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萌
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改變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臨床意義
薛萌
目的探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漿 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改變的臨床意義。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2例, 作為觀察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 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應的內(nèi)科治療。兩組患者在入院治療的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約2 ml, 離心分離血漿, 檢測患者的體內(nèi)D-二聚體水平, 檢測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的D-二聚體水平升高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 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血漿 D-二聚體水平在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中水平升高, 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 了解其水平改變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有助于判斷患者預后。
重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類型中可出現(xiàn)重型病毒性肝炎,此種類型病情嚴重, 患者肝功能發(fā)生進行性惡化, 患者的凝血功能也出現(xiàn)進行性惡化, 此時患者的肝功能代償能力嚴重下降, 此類患者的病死率高。所以能夠盡早為此類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guān)鍵。本文選擇本院此類患者, 觀察血漿 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改變對此類患者的臨床意義?,F(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所選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2例(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間病例), 診斷符合我國2000年西安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中無原發(fā)性肝癌患者, 排除藥物所致的肝炎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肝炎患者、酒精所致肝病。上述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26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41.2歲(年齡最小為27歲, 最大為71歲)。同時選擇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 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16例,女14例, 平均年齡42.9歲(年齡最小為25歲, 最大為7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應的內(nèi)科治療。兩組患者在入院治療的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約2 ml, 離心分離血漿, 檢測患者的體內(nèi)D-二聚體水平, 檢測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 具體檢測步驟根據(jù)試劑盒提供的檢測步驟進行。其中D-二聚體檢測采用乳膠比濁法測定, 纖維蛋白原檢測采用凝固法來測定。D-二聚體在人體內(nèi)的正常范圍值<2.05 μg/ml;纖維蛋白原正常水平為2~4 g/L。分析兩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下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檢測的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觀察組患者的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分別為(3.42±1.03)μg/ml、(1.37±0.35)g/L;對照組患者的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分別為(0.91±0.38)μg/ml、(2.51±0.66)g/L。觀察組患者中, D-二聚體檢測水平在正常范圍內(nèi)的患者共16例, 其余26例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超過正常范圍值, 所占比例為61.9%;對照組患者中, 30例患者的D-二聚體均在正常范圍值內(nèi)。觀察組患者中的纖維蛋白原檢測結(jié)果提示在正常值以內(nèi)共4例, 其余38例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對照組患者纖維蛋白原檢測水平在正常范圍內(nèi)共21例, 其余9例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低于正常范圍。觀察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的D-二聚體水平升高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 其水平改變提示纖維蛋白降解發(fā)生異常, 可認為是患者體內(nèi)高凝狀態(tài)以及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的標志[1,2], 本結(jié)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高于對照組, 并且觀察組患者中的D-二聚體水平異常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提示患者體內(nèi)出現(xiàn)繼發(fā)性纖溶亢進, 可能是體內(nèi)的肝細胞被乙型肝炎病毒大量破壞, 組織因子等物質(zhì)被釋放進入血液中, 患者的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以及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被組織因子等激活, 可繼發(fā)性纖溶亢進, 導致D-二聚體水平升高[3,4]。觀察組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的D-二聚體水平升高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正常值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肝臟遭受到嚴重損傷時, 而肝臟功能嚴重下降, 而纖維蛋白原是在肝臟內(nèi)合成的, 所以此類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下降。所以, 血漿 D-二聚體在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中水平升高, 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了解其水平改變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有助于判斷患者預后。
[1] 杜清標, 黃榮富.D-二聚體和ALT及AST聯(lián)合檢測對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意義.中國校醫(yī), 2014, 4(2):269-270.
[2] 葉錦俊.重型肝炎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檢測結(jié)果分析.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08, 21(3):1317.
[3] 陳艷紅, 赫莉, 聶尚燕, 等.肝病患者凝血、纖溶指標及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的臨床意義.河北醫(yī)藥, 2012, 4(1):494-496.
[4] 杜合娟, 陳凱紅, 毛燕群, 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變化.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3, 16(2): 3143-3145.
2014-08-28]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一病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