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翼
痢特靈、甲氰咪呱、洛賽克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比較
蘇曉翼
十二指腸潰瘍;痢特靈;甲氰咪呱;洛賽克
對于消化性潰瘍的內科治療, 藥物繁多, 由傳統(tǒng)的抗酸劑發(fā)展至抗膽堿能藥、H2受體拮抗劑及泵阻滯劑等, 這些藥物中大部分療效不夠滿意。為了選擇出對治療消化性潰瘍更有效的藥物, 作者近年對痢特靈、甲氰咪呱及洛賽克進行臨床療效比較,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文60例均經纖維胃鏡檢查確認為十二指腸潰瘍, 潰瘍面在0.5~2.0 cm之間, 單發(fā)或多發(fā), 有14例伴有潰瘍出血, 除外癌性潰瘍。隨機分為痢特靈組、甲氰咪呱組、洛塞克組, 每組20例。痢特靈組男性17例, 女性3例;年齡18~54歲, 平均29歲;球部潰瘍19例, 球后潰瘍1例;病程2個月~8年。甲氰咪胍組男性19例, 女性1例;年齡20~60歲, 平均33歲;球部潰瘍18例, 球后潰瘍2例;病程1個月~9年。洛賽克組男性17例, 女性3例;年齡14~56歲, 平均30歲;球部潰瘍16例, 球后潰瘍4例(其中1例為卓-艾氏綜合征, 手術病理證實);病程2個月~5年。
1.2用藥方法 均先行胃鏡檢查, 然后用藥。痢特靈組0.1 g, 3次/d, 10 d為1療程, 隔7 d再服1療程。甲氰咪胍組0.2 g, 3次/d, 晚1次為0.4 g, 連服3周。洛賽克組20 mg, 1次/d, 連服3周。停藥后均行胃鏡檢查。
1.3療效判定 以胃鏡下所見為主, 癥狀緩解為參考。治愈:潰瘍愈合形成瘢痕(S1-2)。好轉:潰瘍較前縮小(H2)。無效:潰瘍無變化或增大(A1-2)。
①療效:分別根據(jù)癥狀緩解及胃鏡檢查以觀察。痢特靈組癥狀緩解天數(shù)平均8.8 d, 胃鏡下治愈率85.00%(17例);甲氰咪胍組癥狀緩解天數(shù)平均9.8 d, 胃鏡下治愈率80.00%(16例);洛賽克組癥狀緩解天數(shù)平均6.5 d, 胃鏡下治愈率95.00%(19例)。②副作用:痢特靈組15例有胃腸道癥狀,如惡心、納差、嘔吐1例;甲氰咪胍組頭痛、頭暈1例, 惡心3例, 腹瀉2例, 均較輕, 未停藥;洛賽克組個別有惡心,未影響治療。
三組均隨訪1~2年, 經胃鏡檢查的痢特靈組14例, 復發(fā)3例占21.42%;甲氰咪胍組15例, 復發(fā)6例占40.00%;洛賽克組11例, 復發(fā)2例占18.18%。
復習文獻, 以往人們對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的療效作了大量報道, 治愈率從30%~80%不等, 本文治愈率痢特靈組85.00%, 甲氰咪胍組80.00%, 洛賽克組95.00%。經統(tǒng)計學處理, 三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因而痢特靈、甲氰咪胍與洛賽克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療效相近。
洛賽克是奧美抗唑的商品名, 主要為特異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 降低壁細胞中的H+-K+-ATP酶的洛性, 從而抑制基礎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稱為“質子泵抵制劑”,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最好的藥物, 治愈率可達97.8%, 本組為95%與文獻相等, 其復發(fā)率低, 副作用輕微。
甲氰咪胍為H2受體拮抗劑, 治療消化性潰瘍已得到肯定, 其近期療效較好, 但復發(fā)率高, 本組復發(fā)率40.00%, 有文獻報道反復足量短程療法可顯著降低復發(fā)率。
痢特靈是治療消化性潰瘍中探討較多的藥物, 其作用機制文獻報道一是對壁細胞有非特異性抑制作用, 致使胃酸分泌降低;二是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這些均已經動物實驗證實。另外在潰瘍發(fā)病機理中, 幽門螺桿菌與潰瘍發(fā)病有關,痢特靈是一種抗菌藥, 治療消化性潰瘍可能與殺死螺桿菌有關。在用痢特靈治療過程中, 有消化道副作用占75.00%, 作者臨床配服適量的維生素B6及酵母片后, 癥狀可減輕。
綜上所述, 痢特靈、甲氰咪胍、洛賽克在治療十二指腸潰瘍中均有較好的療效, 但洛賽克價格昂貴, 不宜廣泛應用。而痢特靈、甲氰咪胍藥源廣、經濟, 仍可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較好藥物。
402287 重慶市江津區(qū)龍華中心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