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賢軍
(廈門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劇作家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 1888~1953)是美國戲劇的奠基人,也是迄今為止美國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劇作家,他是一位希望通過戲劇來展現(xiàn)真實人生,表達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嚴肅思考的作家,他在藝術(shù)上勇于創(chuàng)新,不受傳統(tǒng)的束縛,不迎合當時的社會時尚所好,這一切使他在美國戲劇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奧尼爾善于博采眾長,從多種不同的哲學思潮和文化藝術(shù)思潮中汲取營養(yǎng),來釀造自己的劇作。在所有的哲學理念中,他最認同的無疑是道家思想,道家觀念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到奧尼爾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劇本創(chuàng)作。奧尼爾不僅對道家無限敬慕和崇拜,還意識到它能幫助人類解決面臨的各種社會難題,克服人類社會的身心痼疾。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道家思想早已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它不僅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的凝結(jié),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奧尼爾從少年時期就對東方充滿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印度和遠東地區(qū),并希望在那里住一段時間,呼吸那里的空氣。在寫給朋友肯尼思·麥高恩的信中提到要到中國,因為歐洲似乎已沒有意義。中國是他心目中向往的地方,在他多部劇作中也流露出了這種想法,如《天邊外》、《泉》等中的主人公都向往東方,向往中國這樣“被大自然隔開的極其寧靜的地方”。在20世紀20年代,奧尼爾曾深入地翻閱過大量有關(guān)中國歷史、宗教、詩歌和藝術(shù)方面書籍,對于老莊的道家哲學更是情有獨鐘,道家思想慢慢地滲透到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
循環(huán)論是道家的基本觀點之一,道家認為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循環(huán)運動,事物在運動中還會向著相反的方向變化,這是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奧尼爾的作品中有很多循環(huán)的例子,如人生的循環(huán),事物的循環(huán)和生死的循環(huán)。在《安娜·克里斯蒂》中的老船長克里斯家多人葬身大海,他自己也飽嘗了海上生活的艱辛,因而十分憎惡大海,說它是“老魔鬼”,決心讓自己的女兒安娜遠離海上生活,但女兒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磨難之后偏偏投向大海,把它當作是凈化自己“罪孽”和做一個新女性的地方,還嫁給了海員麥特,這是一種人生的循環(huán)?!度分械膰娙繒r每刻沖上去,又落下來,不停地循環(huán);每天的日出生日落是宇宙有規(guī)律地運動,也是不停地循環(huán)?!短爝呁狻分械牧_伯特的死亡不是結(jié)束而是自由的開始,《馬可百萬》中忽必烈面對闊闊真的尸體說:“生的胚胎與死的歸宿,是互相協(xié)調(diào)的,要與它們?nèi)跒橐惑w!”[1](P98)表明了死是生的結(jié)果,又是生的開端,生最終也都回歸死亡,生死并不對立,是循環(huán)反復的,是同一事物兩種變化著的存在形式。
道家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陰陽對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之中都包含了陰和陽兩種相對的力量,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并存,還不斷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相互轉(zhuǎn)化,最終發(fā)展到和諧統(tǒng)一。這種觀念也體現(xiàn)在奧尼爾的總體創(chuàng)作方向中。
他前期的作品中常包含對立矛盾的主題和人物,例如《天邊外》中的兩兄弟羅伯特和安德魯?shù)膶α?,是精神與物質(zhì)的對立;《大神布朗》的迪安與布朗的對立,是詩人與庸人的對立;《馬可百萬》中闊闊真與馬可的對立,是東方與西方的對立;《安娜·克里斯蒂》中的陸地和海洋的對立,是罪惡和純潔的對立;《毛猿》中地獄般的鍋爐房和悠閑舒適的艙房的對立,是下層人揚克生存的地方和富豪千金米爾德麗小姐生活環(huán)境的強烈對照。
但在奧尼爾后期劇本中,陰陽對立的成分減弱了許多,難以找到完全對立的因素,那些原來對立的因素都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了,在更高的層次上融合,使劇本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超然與和諧。如《送冰的人來了》、《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詩人的氣質(zhì)》、《月照不幸人》不再表現(xiàn)劍拔弩張的激烈的沖突,而是關(guān)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這也源于道家“歸根”思想的影響。劇本中的角色之間也不再充滿緊張的斗爭和矛盾,而是相互理解和同情,寬恕與和解。如:《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中的蒂龍一家的悲劇命運互為因果,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錯綜復雜:一家人彼此相愛卻又彼此傷害,他們相互之間愛恨交集,愛中有恨,恨中又包含了愛,愛與恨交織融合在一起,但最終都摒棄前嫌,不再相互怨恨,變得互相寬容和理解?!对抡詹恍胰恕分薪苊缀蛦涛髦g存在矛盾和誤解,也因互訴衷腸而將矛盾化為同情和愛。
另外,他后期的戲劇創(chuàng)作已不再熱衷于自然主義、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和意識流等各種流行的現(xiàn)代戲劇流派和表現(xiàn)手法,也不再運用面具、獨白、分裂人格和分割舞臺等戲劇手法,而開始了寫實主義的回歸,帶有明顯的具有道家哲理的返璞歸真,尊崇自然的趨勢。東西文化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并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正是因為這種自然的融合,奧尼爾的后期劇作才更讓人耳目一新,給人以新的震撼。正如我國學者劉海平和朱棟霖在他們的論著中指出:“正是莊子齊物論的思想使得奧尼爾后期作品含義朦朧,回味無窮?!盵2](P24)
奧尼爾晚年住在山中的 “大道別墅”(Tao House)里,像一位遠離塵世的道家隱士,潛心思考并創(chuàng)作出了巔峰劇作。“大道”取自道家寧靜淡泊的意思,這個取名最能說明他對道家的理解和詮釋,正如劉海平所說的:“用‘道’來命名一生中最后的一幢住房,對于奧尼爾來說,這不僅是個取名字的問題,而且是一種確認了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或者說是他為自己的靈魂尋找的一個歸宿。”[2](P20)
奧尼爾受中國道家文化影響,從歷史和社會方面來看,是時代和家庭所致。奧尼爾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處于喧囂、迷惘和浮躁的時代。在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正式進入世界經(jīng)濟大國的行列,走上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道路。規(guī)?;纳a(chǎn),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shù),使普通勞動者越來越處于被奴役的境地。日益精細的分工,使勞動者更加從屬化,變成了簡單的勞動機器,他們不能在勞動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財富,他們生產(chǎn)出財富,自己卻變得又貧窮又落后。在這里,“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3](P90)
奧尼爾認為作為一個現(xiàn)代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發(fā)展是失敗的,盡管物質(zhì)大量豐富,人們的精神卻面臨著危機,他曾說:“我堅持這一觀點,即美國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家,而是最失敗的國家,它完全失敗了,因為它得到了一切,比任何國家得到的還多。它發(fā)展得那么快,可是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根基?!盵4](P22)他覺得資本主義國家企圖不斷地占有外界的東西,開發(fā)的那么快,擁有那么多的資源的同時卻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這是沒有用的。正如汪義群所說的:“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舊的信仰,即對宗教的信仰,在一部分人身上,逐漸失去力量,而科學和物質(zhì)生產(chǎn)又不能提供一個新的上帝來彌補人們心靈上的空虛?!盵5](P101)于是社會上許多人的信仰產(chǎn)生了危機,覺得無所適從,感到迷惘和彷徨。作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劇作家,奧尼爾敏銳又痛苦地觀察到失去精神信仰對于現(xiàn)代西方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覺得人類需要有一個道德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人生,否則人類就會迷失方向,產(chǎn)生困惑,甚至產(chǎn)生內(nèi)在沖突,形成自我分裂。
除了時代的悲劇之外,奧尼爾在思想上的痛苦也來自于他自身在家庭中和社會上經(jīng)歷的痛苦,他從小就和母親和哥哥一起跟隨父親的劇團到處巡回演出,常年住旅館,沒有安定的生活。母親也為此長期孤獨和壓抑,尤其是由于父親的吝嗇而注射過量的嗎啡染上毒癮之后,她時常處于自責和悔恨之中,精神上感到極度的痛苦,如同自傳劇《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中的瑪麗一樣。同樣地,奧尼爾的父親也是一個被生活所誤的人,由于從小飽嘗貧窮的滋味,以至于有錢之后變得十分吝嗇,不愿花錢替妻子和兒子好好治病。他做地產(chǎn)投機屢屢虧損卻不愿收手,總覺得地產(chǎn)是穩(wěn)當?shù)臇|西,又為名利所累,在事業(yè)上也沒能有更大的成就。哥哥也放蕩頹廢一生,后自殺身亡。奧尼爾本人自小體弱多病,曾得過肺結(jié)核。后來,為了生活,奧尼爾又從事過各種職業(yè),如當過淘金工人,去南非和南美當過水手,也當演員,記者等等,1920到1923年之間,父母、兄長相繼去世,家庭的不幸遭遇在奧尼爾身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痛苦的烙印。
另外,他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接觸的都是些水手、碼頭工人、流浪漢等底層人民,深切地感受到潦倒的生活,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知道了世間的冷漠以及人的命運的不可知。因此,他的作品很少有高雅的東西,表現(xiàn)的只是普通人的人生和命運,還有社會上存在的丑惡的一面如:吝嗇、酗酒、吸毒、瘋狂等,但所有這些,正如批評家羅伯特·F·惠特曼(Robert F. Whitman)說的那樣,“對他來講僅僅是這個‘罪惡的今日’的表象而已”[6](P56)作品中表現(xiàn)的往往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奧尼爾是個自傳性很強的作家,在這些表象的后面,我們能感覺到劇作家的那種難以排遣的苦惱,一種無路可走,找不到歸屬的痛苦,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徒然的向往。
從思想和文化方面來看,奧尼爾的道家情結(jié)正是出于對天主教的絕望和對社會理想和文化身份認同的困惑,而遙遠的東方智慧給了他理想的歸屬。20世紀前期是人類思想最活躍的年代,除了人們熟知的已有的各種宗教思想外,又新興了各種哲學思想。奧尼爾不停地思考各種的宗教和哲學體系,想從中尋找能使他獲得心理安寧的思想。作為天主教徒家庭的成員,他幼年在天主教教會學校讀書,家庭和學校的熏陶使他從小就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后來他發(fā)現(xiàn)盡管他時時為母親祈禱,想讓她戒掉全家人都為她擔憂的毒癮,但都不見效,他開始對上帝產(chǎn)生了懷疑,覺得像母親這么虔誠的教徒,上帝都拯救不了她,那么宗教還有什么意義呢?最后,母親企圖跳河自盡這件事使他徹底絕望,并背棄了天主教的信仰。
奧尼爾遠離天主教除了家庭原因之外,尼采哲學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奧尼爾曾經(jīng)研究過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包括希臘哲學、尼采的超人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等。 在普林斯頓上大學時,他就很癡迷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它是對我影響最深的書。……自18歲以來,我一直帶著它,它從未讓我感到失望過……”[7](P18)尼采宣揚超人,認為人的意志力是最重要的,上帝已經(jīng)死了,西方文明的傳統(tǒng)道德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徹底崩潰,人必須承認生命的虛無并服從生命和創(chuàng)造力。尼采的思想讓奧尼爾以現(xiàn)代的新的觀點看待世界,在他看來,宗教是禁錮人的本性的枷鎖,人只有掙脫這些枷鎖,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独雎沸α恕愤@個劇本就是宣揚超人哲學典型,奧尼爾把拉撒路塑造成具有一切非凡品質(zhì)的超人,贊美了他的勇敢、樂觀、慷慨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對于在宗教氣氛中長大的奧尼爾,與天主教的決裂在內(nèi)心深處無疑是痛苦的選擇,一方面是堅決地與宗教的決裂,另一方面是強烈地渴望尋求新的精神寄托,其實他的一生都在尋找,尋找一種精神信仰來拯救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使他擺脫心理的焦慮并獲得心靈上的平靜。當時,有很多西方知識分子對東方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因此寫出了大量的相關(guān)書籍,奧尼爾曾讀過不少這樣的書。他與自己所崇拜的叔本華、榮格、斯特林堡和愛默生等西方有識學者一樣,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在廣泛地研究了各種哲學思想和宗教之后,他最終找到了與自己心靈相契合的道家思想,他相信道家思想不僅能給他精神力量,也能醫(yī)治西方物質(zhì)主義的病根。
總之,生活在20世紀前期的奧尼爾深切地感覺到美國在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zhàn)和科學技術(shù)快速發(fā)展之后,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念已經(jīng)徹底崩潰,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們醉心于物質(zhì)的追求而逐漸喪失自我,逐漸被物化,這種社會環(huán)境使人們的信仰產(chǎn)生了危機,覺得無所適從,感到迷惘和彷徨。事實上,20世紀前期西方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為陷入精神危機的現(xiàn)代人類尋找出路。奧尼爾也在思想極度痛苦中開始信仰探索旅程,在研究了各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潮之后,他認為道家思想正是這樣一種力量,能給人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智慧。
[1]奧尼爾.奧尼爾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劉海平,朱棟霖.中美文化在戲劇中交流·奧尼爾與中國[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J. S. Wilson, "Interview with O'Neil", Twent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ceman Cometh.
[5]汪義群. 奧尼爾研究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6]Robert F. Whitman,"O'Neill's Search for' A Language of the Theatre'", John Gassner ed. O'Neill,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7]Egil, Tornqvist."O'Neill's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Paragon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O'Neill. Ed. Michael Manhei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