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春,吳平安,吳仁明,楊 宇,廖林鳳
(1常德市農(nóng)學會,湖南常德415000;2常德市農(nóng)業(yè)局,湖南常德415000)
薄荷Menhat arvensis,別名生陽菜、蕃荷菜、蘇薄荷、水薄荷、薄荷葉,屬唇形科薄荷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薄荷原產(chǎn)中國,既可藥用又可菜用,三國時期已有栽培。薄荷營養(yǎng)豐富,每100 g嫩莖葉中含胡蘿卜素7.26 mg,維生素B20.14 mg,維生素C 62 mg,以及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礦物質(zhì)等。薄荷溫辛,無毒,具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擴張毛細血管、發(fā)汗、驅(qū)風、散熱、清暑、化痰及殺菌等功效;還可治療頭疼、偏頭痛、咽喉腫痛等病癥;可加入牙膏、口香糖中,能殺滅口腔中的病菌。嫩莖葉具有爽口、去腥、增香的作用,可炒食或開水燙后涼拌,也可曬制干菜。還可制成薄荷茶、薄荷酒及飲品等。薄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以江蘇、江西、浙江、河北栽培較多。
薄荷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地下根莖無休眠期,是繁殖的主要部分。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綠色、暗綠色和灰綠色等;葉緣有鋸齒,兩面有疏毛。輪生花序,苞片披針形,邊緣有毛;花萼基部聯(lián)合成鐘形,外邊有毛和腺點;花冠淡紅色、淡紫色或乳白色,四裂片;正?;ǘ溆行廴?枚,雌蕊1枚,花柱頂端2裂,伸長花冠外面;一般每年開花1次;自花授粉一般不結(jié)實,必須依靠風或者昆蟲進行異花傳粉才能結(jié)實;開花至種子成熟20 d左右。
薄荷喜濕怕澇,耐寒耐熱,同時耐蔭。早春土溫2~3℃時,地下根莖發(fā)芽。生長適溫20~30℃,5~6月生長最快。氣溫降至-2℃時,植株枯萎。根莖耐寒力極強,只要土壤有一定的水分,在-30~-40℃也能安全越冬。薄荷對土壤適應(yīng)性較強,在壤土、沙壤土和腐殖質(zhì)土壤中生長良好。薄荷既可在平原生長,又可在海拔1 200~2 200 m的地區(qū)生長,尤其在海拔300~1 000 m時,其精油和薄荷腦含量較高。
主要品種有青莖圓葉品種、紫莖紫脈薄荷、椒樣薄荷等,根據(jù)市場需求選擇相應(yīng)品種。
又叫水晶薄荷、薄荷王、白薄荷和黃薄荷,簡稱青薄荷。苗期莖稈方形,上部青色;葉片綠色,卵圓或橢圓形,葉脈淡綠色;葉緣鋸齒密而不明顯。成株期莖稈上部青色,基部淡紫色;葉片卵圓形,葉緣鋸齒深裂而密;葉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顏色較淡;葉脈淡綠色?;ü诎咨⑺{,雌雄蕊均有??购的芰^強。其原油含腦量80%。
簡稱紫薄荷。莖稈方形、紫色。幼苗期莖稈紫色,葉片暗綠色,葉脈紫色,葉面平整,葉緣鋸齒淺而稀。成株期葉長橢圓形,頂端1~5對葉片的葉脈紫色,其下部葉片葉脈淡綠色,葉緣帶紫色的僅在頂端1~5對葉片?;ü诘仙?,雄蕊不露,可以結(jié)實。根系入土較淺,匍匐莖裸露在地表的較多,抗旱性差。原油含腦量80%~85%。
又叫胡椒薄荷、黑薄荷、歐洲薄荷。株高80~110 cm,莖四棱,葉對生,花萼鐘狀,長2~3 mm,花冠淡紫色,裂片4枚,雄蕊4枚,退化;花柱2裂,伸出花冠外。分青莖種和紫莖種。前者莖、葉綠色,披針形至橢圓形,葉面平整,葉緣鋸齒深而銳。后者莖紫色,葉片暗綠色,長卵圓形至長橢圓形,葉面較光滑,無絨毛,葉緣鋸齒鈍而密。
冬春兩季都可繁殖。南方氣溫高,10~11月栽種;北方氣溫低,3~4月栽培。栽培時,先將種根切成長6~7 cm的小段,可按行距25~30 cm開溝進行條栽,或者按株距12~15 cm,挖6 cm深的穴,每穴栽2~3小段,用土將溝穴填平,輕輕壓實。
用地面長出的匍匐莖作繁殖材料,也可用地上莖進行扦插繁殖。在6~7月份第一次收獲時,割掉植株和匍匐莖,或用植株上段的嫩枝,切成長10 cm左右的小段,將小段2/3插入濕潤的畦上,行株距為5 cm×5 cm,畦上覆蓋遮蔭設(shè)施,保持土壤濕度,經(jīng)1~2周后可以成活,當苗高10~13 cm時,進行移植。
選擇生長良好、品種純正的薄荷做種,選無病蟲害的薄荷田作留種地。秋收后中耕除草,合理追肥,到翌年4~5月份,當苗高10~15 cm時進行定植,每穴栽苗1~2株。這種辦法在1~2次收獲時都可進行。
(1)種子直播。苗床翻耕后,土壤整平整細,施足基肥,適當澆水,將種子用100倍細沙土混勻,按30 cm的行距條播,然后用灰土或焦泥灰淺覆蓋,厚度0.3 cm左右,再用鍬輕拍,使種子與土壤混勻密接,經(jīng)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促進種子發(fā)芽。
(2)育苗移栽。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土質(zhì)不黏重的地塊作苗床。播種前,翻耕土壤,每公頃施入腐熟有機肥45 000~60 000 kg,整成長12~15 m,寬1.5 m的苗床,表面土壤平整細碎,然后將種子與50倍細沙土充分混勻,均勻播在苗床上,淺覆土,稍壓實。上面覆蓋稻草,經(jīng)常噴水保持濕潤,大約2~3周即可發(fā)芽。齊苗后揭去稻草。當苗高6~10 cm時,選傍晚或陰天移栽。
為了保證薄荷的優(yōu)良特性,一般采用根狀莖繁殖。
(1)選地整地。選擇地勢高燥、保肥保水、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向陽地塊,并且2~3年未種植薄荷的地塊作為栽培地。土壤深耕細耙,整平整細,每公頃施有機肥15 000×22 500 kg。在秋冬季翻土,深25~30 cm,北方一般作成平畦,南方則作高畦,畦寬1.3~1.5 m,溝寬25 cm左右、深20 cm。
(2)適時移栽。薄荷一般在春秋季節(jié)移栽,但以4~5月份定植較好。一般在晴天下午或陰雨天移栽較好。移植時在整好的畦面上將根莖、幼苗或扦插苗按行距50 cm、株距35 cm,每穴1株,斜擺在栽培溝內(nèi),蓋細土、壓實。澆足定根水。在高溫干旱、陽光強烈的天氣條件下,要覆蓋遮陽網(wǎng),并保持土壤濕潤,以促進成活。
(3)合理追肥。一般每中耕1次追肥1次。菜用薄荷以氮肥為主,每公頃施用氮肥150~225 kg,也可結(jié)合澆水每公頃施淡糞水37 500~45 000 kg。在苗期和生長期少施肥,分枝期多施肥。第1次收獲后,在行間挖寬20~30 cm,深10 cm的溝,每公頃施復合肥300 kg;當苗高10 cm左右時,每公頃施復合肥150~225 kg。第2次收獲后,每公頃施氮肥150 kg,以促進早發(fā)、苗壯。天氣干旱時,要及時澆水。雨季及時排水,做到雨停水干,尤其在現(xiàn)蕾期特別注意防止積水。
(4)中耕除草。在苗高5~10 cm時,或定植成活后,可以進行第1次中耕;苗高15~20 cm時進行第2次中耕;苗高25~30 cm時進行第3次中耕。每收獲1次需中耕1次,除掉過多的根莖,防止幼苗過多,導致生長不良。連作的薄荷地幼苗過多時,在當年第1次中耕除草時,進行疏除,一般每隔6~10 cm留苗1株。
在待培育的植株地上部進入休眠狀態(tài)時,要及時清理地上枯枝落葉,并且澆透水,以度過休眠期。休眠后,在地面封凍前將根莖挖出,然后挖溝埋藏,晚霜期前40~50 d,將其假植于大棚內(nèi),一般株行距5 cm×5 cm。假植后土壤溫度白天控制20~25℃,夜間保持10℃以上,大約10~15 d即可長出幼苗。第一茬小苗高5 cm左右時可澆水,每公頃施硝酸銨450 kg,以后噴施葉面肥為宜,每10 d噴1次,葉面肥為尿素+磷酸二氫鉀+白糖(2∶1∶3)的混合液150倍液。假植后30 d左右,幼苗高15~30 cm時即可采收。第一茬收后,加強田間管理,可以連續(xù)采收。
用含硒200~400 mg/kg的富硒葉面肥25 g,加卜內(nèi)特5 mL或好濕1.25 mL,對水15~20 kg,充分攪拌均勻,然后均勻噴施到葉片正反面。一般在苗高10~15 cm施硒1次,每公頃施硒溶液225 kg;旺盛生長期再施硒1次,每公頃施硒溶液450 kg;以后每采收1次施硒1次,每公頃每次施硒溶液450 kg,間隔期10~15 d。陰天和晴天下午4時后施硒效果較好,施硒后4 h之內(nèi)遇雨,應(yīng)補施1次。不能與堿性農(nóng)藥、肥料混用。采收前15 d停止施硒。生產(chǎn)出的含硒薄荷經(jīng)檢測硒含量符合GB28050的標準時,即可作為富硒薄荷銷售。
苗期發(fā)病較多,可在發(fā)病初期用70%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4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噴1次,連續(xù)1~2次。
在發(fā)病初期用25%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 000倍液防治,每7~10 d噴1次,連續(xù)2~3次。
在發(fā)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用等量的波爾多液交替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一般在卵孵化盛期用滅殺斃8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10%溴馬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7~10 d噴1次,連噴3次。
一是翻耕土壤,將蛹翻到地表,破壞其羽化通道,使成蟲羽化后難以出土而窒息死亡。二是將60 cm長的楊樹枝,每把5~10枝,插到田間,每公頃150把,每5~10 d換1次,每天早晨及時收集成蟲消滅。在卵孵化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來福靈乳油2 000~4 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
菜用薄荷當株高20 cm左右及時采收嫩尖供食。溫暖季節(jié)15~20 d采收1次,冷涼季節(jié)30~40 d采收1次。采摘薄荷嫩尖時,下部必須保留2~3片健壯葉片,以利于再生。
留種田的面積與大田面積之比為1∶2。在某一田塊中,具有原品種特征特性的優(yōu)良植株較多,雜株較少時,在出苗后至采收前,結(jié)合中耕除草,將雜株連根挖起運出田外;雜株較多時,可在苗高15 cm左右時,將優(yōu)良植株逐株帶土挖起,集中移栽于留種田,作為來年良種擴大繁殖。
[1]鄧正春,鄭文凱,吳平安,等.名優(yōu)蔬菜富硒生產(chǎn)關(guān)鍵技術(shù)[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1-9.
[2]陳明波,于成軍,向銀娥.薄荷栽培技術(shù)[J].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2009(4):12-14.
[3]張明軍.菜用薄荷栽培技術(shù)[J].北京農(nóng)業(yè),200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