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賢
(福建省軍區(qū)福州第四干休所衛(wèi)生所,福州 350025)
痱子又名粟粒疹,常見于嬰幼兒及小兒,也可見于成年人,多發(fā)于夏季,輕者數(shù)日即愈,嚴重病例可繼發(fā)感染。筆者2000年7月~2013年9月采用黃連素外用治療痱子57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對象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成甲、乙兩組。甲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齡8月~75歲。乙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6月~78歲。兩組療程均為5d。
甲組用黃連素10片(0.1g/片),溶于少量溫開水中,對小兒及成年者洗浴后直接用棉簽將黃連素液涂于患處,忌用熱水和肥皂洗燙。嬰幼兒可將上述黃連素液倒入2 000ml溫開水中混勻,給患兒洗浴,每日早晚各1次。乙組用花露水加適量溫水洗浴后撲痱子粉,每日使用4次。兩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
甲組一般在治療后第2天皮疹開始減輕、消退,3d治愈率(痱子消失)80.7%(46例),1個療程治愈率87.7%(50例),總有效率100%。乙組皮疹一般在治療4~5d后開始減輕、消退,3d治愈率32.6%(15例),1個療程治愈率69.6%(32例),總有效率95.7%。兩組結果顯示:甲組起效時間及治愈率均明顯優(yōu)于乙組。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痱子普通認為是因高溫悶熱環(huán)境下出汗過多或汗液蒸發(fā)不暢,小汗腺導管和開口閉塞,導致汗液潴留形成[1]。Holzle等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痱子的發(fā)生和出汗過多無關,而是皮膚上的微球菌大量繁殖所致。Mowad等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表皮葡萄球菌產(chǎn)生的胞外多糖物質(zhì)阻塞了汗液的排出,導致汗液不能正常分泌。汗孔的閉塞與皮膚表面菌叢特別是球菌叢感染有關。
痱子的治療目前還沒有明顯有效的全身或局部外用藥品,傳統(tǒng)的治療是洗浴后撲痱子粉等,起到祛痱、止癢作用,雖可減輕癥狀或治愈,但療程較長。黃連素又名小檗堿,是從黃連或黃柏等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堿,現(xiàn)已能夠人工合成,其性苦寒,有清熱解毒之效。研究表明[2],黃連素抗菌譜廣,體外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菌均具抑制作用,其中對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零亂弧菌、志賀菌屬、傷寒桿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等具有較強抑制作用。筆者用黃連素外用治療痱子之所以取得滿意效果,其原因可能是黃連素抑制了汗孔上的細菌繁殖,使汗孔保持通暢,汗液順利向外排泄,從而使皮疹迅速消退。
[1]林元珠.現(xiàn)代兒童皮膚病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391-392.
[2]陳吉生.新編臨床藥物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