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建波
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療效觀察
車建波
目的 分析和研究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52 例冠心病患者 , 采用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 , 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52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術后 14 h 內拔除氣管插管 ;在 ICU 監(jiān)護的時間為 72~98 h ;出院時間為 12~18 d。結論 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 , 能夠降低患者免疫損傷、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炎癥等發(fā)生幾率 , 有效保護患者心臟功能 , 并且減少呼吸神經系統(tǒng)及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 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冠心?。环求w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
非體外循環(huán)的冠狀動脈搭橋術與體外循環(huán)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均廣泛應用于臨床 , 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冠心病各有其優(yōu)點與缺點[1], 非體外循環(huán)的搭橋術是近年創(chuàng)新的手術 , 在臨床上得到了大多數的醫(yī)生接受與運用。作者為了探討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效果 , 選取 2010 年 1月 ~2012 年 1 月冠心病患者 52 例 , 采用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治療 , 將其預后及手術方法匯報如下。
1. 1 一般資料 作者選取 2010 年 1 月 ~2012 年 1 月冠心病患者 52 例 , 其中 :男 34 例 , 女 18 例 ;年齡 44~78 歲 , 平均年齡 (59.8±10.7)歲。疾病類型分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7 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 28例;陳舊性心肌梗死并伴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 17 例。合并疾病有 :高血壓 32 例 ;心源性休克 4 例 ;糖尿病 16 例。病變的支數分為 :單支 11 例 ;雙支18例 ;3支 9例 ;4支 9例;5支 5例。心功能分級為 :Ⅱ級 11 例 ;Ⅲ級 29 例 ;Ⅳ級 12 例。
1. 2 方法 采用靜脈復合麻醉方式 , 選正中切口入路 , 對7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 , 根據胸骨的骨質疏松程度確定是否用左乳內的動脈。對 70 歲以下的患者常規(guī)選擇左乳內的動脈 ,將其分離至鎖骨下動脈的開口與乳內動脈的分叉處 , 取左大隱靜脈以備用。按每千克體重使用肝素 1.5 mg, 全身肝素化 ,采用深部的心包牽引縫線暴露病變的血管 , 溫鹽水紗塊放置于心包內 , 結合側搖床與頭低位完成。根據血管病變的位置 ,將左大隱靜脈的近心端同后降支行端側進行吻合后 , 再依次將左隱靜脈的相應位置同第一對角支、回旋支吻合 , 大隱靜脈的遠心端同升主動脈行端側吻合 , 若患者的升主動脈鈣化較嚴重時 , 可將大隱靜脈的遠心端同左乳內動脈進行 Y 形的吻合 , 然后再完成遠端吻合。確定橋血管通暢后 , 使用肝素和魚精蛋白。若患者的胸骨骨質疏松較嚴重 , 要行鋼絲紡織進行加固。
52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術后 14 h 內拔除氣管插管 ;在ICU 監(jiān)護的時間為 72~98 h ;出院時間為 12~18 d。沒有出現死亡病例。術后 3 例患者出現了較嚴重的心律失常癥狀 , 對癥治療后轉律 , 沒有腎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對患者進行 5 年隨訪 , 1 例患者術后 18 個月死亡 , 病因為腦血管意外。其他患者效果較好 ,部分患者可以參加工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冠狀動脈搭橋術已經被患者接受 , 體外循環(huán)的搭橋術能夠給術者提供無血、靜止操作的環(huán)境 , 讓術者能夠從容完成手術 , 對血管口徑小 ,病變彌漫 , 血管壁鈣化較重 , 心律失常嚴重等患者需要在體外循環(huán)下來完成手術[3]。體外循環(huán)的缺點為 :①體外循環(huán)能夠帶來較多的生理紊亂現象 , 要加強對心肌的保護 , 橋灌、逆灌、正灌等措施需綜合應用[4]。②對組織與器官的損害較嚴重 , 能夠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③主動阻斷與開放 , 給心肌造成的損害較重 , 會引發(fā)內皮細胞的功能障礙 , 心律失常 ,心肌頓抑等 , 加速心肌的壞死程度。④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 , 如呼吸功能不全 , 心律失常 , 低心排血量等。
隨著手術技能的提升以及手術經驗的積累 , 非體外循環(huán)下搭橋術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 , 已被廣泛應用 , 其具有以下優(yōu)點 :①心臟不停止跳動 , 能夠維持冠脈的灌注壓血流與正常生理狀態(tài)接近 , 避免了缺血后再灌注對心肌的損傷[5]。②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 , 減少了體外循環(huán)對機體產生的副作用。③在術中使用分流栓 , 保證了靶血管的遠端吻合時間 , 有持續(xù)的供應血流 , 降低了對心肌的損害。④對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年齡較高的患者優(yōu)勢表現更為明顯。⑤縮短了手術時間 , 減少了輸血量及正性肌力藥物的使用量。⑥對患者組織損傷小 , 術后心肌功能恢復較快速 , 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 , 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術后患者低心排血量的減少與死亡主要原因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所以術后嚴密監(jiān)護和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是預防并發(fā)癥及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術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使用 β 受體的阻滯劑與血管活性的藥物 , 減輕心臟的負荷 , 控制心率 , 降低其心臟的耗氧。若患者心功能較差 , 應給予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的藥物。及時糾正患者出現的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等癥狀 , 控制心律失常。
綜上所述 , 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 , 能夠降低患者免疫損傷、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炎癥等發(fā)生幾率 , 有效保護患者心臟功能 , 并且減少呼吸神經系統(tǒng)及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 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王明巖 , 高長青 , 王剛 , 等 .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大隱靜脈序貫橋與單支橋中期通暢率的比較.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 2011(05):27-28.
[2]汪慧 .高危冠心病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120 例術后護理 . 齊魯護理雜志 , 2011(20):64.
[3]郭躍明 , 胡軍 , 蔡利佳 , 等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70 例臨床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 2011(14):261-262.
[4]莊蘭 .體外與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搭橋術臨床效果及成本對比 .現代預防醫(yī)學 , 2010(20):844-845.
[5]張申 .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旁路移植術療效分析 .醫(yī)藥論壇雜志 , 2010(18):82.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CHE Jian-bo. Ward 1,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Huaihe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for 52 cas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by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Results All of the 52 patients had recovered and left the hospital. Tracheal intubations were extubated within 14 hours after surgery. ICU monitoring time was 72-98 hours, and discharge time was 12-18 days. Conclusio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in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s of immune injury,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It can protect the patient’s heart function effectively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rates of respiratory nervous system and arrhythmia.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pplication in cli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2014-04-23]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胸心外科 (1)病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