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信
(河南中醫(yī)學院三附院, 鄭州 450008)
五行學說是中醫(y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說理工具之一,但多年來對其重視不夠,甚至有“五行配五臟屬機械配伍無太大指導意義”之言,也有對“火生土”的認識與本義不符,今就此談?wù)劰P者認識及臨床應(yīng)用體會。
五行是早期陰陽家研究的內(nèi)容,起源甚早,是對自然界諸多事物屬性進行的高度概括?!渡袝ず榉丁氛f:“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中醫(yī)將哲學范疇的五行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生理的功能及聯(lián)系,便產(chǎn)生了中醫(yī)五行學說——五行配五臟。如心位居上焦,為陽中之太陽,具有像火一樣炎上、溫煦萬物的功能,故心屬火;脾胃居中焦,倉粒之海,氣血生化之源,長養(yǎng)四臟,潤四旁,像土性,生萬物,故脾胃屬土等,而五臟肝、心、脾、肺、腎與木、火、土、金、水的對應(yīng)聯(lián)屬,并非是簡單的5種物質(zhì),而是概括表里相互聯(lián)屬臟腑功能的全部,如心屬火,不僅包括心陽、心氣,還包含心陰、心血,即不僅心陽、心氣具有溫煦血脈、推動血液向上、向周身運動不息,像“火”一樣炎炎而上、燎原四周,且心陰、心血也具有“火”的特性,并向上向外運動,必須奔騰不息,一刻也不能停滯,這正是與其余四臟的陰血、成分、功用、特點的不同之處?!巴痢辈粌H代表脾氣、脾陽,同樣包含脾陰、胃陰;因為脾氣、脾陽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滋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像大地一樣長養(yǎng)萬物,而脾陰、胃陰濡潤脾胃,是脾胃功能的物質(zhì)基礎(chǔ)。氣血化生的保障,均具有“土”的特性,余臟準此,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認識中醫(yī)學的五行學說,而不至于把“火不生土”釋為命門火衰、不煦脾土,把“益火補土法”說成是“溫腎陽而補脾陽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腎陽式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火生土”屬于五行相生范疇,五行的生克乘侮《內(nèi)經(jīng)》多篇均有論述。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還根據(jù)事物的特性,應(yīng)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天地人3個領(lǐng)域中的各種事物,按照功能、行為相應(yīng)或相似的原則進行五行歸類,如五方、五時、五臟、五體、五官、五志、五味、五色、五音等,論述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說是中醫(yī)五行相生學說的理論源泉。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其臭臊。”五行生克方面,如“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喜傷心,恐勝喜;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庇秩纭按簞匍L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峨y經(jīng)》完善了中醫(yī)五行學說,明確了五行生克乘侮次序,把五行的生克比喻成母子關(guān)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如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心為脾之母,即心具有幫助或促使脾胃發(fā)揮正常功能的作用。如《難經(jīng)·五十三難》說:“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竟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故曰生也。”因此,雖然《內(nèi)經(jīng)》奠定了五行學說的基礎(chǔ),但未見“火生土”五行相生的文字記載。
五行之“火”與五臟之陽不同。五行之“火”是自然界水木金火土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5種物質(zhì)之一,用于比類闡釋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對應(yīng)人體臟腑的心與小腸,概括心與小腸的生理特性;而五臟之陽是五臟皆有的陰陽屬性,如心陽、肺陽、脾陽、肝陽等,具有溫煦、長養(yǎng)、促進作用,屬熱的性質(zhì)不是心臟所特有。這種溫煦、促進偏亢則為病態(tài)的內(nèi)熱,熱過極時稱內(nèi)火,所謂“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是屬“內(nèi)生五邪”之火,與五行之“火”迥異。
雖然腎為先天之本,內(nèi)寓元陽,對人身之陽氣有激發(fā)、補充作用,也不能說腎屬五行“火”,因為腎不僅內(nèi)藏有元陽,還藏有元陰、腎精,像水一樣潤養(yǎng)萬物,滋潤五臟六腑,最能代表腎臟功能的物質(zhì)是腎精,因此腎屬于五行之“水”。補腎陽有助脾陽旺盛,但不只如此,同時也助心陽、肝陽、肺陽旺盛,豈能將補腎健脾稱之為“火生土”呢?
另外,五臟之陽屬于陰陽學說范疇,與五行學說的“火”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有本質(zhì)區(qū)別,后世醫(yī)家所說“腎為水火之宅”之水與火,并非五行中的“水”、“火”,而是陰、陽的代表,如《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即是此意。
火生土是正常生理情況下的狀態(tài),若火不生土則為病理狀態(tài),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心陽虛衰,溫脾無力;二是心氣不足,脾運無力;三是心血虧虛,助土不及;四是心陰虧虛,土燥失濡;五是心血瘀阻,中土呆滯;六是痰阻心竅,脾土壅瘀。
心陽虛衰不僅溫通血脈無力且無力生土,脾胃失煦,運化失常,脾不散精,或為水腫,或為腹瀉等水濕不化或泛溢之病。
案1:韓某,男,66歲,2012年7月11日初診。主訴腹瀉1月余誘因未明,甚則每日10余次,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時有黏液帶血,便前有腹痛、胃脹、噫氣,無泛酸,飯后胃脹加重,眠差甚則徹夜不眠,舌質(zhì)淡,苔黃厚,脈結(jié)代。既往有先心病史,冠心病5年。分析其病機為心陽虧虛不能養(yǎng)神,溫脾不足,脾運無力,以附子理中湯合痛瀉藥方加味:黨參15 g,白術(shù)1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黃連6 g,陳皮15 g,防風6 g,炒白芍12 g,茯苓30 g,蒼術(shù)10 g,川樸10 g,甘草6 g,5劑水煎服10余劑,取良效而愈。
按:本案腹瀉不止、完谷不化,又有平素夜不能眠,證屬心陽虛衰、火不生土、溫運無力,所以腹瀉每日10余次,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心陽虧虛、心神失養(yǎng)故入睡難,甚則徹夜不眠;陽虛生內(nèi)寒,寒凝血澀,故脈結(jié)代。所謂“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施法溫陽助運即“火生土”,方中附子性大溫入少陰經(jīng),溫心陽(非獨溫腎陽)助脾運化,諸癥皆除。
因脾之大絡(luò)名曰虛里,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脾之絡(luò)與心氣相通,心氣不足,胸中大氣無力斡旋,氣機升降乖異,脾主氣機之樞失健,運化無力,或為氣機阻滯導致腹脹,或為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發(fā)為水腫。
案2:魏某,男,71歲,2014年4月21日以“發(fā)作性心慌、胸悶痛4年,加重并腹脹、噯氣5 d”為主訴就診。既往有“心律失?!辈∈?0年,“心臟起搏器植入術(shù)”8年,“房顫”、 “心功能不全”病史4年。近5 d心慌、胸悶痛加重,步行大于100 m即誘發(fā),并伴有口唇紫紺、腹脹、噯氣、雙下肢水腫,偶有頭暈、乏力,納食可,眠差,不易入睡,二便調(diào),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遲結(jié)代,幾經(jīng)治療效果欠佳。其病機為心氣不足,推動無力,血行不暢,火不生土,脾失健運,氣機郁滯,水濕泛濫。藥用:黨參30 g,桂枝12 g,白芍12 g,枳實10 g,厚樸10 g,川芎10 g, 炒棗仁30 g,半夏10 g,黃芪30 g,焦楂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棗5枚為引,水煎服每日1劑,5劑后胸悶心慌、水腫均消。又加減調(diào)服15劑,前癥未作,中成藥歸脾丸善后。
按:上案有心氣虛衰之胸悶、氣喘、氣短乏力,還有火不生土、脾虛失運、氣化無力之腹脹、便溏、雙下肢浮腫。治療時心脾兼顧,火土同調(diào),切勿健脾忘治心,治心未治脾,亦“火生土”之意。
心血虧虛,脈道失充,血運遲滯;滋養(yǎng)不足,脾胃虛弱,納運無力,出現(xiàn)脘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等癥狀。
案3:宋某,女,24歲2012年7月25日初診。主訴胃痛時作1月余,餓時明顯,伴惡心,納后2 h許出現(xiàn)胃中空、隱痛、眠差、入睡難、心稍煩、口中異味、舌質(zhì)紅、苔薄黃和脈細,其病機為心血不足、胃土失濡、氣機郁滯。方用酸棗仁湯合保和丸加減:當歸15 g,炒棗仁20 g,川芎10 g,知母10 g,茯苓30 g,陳皮10 g,半夏10 g,炒卜子10 g,連翹10 g,元胡10 g,川楝子6 g,甘草6 g。7劑服后胃痛消除,睡眠如常,心不煩而愈。
按:心血能助脾胃運化不好理解,實際在臨證時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病例,尤其是心臟及脾胃病科,既有眠差、入睡難、心稍煩、心血虧虛的癥狀,又有腹脹、納食少、脾胃呆滯、納化失常的表現(xiàn);有的是血虛明顯,有的是氣血俱虛,要仔細把握方可萬全。
心陰虧虛,脈道失濡,虛熱內(nèi)生,脾土失潤,胃土燥結(jié),出現(xiàn)口干口渴、納運失常等癥狀。
案4:海某,女,55歲,2012年3月19日初診。主訴以口干、眼干6年余,口干無唾,目干無淚,畏光、酸困難睜,腰酸困痛,右側(cè)頭痛時作,納食可,眠差,入睡難,心不煩,善太息,大便稍干3 d 1行,小便調(diào),口不苦,舌質(zhì)暗紅,裂紋舌,苔少,脈細。其病機為心脾肝腎陰液虧虛、清竅失濡失養(yǎng),治以玉女煎加味:生地20 g,麥冬10 g,元參20 g,生石膏15 g,知母10 g,懷牛膝15 g,火麻仁30 g,天冬10 g,石斛10 g,柏子仁18 g,鱉甲15 g,菊花10 g,旱蓮草30 g,7劑。服藥后諸癥緩解不明顯,舌脈同前,更方為天王補心丹加減:天冬10 g,麥冬10 g,當歸15 g,生地20 g,柏子仁18 g,炒棗仁18 g,元參30 g,丹參30 g,太子參10 g,桔梗10 g,煅烏賊骨30 g,浙貝10 g,決明子30 g,甘草6 g。水煎服7劑癥狀消失,后以中成藥補心丹口服維持。
按:心陰虧虛,濡潤無力,胃土過燥,出現(xiàn)“無水舟停”等癥狀,年紀大,性功能差的病人常有此證,要心胃同治,天王補心丹甚佳。
心血瘀阻,“火”郁不發(fā),溫養(yǎng)受遏,中土呆滯,或郁而化熱,或瘀滯疼痛。
案5:劉某,女,53歲,以消瘦3年為主訴住院治療。多項檢查均無明顯異常,無饑餓感,但能食且食后未飽,即胃中難受、口干不苦、失眠多夢、心煩急躁、大便量少、小便正常、舌質(zhì)暗紅、兩邊瘀斑、苔薄白、脈細無力,多方治療無效。分析其病機為心血瘀阻,“火”郁不發(fā),胃土失助,腐熟無力,治以血府逐瘀湯加味:當歸15 g,生地15 g,赤芍20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6 g,柴胡5 g,枳殼5 g,桔梗5 g,懷牛膝15 g,炒棗仁2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效顯,后加郁金10 g,繼續(xù)服藥治療3周病愈。
按:心血瘀阻、中土呆滯為內(nèi)科雜病中經(jīng)常遇到,尤其是心臟內(nèi)科,不論是心陽虧虛或心陰虧虛,或心氣郁阻導致心血瘀滯,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脾胃功能,心衰患者的癥狀更明顯,合理選用活血化瘀藥物,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痰濁阻滯心竅,心氣不展,心血瘀阻,脈道不暢,助脾不及,脾土壅瘀,運化失常,生濕生痰,出現(xiàn)癲癇抑郁、不寐不寤等病癥。
案6:陳某,女,35歲,以不寐煩躁5年為主訴來診?;颊唧w豐氣盛,不寐多夢,抑郁寡歡,口干口苦,食欲正常,大便黏滯,帶下量多,色黃,月經(jīng)量少,色暗,舌質(zhì)淡紅,苔黃,脈弦細。分析其病機為痰濁蒙蔽心竅,脾土壅瘀,運化無力,治以黃連溫膽湯加味:陳皮10 g,半夏10 g,茯苓30 g,枳實30 g,黃連6 g,竹茹10 g,蒼術(shù)10 g,膽星6 g,白蘞10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遠志10 g,甘草6 g,7劑水煎服。藥后顯效,調(diào)治1個月后,癥狀消除。
按:一般認為,現(xiàn)有脾胃運化失常、生濕生痰、痰郁化熱,導致心神被擾;其實同樣有無形之痰,蒙蔽心神,出現(xiàn)抑郁寡歡、不寐不寤,然后出現(xiàn)納呆便溏、形體肥胖、舌淡苔厚膩等,治則均為化痰開竅,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本證應(yīng)以治心為主。
綜上所述,中醫(yī)五行學說的“火生土”中的“火”主要是針對心臟功能特點、特性的概括,包括心陽、心氣、心血、心陰,不應(yīng)是腎陽、命門之火;“土”當指脾與胃。火不生土的病證臨床很常見,應(yīng)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規(guī)律指導臨床實踐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以上己見或有片面,請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