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河勇
(浙江義烏市后宅街道下金村141號)
這十幾年來,飼養(yǎng)中蜂的蜂友都反映同一個嚴重的問題,中蜂的群勢一年不如一年強,難成強群,且抗病抗敵害能力越來越弱,當然產蜜量每況愈下。眾所周知,什么氣候驟變,環(huán)境污染,森林濫伐之類,誠然是公認的原因,這并非蜂農能改變的。
今天我要講的是,蜂農自己舉手之勞便可挽回的事例:面對雄蜂,手下留情。我市地處浙中半山區(qū)與丘陵相間地帶,十幾年前,野生中蜂資源相當豐富,農戶每當收捕到野生蜂群都認一個理:雄蜂耗蜜,游手好閑,見之掐死,一個不留。每年可取一、二次蜜,一般每年小暑季節(jié)收一次,群產十來斤蜜。從眼前利益上來看,確實可多收幾斤蜜,“增產了”??蓮暮暧^上來講,我們卻錯了。得到的是一滴水,失去了可是一片海。導致蜂群種族的嚴重退化,這是我這些年養(yǎng)蜂經歷而幡然醒悟的一個真理。大自然不會這么鋪張浪費,蜂群養(yǎng)育了數百至上千的雄蜂,其實是擇優(yōu)錄用交配權,在眾多雄蜂的逐鹿中只有最強健的個體,才能更好地逃避敵害的追捕,而與蜂王交尾,將更好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促進種群的進化。由于蜂農目光短淺的“殺無赦”,最后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雄蜂(有的性還不是太成熟,多半是體弱病殘者)幾乎無需競爭就得到了交配權,所產的后代自然是弱不禁風,嚴重退化(在以前十幾年中,尚有眾多優(yōu)秀野生雄蜂參與交配,結果大所不同)。然而現在野生種群已經很稀少,如果再采用以前對雄蜂的“一刀切”的做法,對蜂群的傷害將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