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一民
大學生體質增強的難點與對策
文 / 王一民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結果表明,2002年以來,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缺失體質持續(xù)下滑,與大學自評學生體育成績合格和本科教學評估體育合格對照形成鮮明反差,受到中央高度重視。不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高等學校要加強體育課程管理,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次課外體育鍛煉”,而且5年后,又頒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專門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近日,我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試行健身活動量等級評促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完成了。結合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對增強大學生體質的思考。
自《意見》發(fā)布以來,與此相關的研究,多為現(xiàn)狀調查和加強宣傳教育、考勤方式等,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較少。如,大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課外體育管理模式;以課外體育鍛煉考勤記錄納入體育課成績等。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健身量評促學分制是對以上研究的發(fā)展。
資料顯示,9成大學生缺乏運動習慣,中國學生不愛動,后果是青少年體質下滑。政府再次要求加強此方面工作,青少年體質的下滑還在持續(xù)。
為了驗證以上數(shù)據(jù),研究中我們對華中師范大學的1000名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展開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46份。對課外體育鍛煉參加次數(shù)回答0次、1次、2次的大學生合計占67%。經過到學校運動場地觀察和粗略統(tǒng)計,每天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人數(shù)不到學生總數(shù)的1/5。由此可見,2/3大學生達不到每周至少鍛煉3次要求。
從外部條件來看,難點體現(xiàn)在大學生體育管理上。第一,制度因素。課外體育鍛煉本來是體育課外作業(yè),是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原有制度局限使兩者分離而有悖課程建設理論。要按照《意見》要求“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又缺少支持要求落地的具體安排。
第二,管理因素。大學教務處比較關注對上體育課的一、二年級學生獲得體育學分、體育教師教風教紀和教學工作量等進行管理評價。至于學生學以致用的課外體育鍛煉和效果如何,則不在評價之內,尤其是對體育課結束后的三、四年級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缺少評價措施。
從內部考量,大學生個人因素是難點。體育未納入高考科目,是《意見》中所提到的“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沒有養(yǎng)成鍛煉習慣的中學生進入大學,把重智育、輕體育的問題帶入大學校園。調查表明,對課后不再參加鍛煉原因的回答,沒時間占34%,沒興趣占15%,沒習慣占33%,合計82%。深度訪談每周不到3次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自身存在“吃動失衡風險”導致慢性病潛伏期在20年以上,誤解沒病就是健康。不少學生坦承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怕苦怕累。有的學生用健身時間去換取學業(yè)競爭優(yōu)勢已成為習慣。還有部分學生表示想去鍛煉,可是又不知道如何鍛煉才好。
建設課外體育鍛煉學分制、導師制、三方評促制。學分制,是指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課外作業(yè)計算學分;導師制,是指學生首任體育教師擔任學生課外鍛煉指導教師,跟蹤服務4年,給教師計算工作量;所謂三方評促制,是指學生、教師、學校三方評促制度。學生自主評促通過作業(yè)實現(xiàn),教師評促通過課內外結合進行。校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簡稱《體標》)評促制度,是指由教務處、紀委、團委、各學院負責人、體育教師組成《體標》評促組,對學生《體標》監(jiān)測:以學院為單位,按學生總數(shù)隨機抽取相同比例的學生,定期在開學初和學期結束前進行《體標》測試,公示監(jiān)測結果和促進意見。學生、教師、校方評促內容、方法、結果公開透明,激勵學生常評常學常煉。
試行《大學生一周體育課外書面作業(yè)》。所謂《大學生一周體育課外書面作業(yè)》,是指體育課給學生布置的課外作業(yè)。不僅終結體育課外無書面作業(yè)的歷史,而且是評價教學質量的新舉措。以本課題研制的《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一周健身量等級〉自主評促管理作業(yè)手冊》為例,內容包括:目的意義、使用說明、《體標》測試與評分標準、《大學生一周健身量等級》(簡稱《等級》)內容與使用方法、《大學生一周體適能等級》(簡稱《體適能等級》)內容與使用方法、《等級》評促登記表、個人體會和意見、個案調查書面報告、典型案例評介等。
《等級》是引用“平衡膳食,適量運動”、“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成人1周需要23個健身活動量”等,以大學生個體健身共同需要的“健康體重”(指導控制每周攝取的總熱量)和1周需要30個健身活動量(10個體育運動量+20個生活活動健身量)為基準,能區(qū)分健身量風險、使每個人都能對照的評價尺度。大學生每周著重記錄運動內容、時間、測量體重,可換算成《等級》。
《體適能等級》是對應“等級”A類5個級別的健康體能測評尺度。選擇肌肉力量、耐力、平衡能力、柔韌性等4項,既能作為測評內容,又可作為發(fā)展體適能的鍛煉方法;既便于所有學生操作,又給無鍛煉習慣學生選用機會。
《等級》和《體適能等級》是從生活細節(jié)入手的健身尺度,可能通過4年作業(yè)讓大學生普遍達到《體標》要求、學會自主管理和養(yǎng)成量化鍛煉習慣。這些建議是否有效,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修訂完善?!?/p>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