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京蒙張云波
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能否起訴鑒定機構要求損害賠償
文◎劉京蒙*張云波**
本文案例啟示:司法鑒定是人民法院調(diào)查取證的行為,鑒定機構與當事人之間并未建立任何法律關系,當事人因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而起訴鑒定機構的,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
[基本案情]2007年,李某某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宣告其父李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法院依法定程序委托A鑒定研究所對李某的行為能力進行鑒定,并依該鑒定研究所認定李某“精神發(fā)育遲滯(輕度)……民事行為能力受限”的鑒定意見,判決宣告李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時指定李某某為李某的監(jiān)護人。2008年,李某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撤銷前判決,宣告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法院依法定程序委托B司法鑒定中心對李某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再次鑒定,并根據(jù)該鑒定中心認定李某“精神狀態(tài)正常,評定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鑒定意見,判決撤銷宣告李某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前判決。2009年,李某向A鑒定研究所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A鑒定研究所因錯誤鑒定向其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法院以該案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為由,裁定不予受理。李某不服,上訴至中級法院。中級法院亦認定李某所訴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李某不服終審裁定,向高級法院申請再審。高級法院認為李某所訴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原裁定對李某所訴不予受理并無不當,裁定駁回李某的再審申請。2013年,李某向檢察機關提出監(jiān)督申請,請求對終審裁定提出抗訴。
該案經(jīng)檢察機關審查認為,A鑒定研究所接受法院委托,對李某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鑒定并出具法醫(yī)學鑒定意見的行為,屬人民法院調(diào)查收集證據(jù)的行為,A鑒定研究所與李某之間并未發(fā)生財產(chǎn)和人身關系,故該案不屬于民事訴訟受理范圍,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并無不當。檢察機關對該案作出不支持監(jiān)督申請的決定。
在民事訴訟中,對于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能否向人民法院起訴鑒定機構,該案是否屬于民事訴訟受理范圍的問題,存在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人民法院因采納鑒定機構的鑒定意見,宣告李某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使其受到周圍人的歧視,社會評價降低,長期處于悲傷、抑郁狀態(tài),人格受到傷害。李某要求鑒定機構承擔侵犯其人格權的民事責任屬于民事訴訟受案范圍,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二種觀點認為,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鑒定機構并非接受李某的委托對其行為能力進行鑒定,故他們之間并未產(chǎn)生任何法律關系,李某要求鑒定機構承擔侵犯其民事責任不屬于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是正確的。
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司法鑒定人是指提供鑒定意見的人,是司法鑒定的實施者,在訴訟中運用專業(yè)知識提供意見,彌補法官在某些專門問題上認識能力的不足,以幫助法官達到正確認識的目的,因此在整個司法鑒定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鑒定意見是鑒定人接受司法機關的委托,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借助一定的方法或儀器,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研究、檢驗、分析后給出的判斷性意見。[1]《民事訴訟法》強調(diào)鑒定人必須是根據(jù)法官的命令或者指令協(xié)助人民法院對有關證據(jù)問題加以判斷,只有受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意見才是民事訴訟法上的鑒定意見。[2]本案例所討論的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起訴鑒定機構是否屬于民事訴訟受理范圍問題中的鑒定意見即屬此鑒定意見。當事人自行委托鑒定機構進行的鑒定,不屬于司法鑒定,鑒定機構出具的意見也不是《民事訴訟法》上作為法定證據(jù)種類之一的鑒定意見,只能作為書證。鑒定意見在民事訴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審判人員判斷那些需要具備專門的技術知識和經(jīng)驗才能作出正確判斷的問題,彌補審判人員對專門性問題判斷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審查有爭議的證據(jù)材料(如借據(jù)、收條、筆跡),以確定證據(jù)材料的真?zhèn)巍#?]
在民事訴訟中,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起訴鑒定機構是否屬于民事訴訟受理范圍與我國司法鑒定人的法律地位有很大關系。關于鑒定人的法律地位,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有較大不同。大陸法系將鑒定人視為法官的助手,居于中立地位,運用法官所不具備的專門知識對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評價,鑒定被視為一種證據(jù)調(diào)查方法,其任務是協(xié)助法官闡明事實真相;英美法系則將鑒定人視為具有專門知識的證人,其鑒定意見與普通證人的證言在法律上效力是等同的,鑒定被作為當事人的一種證據(jù)方法,需要經(jīng)過陪審團的審查判斷。[4]在大陸法系國家,鑒定人作為法官的助手,其活動能夠給判決內(nèi)容帶來很大影響,所以必須保護鑒定人的內(nèi)心獨立性,并且使他不受因自己的鑒定結果而遭到敗訴方起訴的干擾。[5]因此,鑒定人在通常情況下對其出具的鑒定意見是免責的。而在英美法系國家,鑒定人與一般的證人沒有任何不同,鑒定人通過向當事者提供有利于其主張的鑒定而獲得相當?shù)膱蟪?,許多情況下與代理律師合為一體置于同一當事者的陣營而與對方對抗。[6]在此情況下,當事人在作出鑒定前就與鑒定人就鑒定的內(nèi)容進行了商討,并簽訂了合同,所以基本不存在當事人因不同意鑒定意見而與鑒定人發(fā)生爭議的情況,即便發(fā)生爭議,雙方也只需依照簽訂的合同來解決。
在我國,司法鑒定人的法律地位與大陸法系國家的鑒定人基本相同,即鑒定人在訴訟中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輔助人,是獨立的訴訟參與人,具有獨立性和中立性。鑒定人進行鑒定的活動不受任何人意志的左右。雖然因鑒定意見產(chǎn)生爭議是否可以提起訴訟在我國法律上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鑒于司法鑒定人的上述法律地位,鑒定人應當免于被起訴。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當事人與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人(鑒定機構)之間不存在法律關系。如前所述,我國的司法鑒定是人民法院調(diào)查收集證據(jù)的行為,鑒定人通過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參與到民事訴訟中來。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6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xié)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托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第188條規(guī)定,法院受理申請后,必要時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鑒定。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民事訴訟中,不論是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或人民法院依職權決定鑒定的,均是人民法院委托鑒定機構對專門事項進行鑒定,當事人并未與鑒定機構或鑒定人直接建立民事法律關系。而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是“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chǎn)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可見,因當事人與鑒定人(鑒定機構)之間未建立可訴的法律關系,人民法院不能受理因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錯誤而對鑒定人(鑒定機構)的起訴。
第二,當事人因不服鑒定意見而起訴鑒定人(鑒定機構)沒有訴訟標的。在民事訴訟理論中,訴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請求特定的人民法院就特定的法律主張或權利主張進行裁判的訴訟行為。[7]訴應當具備相應的要素,即構成一個訴所應當具有的基本因素。二要素說認為訴的要素由訴訟理由和訴訟標的構成,三要素說認為訴的要素由訴訟理由、訴訟標的和當事人構成。[8]可見,無論是二要素說還是三要素說,都將訴訟標的作為訴的要素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對訴訟標的較為一致的認識是當事人發(fā)生爭議的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9]如前所述,由于在司法鑒定中,當事人并不是司法鑒定的委托人,其與鑒定人(鑒定機構)之間未建立任何法律關系,因此當事人以鑒定意見錯誤為由起訴鑒定人(鑒定機構)就會因缺失訴訟標的而無法成為真正的訴,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受理。
第三,鑒定意見屬于證據(jù),不直接影響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首先,鑒定意見不是對案件事實的客觀記錄或描述,而是鑒定人在觀察、檢驗、分析等技術活動的基礎上得出的主觀性意見。[10]雖然鑒定是由專業(yè)人士依據(jù)專門知識或技能作出的,對人民法院的最終審判影響較大,但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起終局決定性的影響。鑒定意見只是法定證據(jù)的一種,是否采納為認定事實的根據(jù)還要經(jīng)過當事人的質證和人民法院的審查判斷。鑒定意見在新民訴法修改之前被稱為鑒定結論,給人一種不可置疑或推翻的錯覺,因此2012年8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的《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即為此意。其次,鑒定是“對有關專門性問題作出判斷,而不是對有關事實問題作出法律評價”,[11]因此鑒定意見是鑒定人就案件中的事實問題提供的意見,只解答事實認定問題,不是法律判斷,不解答法律爭議問題,不能直接對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調(diào)整。
第四,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有誤,具有除起訴鑒定人(鑒定機構)外的其他救濟途徑。事實上,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認為鑒定意見有誤不論在訴訟中還是訴訟終結后都提供了相應的救濟途徑?!蹲罡呷嗣袢嗣穹ㄔ宏P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27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托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提出證據(jù)證明存在法定情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因此,對于正在進行中的民事訴訟,當事人若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應當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新鑒定。[12]《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第3項規(guī)定,原審庭審結束后原作出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者重新鑒定、勘驗,推翻原結論的證據(jù)屬于再審新證據(jù)的一種。因此,對于已經(jīng)終結的民事訴訟,當事人若認為判決依據(jù)的鑒定意見有錯誤,可經(jīng)重新鑒定后,以有新證據(jù)為由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對于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當事人若認為判決依據(jù)的鑒定意見有錯誤,可提出新證據(jù)向人民法院起訴申請撤銷原判決。因此,如再允許當事人以鑒定意見錯誤為由起訴鑒定人(鑒定機構)無異于對當事人進行了雙重保護,不僅浪費司法資源,而且導致法律救濟程序的沖突。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鑒定人如在鑒定過程中對被鑒定人的權益造成損害,鑒定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是因司法鑒定產(chǎn)生的任何糾紛都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因司法鑒定產(chǎn)生的糾紛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于人民法院采用了鑒定人的鑒定而導致了一方當事人遭受了不利的訴訟后果,即本案例討論的問題。另一類是鑒定人在進行鑒定時直接損害被鑒定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權利,如為了進行醫(yī)學鑒定而實施檢查身體時傷害了接受檢查的人。此類案件與前一類案件有本質的不同,因鑒定人在進行鑒定時對被鑒定人的人身或財產(chǎn)造成了損害,這就在鑒定人與被鑒定人之間產(chǎn)生了侵權的法律關系。此時,受到損害的被鑒定人可以依照侵權法的規(guī)定要求鑒定人承擔賠償責任,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應當依法受理。
注釋:
[1]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頁。
[2]同[1],第135頁。
[3]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頁。
[4]戴澤軍:《證據(jù)規(guī)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頁。
[5][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頁。
[6]同[5],第321頁。
[7]同[3],第50頁。
[8]同[3],第50-51頁。
[9]常怡:《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頁。
[10]何家弘、劉品新:《證據(jù)法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頁。
[11]張建偉:《證據(jù)法要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頁。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3年第2期。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副處長,法學博士[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檢察員,法學碩士[1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