)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000.
[3]劉鏡芙.《金瓶梅詞話》中的選擇問句[J].中國語文,1994(6).
[4]徐正考.《清代漢語選擇問句系統(tǒng)》[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
[5]陳金妹.漢語假性疑問句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4).
[6]李焱.《醒世姻緣傳》正反疑問句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3(3).
[7]傅惠鈞.關(guān)于正反問歷史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古漢語研究,2006(1).
[8]祝敏徹.漢語選擇問、正反問的歷史問題[J].漢語研究,1995(2).
[9]何瑛.宋代選擇問句句式考察[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0]徐正考.唐五代選擇疑問句系統(tǒng)初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2).
[11]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