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駿李傳富徐春生張慶萍陳東曉汪林英朱一芳張 威武媛媛黃建軍盧 琦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合肥,23003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數字化影像技術實驗室,合肥,230031;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合肥,230038)
健康成人合谷穴、后溪穴的針刺fMRI比較研究
楊 駿1李傳富2徐春生2張慶萍3陳東曉3汪林英3朱一芳2張 威2武媛媛3黃建軍2盧 琦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合肥,23003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數字化影像技術實驗室,合肥,230031;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合肥,230038)
目的:利用fMRI探討針刺合谷穴和后溪穴主治疾病的中樞神經生理學機制及兩穴功能的相對特異性。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均為右利手。分為針刺合谷穴組與針刺后溪穴組,每組各20名。采用改良后的組塊設計方案,用相同的磁共振掃描序列采集針刺兩組健康志愿者左側合谷穴或后溪穴任務態(tài)fMRI數據。利用AFNI程序分析腦激活區(qū),對所有的功能數據進行組分析和組間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對分析結果進行多重比較校正(P=0.002,α≤0.05)。結果:針刺左側合谷穴激活腦區(qū)包括:雙側中央前回、頂上小葉、顳上回、豆狀核、殼核、小腦,右側中央后回、頂下小葉、額中回、顳中回、緣上回、丘腦、丘腦底核、尾狀核、扣帶回,左側額下回、枕中回和腦島;針刺左側后溪穴激活腦區(qū)包括:雙側腦島、小腦,右側中央前回、額中回、尾狀核頭和體,左側扣帶回、丘腦和腹后內側核;針刺左側合谷穴和后溪穴,組間分析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合谷穴組較后溪穴組右側額中回、額下回激活減弱,左側扣帶回、左側中央前回激活增強。結論:本研究為“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脈”理論提供了客觀的證據,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合谷穴治療汗癥、后溪穴治療頸項腰背部疾病以及兩穴的鎮(zhèn)痛作用的中樞神經機制;并進一步從中樞神經層面表明了部位相近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對特異性。
針刺;合谷穴;后溪穴;功能特異性;功能磁共振成像
針刺作為中國傳統(tǒng)療法之一,其療效已被普遍認同,但針刺作用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備受爭議[1-5]。“穴位”都是針灸研究領域的基礎載體,對于穴位的研究,不僅要探討針刺穴位的作用機制,更要探討作用機制的特異性[6-10],這樣才能為臨床選穴、預知療效提供依據。一直以來,遠端取穴的針刺作用機制相對局部選穴更加難以解釋,本實驗采用fMRI技術對40例受試者進行研究,選取年齡相對集中的志愿者,分別觀察針刺不同經絡、相近部位,并具有部分共同主治功效的合谷穴和后溪穴腦功能成像的變化,探討“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脈”的遠端治療作用及兩穴治療汗癥、痛癥的中樞機制,從而為傳統(tǒng)針灸經典理論的現代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進一步為穴位的功能相對特異性的存在提供客觀的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更科學的指導臨床選穴具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40例研究對象,均為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募集的健康志愿者,且為右利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4.9歲。分為針刺合谷穴組與針刺后溪穴組,各20例。合谷穴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25.2歲;后溪穴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24.6歲。將實驗內容告知受試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實驗步驟 先讓志愿者于準備室更衣并休息30 min左右,全身放松后,進入掃描室。囑受試者平躺,閉眼,用棉球塞耳,戴上專用隔音耳幔,固定頭部,以最大限度限制其頭部活動,關燈,以減少視覺刺激,除系統(tǒng)噪音外盡可能去除其他一切聲音。囑受試者在掃描過程中,全身尤其是頭部保持靜止,并盡可能避免心理活動。采用一次性無菌不銹鋼毫針(環(huán)球牌,直徑0.30 mm,長40 mm)針刺受試者左側合谷穴或后溪穴;用捻針和留針(非捻針)2種手法,捻針用平補平瀉方法,左右捻針,頻率為1 Hz。針刺由1名多年工作經驗的針灸醫(yī)師完成。實驗結束后,詳細詢問并記錄每一例志愿者的針刺感覺和檢查過程中的其他感覺或心理活動。
1.3 實驗設計 采用改良組塊設計,采取靜息狀態(tài)(留針)與刺激狀態(tài)(捻針)交互進行的方式,掃描開始之前進針,然后開始掃描采集fMRI數據,先靜息2 min,然后行捻針刺激2 min,再靜息留針3 min,再捻針刺激2min,最后靜息留針1 min,功能像采集共持續(xù)10 min。實驗設計方案見圖1。
圖1 實驗設計模式示意圖
1.4 mRI掃描技術參數 實驗使用SIEMENS Symphony 1.5 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機,標準頭部線圈進行掃描。解剖像取與前后聯合連線平行的橫軸位T1WI,共36層,范圍覆蓋全腦,TR 500 ms,TE 12 ms,掃描野(FOV)230 mm×230 mm,層厚3.0 mm,層間距0.75 mm。功能像采用EPI-BOLD序列,采用與解剖像相同的掃描位置獲取腦內血氧水平依賴性信號,TR 4 000 ms,TE 50 ms,層厚3.0 mm,層間距0.75 mm,翻轉角(FA)90°,FOV 192 mm×192 mm,分辨率64×64。每4.0 s可獲得間隔為0.75 mm的覆蓋全腦的36層圖像,其中第0—2、4—7、9—10 min為靜息狀態(tài)圖像,第2—4、7—9 min為刺激狀態(tài)圖像。3D解剖像掃描采用擾相梯度回波序列T1WI,TI1 100 ms,TR 2 100 ms,TE 3.93 ms,FA 13°;FOV 250 mm×250 mm;層厚1 mm,層間距0.5 mm;分辨率256×256。完成1例實驗約需30 min左右。
1.5 圖像后處理 實驗數據處理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數字化影像技術實驗室進行。采用AFNI軟件,處理過程大體分為數據格式轉換,計算個體統(tǒng)計參數圖,計算組分析腦活動區(qū)以及閾值校正等4個步驟。1)將fMRI原始數據轉換成AFNI處理需要的nii格式,并對所有數據進行去傾斜校正(3dWarp)。2)計算個體被試的統(tǒng)計參數圖,具體步驟包括:a.去除數據的線性飄移(3dDetrend);b.去除原始數據160個時間點的前4個時間點以避免設備開始掃描之初不穩(wěn)定因素的影響;c.頭動校正(3dvolreg),將剩余156個時間點的數據與第1個時間點的數據對齊,并得到每一個體數據的頭動參數,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位移量以及沿著x,y,z三軸的旋轉量,掃描過程中頭動范圍超過2 mm或2°的數據將被剔除;d.數據平滑(3dmerge),采用半高全寬(FWHM)為5 mm高斯函數進行濾波,對數據進行平滑化處理;e.數據標準化,為了消除不同個體或同一個個體不同次掃描數據之間的全局飄移,對數據進行標準化,使得不同數據平均值相同;f.經過上述預處理后的數據,最后利用AFNI的反卷積程序(3dDeconvolve)計算每一個體的統(tǒng)計參數圖,具體采用單因素回歸模型,將6個頭動因素和常量因素作為回歸模型基線函數的回歸因子。3)將有效研究數據的統(tǒng)計參數圖轉換到Talairach標準空間,利用單樣本t檢驗計算出研究數據的腦功能活動區(qū)。4)閾值校正。采用Monte Carlo模擬校正方法,選擇P<0.002,計算出α<0.05的最小數據簇大小(矯正后是9個體素)。通過閾值校正后,顯示激活區(qū),統(tǒng)計并記錄激活區(qū)的位置、Brodmann分區(qū)、信號類型和位置坐標。
2.1 針刺左側合谷穴組fMRI結果 腦內多處功能區(qū)被激活,均為信號升高區(qū)域,包括:雙側小腦、右側丘腦、丘腦底核、雙側豆狀核、殼核、右側尾狀核、右側扣帶回、雙側中央前回、右側中央后回、雙側頂上小葉、右側頂下小葉、左側額下回、右側額中回、右側顳中回、雙側顳上回、右側緣上回、左側枕中回、左側腦島(表1及圖2)。
表1 針刺左側合谷穴腦內激活區(qū)分布
2.2 針刺左側后溪穴組fMRI結果 腦內多處功能區(qū)被激活,均為信號升高區(qū)域,包括:雙側小腦、左側丘腦、腹后內側核、右側尾狀核頭和體、右側中央前回、右側額中回、左側扣帶回、雙側腦島(表2及圖3)。
2.3 針刺左側合谷穴和后溪穴兩組組間分析結果
組間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合谷穴組較后溪穴組右側額中回、額下回激活減弱,左側扣帶回、左側中央前回激活增強(表3及圖4)。
表2 針刺左側后溪穴腦內激活區(qū)分布
圖2 本組20例受試者針刺左側合谷穴fMRI腦功能激活區(qū)
圖3 本組20例受試者針刺左側后溪穴fMRI腦功能激活區(qū)
表3 針刺左側合谷穴和后溪穴腦激活區(qū)組間差異分布
圖4 針刺左側合谷穴組和后溪穴組fMRI組間比較腦功能激活區(qū)
合谷穴、后溪穴均是臨床常用穴位,在歷代中醫(yī)文獻中均有大量記載。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不僅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疾病,還可應用于臨床各科,尤其對面口部疾病的治療更具特效,古人在《四總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的總結。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不僅善于單穴針刺治療督脈上的急慢性痛癥,還可以治療與督脈相關的神志病。兩穴均有止痛和治療汗癥的作用。無論“面口合谷收”還是“后溪通督脈”,均為遠端取穴的取穴原則,該取穴原則與經絡系統(tǒng)密不可分,前者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為理論基礎,后者以經絡系統(tǒng)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為理論基礎[11]。一直以來,這種遠端取穴的針刺作用機制相對局部選穴更加難以解釋,諸多學者于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解剖學研究[12-14]、臨床現象觀察[15-18]、紅外熱像法研究[19]等,直接或間接的對經絡系統(tǒng)的存在和作用進行了探討,肯定了經絡系統(tǒng)在遠端取穴方法中的重要意義,但經絡系統(tǒng)究竟由何組成,發(fā)揮作用的生理機制又是什么,仍未獲得統(tǒng)一結論。本研究利用fMRI技術,分別觀察針刺不同經絡、相近部位、并具有部分共同主治功效的合谷穴和后溪穴腦fMRI成像的變化,探討“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脈”的遠端治療作用及兩穴治療汗癥、痛癥的可能中樞機制。
3.1 針刺合谷穴fMRI組內分析 在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中,軀體運動中樞或稱第一軀體運動區(qū),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Brodmann 4區(qū)是該區(qū)的中心部,身體各部位在運動區(qū)的投影有如倒置的人形,但頭部仍然是正置的,即中央前回的上部與下肢和軀干的肌肉運動有關,中部與上肢的肌肉運動有關,下部與面、舌和咽喉部的肌肉運動有關。本實驗針刺左側合谷穴表現在雙側中央前回的激活,且激活部位在其中部和下部,即手部和面口部代表區(qū),該部位的激活,說明了在針刺左側合谷穴時,發(fā)生了雙側中央前回手部運動代表區(qū)和面口部運動代表區(qū)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合谷穴與面口部在大腦皮層的運動代表區(qū)存在密切的聯系,為“面口合谷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這一論點與李落意等[10]研究結論相似,區(qū)別在于李落意等針刺左側合谷穴是在右側中央后回中下部得到激活,而本實驗是在雙側中央前回激活,中央后回只有右側中部小范圍激活,其差異可能與操作者不同或受試者個體差異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但面口部與合谷穴區(qū)存在一定的關系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可以推測針刺合谷穴治療面口部疾病可能就是通過這些影響支配面部肌肉運動的功能皮層,經過皮質核束的傳導來調節(jié)面部肌肉運動,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除此之外,實驗結果還顯示,中央前回的激活部位中包括Brodmann 6區(qū),6區(qū)上段即額上回、額中回后部,下段位于中央前回下段的前部。6區(qū)不僅屬于運動前區(qū),組成錐體外系的一部分,與姿勢調節(jié)和肌張力維持功能有關,還屬于自主神經皮質中樞的一部分,稱為立毛泌汗區(qū),刺激6區(qū)可出現泌汗和立毛,因此推測臨床上應用合谷穴治療汗癥,可能與刺激合谷穴激活該腦區(qū)有關。至于本次試驗中,顳葉、枕葉的激活,可能與合谷穴治療眼、耳等五官科疾病有關,對該區(qū)域的激活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針刺后溪穴fMRI組內分析 針刺左側后溪穴可使腦內多處功能區(qū)被激活,也均為信號升高區(qū)域,包括:雙側小腦、左側丘腦、腹后內側核、右側尾狀核頭和體、右側中央前回、右側額中回、左側扣帶回、雙側腦島。
實驗中發(fā)現針刺后溪穴也引起了中央前回的激活,但從具體部位看,處于中上部,即手部運動代表區(qū)和頸項軀干部運動代表區(qū),筆者認為,該實驗結果為“后溪通督脈”理論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后溪穴主要用于治療項背腰部的疼痛和活動障礙,具有單穴治療有效的特點,在臨床上得到普遍認可。該實驗結果提示,針刺后溪穴治療督脈疾病,可能是通過支配相應部位的運動皮層發(fā)揮作用,協(xié)調頸項部、腰背部的肌肉運動而實現的,而在此治療中,更加離不開止痛的作用,可能與激活的其他腦區(qū)相關,于下文詳細討論。
3.3 兩組共同激活腦區(qū)的分析 本次實驗中,發(fā)現針刺合谷穴與后溪穴共同激活了小腦、丘腦、尾狀核、扣帶回和腦島,筆者認為這些腦區(qū)均與兩穴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有關。
尾狀核作為基底節(jié)的結構之一,在錐體外系中參與對軀體運動的調控,但近年來研究表明尾狀核也參與痛覺調制。有報道發(fā)現[20]電刺激尾狀核頭部可提高痛閾,而損毀尾狀核可使電針鎮(zhèn)痛效應顯著降低。還有報道認為[21]尾狀核內含有5-羥色胺、內啡肽和乙酰膽堿等多種與疼痛相關的神經遞質,是中樞內源性嗎啡類物質含量最高的區(qū)域,該區(qū)域的激活可能參與了中樞鎮(zhèn)痛過程。另外,本實驗中發(fā)現小腦、丘腦等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也被激活,其中丘腦也是痛覺和痛反應的重要中繼站,是痛覺感受和調制的重要中樞之一,近幾年的研究報道也多證明了這一點,如韓濟生等[22]通過實驗證明上丘腦的韁核在痛覺調控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劉曉媛等通過fMRI靜息態(tài)研究,認為丘腦是舒芬太尼中樞鎮(zhèn)痛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腦區(qū)。小腦,雖然不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中軸上,但它與端腦、間腦、腦干和脊髓都有密切的聯系,是軀體運動的協(xié)調中樞,而有報道認為,小腦的皮質可以傳導慢痛信息的C類傳入纖維,提示小腦也可參與痛覺調制過程??蹘Щ亍⒛X島屬于邊緣系統(tǒng),被認為是自主神經高級中樞的主要所在地,與內臟活動密切相關,又與情緒行為的調節(jié)緊密相聯,被稱為“內臟腦”和“情緒腦”,邊緣系統(tǒng)與痛覺情緒反應有關,針刺可抑制痛覺的情緒反應,針刺信息與傷害性信息可到達邊緣系統(tǒng)的不同部位起到調控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哪些腦區(qū)參與鎮(zhèn)痛,也無論它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大小如何,可以明確的是,中樞鎮(zhèn)痛是一個復雜的神經活動,單憑一個部位或幾個部位的作用是不能完成的,應該是多腦區(qū)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如此,還應強調的是,以上腦區(qū)雖然參與針刺鎮(zhèn)痛,但不表示這些腦區(qū)的激活僅說明針刺合谷穴和后溪穴的鎮(zhèn)痛作用,錐體外系和邊緣系統(tǒng)均具有更多的功能,可能與針刺兩穴的其他作用相關。
3.4 針刺合谷穴、后溪穴fMRI組間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合谷穴組較后溪穴組右側額中回、額下回激活減弱,且減弱的部位位于額前區(qū),包括Brodmann 45區(qū),這些區(qū)域主要與思維、判斷、智能、情緒和記憶等活動有關,相當于中醫(yī)理論中“神”的概念和作用。在額前區(qū)發(fā)生病變時,??梢援a生額葉性神經及精神障礙癥狀,表現為情感淡漠或盲目欣快、反應遲鈍、智能低下、自知力缺乏、記憶力喪失等癥狀,又相當于中醫(yī)里“失神”的表現。督脈聯系心與腦,“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受損可發(fā)“失神”,表現為神志病,針刺合谷穴較針刺后溪穴右側額中回、額下回激活減弱,可以推測后溪穴在治療“失神”的疾病和癥狀上較合谷穴具有優(yōu)勢,與后溪通督調神的經典理論相符。
實驗結果還顯示合谷穴組較后溪穴組在左側中央前回激活增強,且激活增強的區(qū)域在中央前回中下部,即手部運動代表區(qū)和面口部運動代表區(qū),不僅驗證了“面口合谷收”的經典理論,還進一步驗證了“面口合谷收”的特異性,為臨床治療面癱、面肌痙攣等面口部疾病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實驗中我們還發(fā)現合谷穴組較后溪穴組在左側扣帶回激活增強??蹘Щ厥沁吘壪到y(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主神經高級中樞的主要所在地,自主神經也稱為植物神經,有控制和協(xié)調內臟、血管、腺體等功能,當扣帶回受刺激時,可出現瞳孔散大、唾液分泌、立毛泌汗、流淚、徐脈以及血壓、呼吸的改變。植物神經分為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互相制約平衡,當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各種功能障礙,稱為植物功能紊亂,表現為情緒不穩(wěn),煩燥焦慮、心慌、易緊張、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還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甚至頭痛,頭昏,視物模糊等癥狀。針刺合谷穴較后溪穴在左側扣帶回激活增強,表示合谷穴在治療有關植物功能紊亂等自主神經疾病方面較后溪穴有優(yōu)勢,這與臨床上合谷穴主治腹痛、便秘等胃腸道疾病,滯產、經閉等婦科疾病以及熱病,汗癥相符合,表明了合谷穴作為“原穴”的特殊意義??蹘Щ剡€與情緒行為反應以及“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xù)”(即食欲、性欲等)有關,針刺合谷穴較后溪穴在左側扣帶回激活增強,說明合谷穴可能在有關情緒、食欲、性欲等方面也具有特殊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
3.5 問題與展望 本實驗利用fMRI對針刺健康志愿者左側合谷穴、后溪穴進行研究,通過組分析及組間分析,不僅從客觀上印證了“面口合谷收”傳統(tǒng)理論經驗,還進一步驗證了“面口合谷收”的特異性,不僅從客觀上印證了后溪通督脈止痛的經驗應用,還為后溪通督脈調神治療神志病的特異性作用提供實驗依據。同時,本研究仍存在部分問題需進一步探討,如本實驗選取左側穴位進行針刺,針刺右側穴位是否得到相似的結果;本實驗的對象是健康志愿者,而針刺疾病狀態(tài)下的患者,結果又如何,是否能更準確地反映穴位功能的作用機制。在實驗結果中,發(fā)現針刺兩穴對小腦均有廣泛的激活,目前研究表明小腦具有多種解剖結構和功能,這些與針刺穴位究竟有何關系,應對小腦的激活區(qū)進行更精細的分析。
[1]Maurizio P.The autumn of acupuncture[J].Eur J Intern med,2012,23:31-33.
[2]Chae Y,Chang dS,Lee SH,et al.Inserting Need les Into the Body:A meta-Analysis of Brain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cupuncture Needle Stimulation[J].The Journal of Pain,2013,14,(3):215-222.
[3]徐春生,李傳富,鮑風.針刺腦功能成像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0,8(3):263-266.
[4]徐春生,李傳富,鮑風.針刺健康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8(2):64-67.
[5]朱一芳,李傳富.靜息態(tài)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針刺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1,9(4):356-358.
[6]Choi EM.,Jiang F,Longhurst JC.Point specificity in acupuncture[J]. Chinese medicine.2012,7(1):4.doi:10.11861749-8546-7-4.
[7]Bai Lijun,Yan Hao,Li Linling,et al.Neur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Pericardium 6:Evidence From an FMRIStudy[J].Jmagn Reson Imaging,2010,31:71-77.
[8]Fang Jiliang,Jin Zhen,Wang Yin,et al.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Needling:Limbic-Paralimbic-Neocortical Network modulation[J].Hum Brain mapp,2009,30:1196-1206.
[9]楊駿,李傳富,張慶萍,等.合谷穴針刺周圍性面癱患者腦功能成像初步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4):608-610.
[10]李落意,趙斌,楊駿,等.“面口合谷收”神經生理機制的fMRI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2,10(1):13-15,22.
[11]沈雪勇,胡玲,裴景春,等.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55.
[12]崔懷瑞,楊新東,徐象黨,等.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學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4):35-37.
[13]孫威,劉洋.針刺合谷穴的解剖學基礎[J].黑龍江醫(yī)學,2011,35(8):570-572.
[14]樓新法,邵華信,戴開宇,等.合谷穴與正中神經返支的定位關系[J].針灸臨床雜志,1999,15(4):56-57.
[15]何廣富,吳巖,鳳梅,等.針灸治療汗癥的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1):195-196.
[16]李煜,符白玲,張永福,等.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超前鎮(zhèn)痛對婦科腹腔鏡手術后疼痛影響[J].廣州醫(yī)藥,2009,40(3):44-46.
[17]王明月,丁淑強.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合谷穴透刺治療腦卒中后手指痙攣[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3):440-441.
[18]張進,黃道耕,郭子林,等.針刺后溪穴合推拿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1):49-50.
[19]李順月,張棟,王淑友,等.針刺合谷穴對正常人面部溫度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9,29(增刊):57-59.
[20]馬青年.中腦邊緣鎮(zhèn)痛的神經化學和形態(tài)研究[J].生理科學進展,1991,22(3):248.
[21]張吉.針灸鎮(zhèn)痛機制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52 -156.
[22]韓濟生.內源性鎮(zhèn)痛系統(tǒng)[J].生理科學進展,1981,12(2):104.
(2014-12-08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An fMRI Study on Need ling in Hegu(LI4)and Houxi(SI3)of Adult Healthy Volunteers
Yang Jun1,Li Chuanfu2,Xu Chunsheng2,Zhang Qingping3,Chen Dongxiao3,Wang Linying3,Zhu Yifang2,Zhang Wei2,Wu Yuanyuan3,Huang Jianjun2,Lu Qi2
(1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China;2 Medical Imaging Center&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China;3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8,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on Hegu(LI4)and Houxi(SI3)curing diseases and the functional specificity of them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fMRI.Methods:Forty healthy right-handed volunteers,divided into Hegu(LI4)point group and Houxi(SI3)point group,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 took the modified block design.A ll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timulated at left Hegu(LI4)or Houxi(SI3),acquiring the fMRI data with the same scanning sequences.All fMRI data were analyzed by AFNI program and the results were corrected with Monte Carlo method(P=0.002,α≤0.05).Results:1)Many brain areas were actived with increased signal by stimulating at the left Hegu(LI4)which included:bilateral cerebellum,right thalamus and subthalamic nucleus,bilateral lentiform nucleus and putamen,rightcaudate,right cingulate gyrus,bilateralprecentral gyrus,right posterior central gyrus,bilateralsuperior parietal lobule,righ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rightmiddle frontal gyrus,rightmiddle temporal gyrus,bilateral superior temporal gyrus,right supramarginal gyrus,leftm iddle occipital gyrus,left insula.2)As well as many brain areas were actived with increased signalby stimulating at the leftHouxi(SI3)which included:bilateral cerebellum,left thalamus and ventral posteriormedial,right caudate,right precentral gyrus,rightmiddle frontal gyrus,left cingulate gyrus,bilateral insula.3)It showed significantde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group analysis results of stimulating at Hegu(LI4)vs Houxi(SI3):the increased signal in left cingulated,precentral gyrus and decreased signal in rightmiddle frontal gyrus,inferior frontal gyrus of Hegu(LI4)than Houxi(SI3).Conclusion:Present research directly illustrated the link of Hegu(LI4)with the face and mouth,aswell as Houxi(SI3)with the neck and torso at the level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it also offered the objective neu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fall and hand controlled by Hegu”and“Houxi associating with the governor vessel”.In addition,it explained the mechanism of Hegu treatment to hyperhidrosis,Houxi(SI3)treatment to neck lumbar diseases,and the analgesic function of both acupoints in some degree.Nevertheless,it provided the objective basis of functional specificity of the acupoints which were closed in loca-tion.
Acupuncture;Hegu acupoint(LI4);Houxi acupoint(SI3);Functional specificity;fMRI
R245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2.005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病理狀況下面口部與合谷穴區(qū)聯系的腦功能和突觸可塑性研究(編號:2010CB5305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多模態(tà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針刺穴位腦機制偏側性研究(編號:81202768);安徽省教委重大科研項目:設備場強等關鍵因素對針刺腦功能成像的影響(編號:KJ2011ZD05);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針刺腦功能成像個體差異及其與中醫(yī)體質類型的關系研究(編號:1208085MH147)
楊駿,男,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針刺腧穴中樞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