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雪
(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2014年我國糖料生產形勢及后市展望
徐 雪
(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對入世以來我國食糖的生產、消費、貿易形勢和主要特點做了簡要回顧和歸納,針對2014年食糖價格走勢對糖料生產的影響做出分析,對2014/2015榨季的食糖產需形勢和價格走勢做出預測,在分析我國食糖生產面臨的主要困境和問題基礎上,提出增強我國食糖產業(yè)競爭力、加強對食糖產業(yè)的保護和支持的政策建議。
糖料生產;食糖;展望
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zhàn)略性農產品之一。當前全球食糖產量為1.7億t,貿易量為5000萬t,貿易量的一半為各國長期穩(wěn)定的雙邊貿易協(xié)定,自由貿易量2000多萬t。從國際貿易的實踐看,食糖價格極具波動性。如2011年初紐約11號原糖期貨價格上漲到歷史最高的35美分/磅,2014年初又跌到15美分/磅,3年間波幅達57%。為了應對國際食糖價格的劇烈波動,目前130多個產糖國均沒有因為國際糖價低于本國的生產成本而放棄自己國內的食糖生產。為了保證本國的制糖業(yè)不受國際糖價波動的影響,各國政府一方面對食糖貿易采取了高關稅政策,如泰國90%、印度110%、日本280%、美國86%、歐盟88%、俄羅斯50%;另一方面通過稅率調整、直接補貼和金融支持等系列措施對本國產業(yè)提供支持。如果中國放棄食糖生產轉而依賴國際市場,將對食糖國際貿易的格局產生重大沖擊,導致國際糖價大幅飚升。
我國糖料生產大多分布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甘蔗基本種植在旱坡地上,缺乏灌溉條件,品種單一老化,災害頻發(fā),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嚴重落后,是糧、棉、油、糖四大作物中生產率水平最低的農作物,也是獲得國家生產扶持和保護最少的重要農產品。目前我國食糖產業(yè)發(fā)展的方針依然是要堅持“以國產食糖為主,適當進口食糖補充不足”的原則,國產糖的自給率力爭穩(wěn)定在85%左右。面對目前我國糖料生產遭遇的困境,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支持我國糖料生產、提升我國食糖產業(yè)競爭力,未來我國食糖自給率還將繼續(xù)下降。
1.1 生產周期性波動增長,集中度明顯提高
入世后,我國食糖生產呈波動性增長。糖料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165.4萬hm2增長到2013年的203萬hm2,增長23%,年均增長1.9%;食糖產量由1064萬t增長到1307萬t,增長23%,年均增長1.9%。目前我國是世界第四大食糖生產國。同時,我國食糖產量的波動呈現明顯的周期性,往往是2~3年增產、2~3年減產,每5~6年為一個變動周期(簡稱“增3年、減3年”)。預計還未結束的2013/2014榨季產糖1330萬t,同比增1.7%,是增產周期的最后一年。入世后我國糖料種植面積基本穩(wěn)定在153萬hm2~200萬hm2。從區(qū)域布局來看,入世之后我國糖料生產呈現兩種變化:一是“蔗多菜少”,甘蔗產量占糖料的比例和蔗糖占食糖產量的比例均在90%以上。二是區(qū)域布局上呈現“東蔗西移”,糖料生產向優(yōu)勢區(qū)域集中。隨著傳統(tǒng)種蔗大省廣東和福建的勞動力及土地成本的不斷提高,甘蔗生產已向西南優(yōu)勢區(qū)域不斷遷移,形成了廣西、云南、廣東3個優(yōu)勢甘蔗產區(qū),三大產區(qū)食糖總量占87%以上。
1.2 產不足需漸成常態(tài)
總體上看,入世以來我國食糖消費量呈波動中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消費量從10年前2002/2003榨季的1020萬t增長到2012/2013榨季的1390萬t,增長36.3%,年均增長率3.3%,工業(yè)消費已占食糖總消費的60%以上。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費國,但人均食糖消費量僅為10.3kg,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入世以來,我國食糖供需基本維持緊平衡狀態(tài)。除2002/2003和2007/2008榨季外,其余年份均呈現明顯產不足需態(tài)勢。受糖料生產收益不穩(wěn)定的影響,我國食糖生產波動較大,而消費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產需缺口在2009/2010榨季最高達到305萬t,自給率下降為78%。
1.3 國內外食糖價格倒掛,進口迅猛增長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食糖配額內(194.5萬t)進口關稅15%,配額外關稅50%,遠低于世界食糖97%的平均關稅水平。2011年之前的大多數年份,國際食糖(泰國食糖)到岸完稅價都高于我國食糖產區(qū)批發(fā)價格,食糖進口起到調節(jié)供需、補充缺口的作用,進口量都維持在200萬t以內。但自2011年以來,全球食糖供
大于求加劇,國際糖價進入持續(xù)下跌通道,而我國缺乏關稅保護,大量低價進口糖和走私糖不斷涌入,2013年我國進口食糖455萬t,占全球食糖總貿易量8%以上,超過歐盟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食糖進口國。
1.4 食糖價格波動劇烈,近3年低于成本線運行
由于我國食糖生產波動較大,食糖價格亦波動劇烈,2002年國內糖價在2800元/t左右,之后波動中上漲,2011年曾高漲到8000元/t,是2002年的2.8倍。近3年國際低價糖的進口量遠遠超過國內產需缺口,導致2012年以來國內糖價連續(xù)3年下跌,國家頻頻進行臨時收儲,仍無法阻止跌跌不休的糖市繼續(xù)下滑。2012年平均糖價每噸6480元,全行業(yè)39%企業(yè)虧損;2013年平均糖價每噸為5500左右,低于全國制糖成本線,造成食糖行業(yè)虧損31億元,廣西虧損15.25億元,虧損面80%以上。2014年國內糖價繼續(xù)下跌且跌幅加大,4月份均價每噸4600元,大幅低于5300元/t的全國平均制糖成本,比2011年跌了43%,預計2014年制糖全行業(yè)虧損將達到100億元。目前國儲糖庫存接近600萬t,庫容嚴重不足,財政壓力巨大,食糖總剩余量已占國內總需求量的62%,屬于歷史最高水平。龐大的庫存壓制國內糖價低位運行,缺乏回暖動力。
1.5 甘蔗種植收益極不穩(wěn)定,近3年大幅下降
入世后我國甘蔗收購價格基本平穩(wěn)上漲。總體看,我國甘蔗生產收益要高于糧食作物,但受市場價格波動劇烈影響,收益極不穩(wěn)定。2010年由于國內糖價高漲,廣西甘蔗價格也從上年的每噸358元大幅上漲到499元,每667m2甘蔗平均凈利潤達875元;2011年廣西開始連續(xù)兩年下調甘蔗收購保底價格,同時隨著化肥和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漲,糖農種蔗收益大幅下滑;2013年廣西甘蔗收購價格從上年的每噸475元下降到440元,種蔗每667m2凈利潤僅為351元,比2012年下降39%,比最高的2010年下降60%。
2.1 糖料面積連續(xù)兩年下降,2014/2015榨季食糖減產
由于糖廠連續(xù)兩年虧損,兌付農民糖料款困難,廣西再次出現糖廠給糖農打白條現象。目前國內糖價每噸只有4600元,龐大的庫存和不斷增加的進口使國內糖市異常低迷,缺乏回暖動力。連續(xù)下調甘蔗收購價格嚴重挫傷糖農生產積極性,糖農對后期糖市普遍缺乏信心,預計2014年糖料面積將明顯縮減,其中廣西(減少6.7萬hm2~10萬hm2)、廣東、海南甘蔗種植面積明顯減少,甜菜面積變化不大,全國糖料面積將從2013年的200萬hm2減少到187萬hm2,減少13萬hm2,減幅6.2%;由于最大糖料產區(qū)廣西2014年2—4月份長時間的陰雨寡照天氣,對甘蔗生長非常不利。據5月份對廣西甘蔗生產監(jiān)測,甘蔗出苗數減少4.8%,平均株高下降31%,均為4年來最低水平。同時,近期廣西空氣濕度偏大,病蟲害發(fā)生率增加,對甘蔗后期生長帶來挑戰(zhàn)。面積減少和單產的下降將導致2014/2015榨季食糖減產到1200萬t左右,比2013/2014榨季的1330萬t減產130萬t,減9.8%,國內食糖進入減產周期;食糖總需求1490萬t,產需缺口290萬t。
2.2 全球食糖庫存高企,氣候因素決定國際糖價走勢
全球糖市已經連續(xù)4年供大于求,預計2014/2015榨季巴西干旱和印度的減產將使全球糖市產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現200萬t~300萬t的產需缺口。但多年來全球食糖庫存持續(xù)增加,目前已高達近7780萬t,庫存消費比升至44%的歷史高位。這種格局不僅可以應為未來數年的產不足需,而且還將對中短期的國際糖價繼續(xù)形成不小的壓力。從氣候方面來看,雖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際氣象機構均強調2014年后期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增大,市場方面也強調天氣因素可能會對全球食糖生產以及國際糖價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然而迄今為止,除巴西遭遇干旱天氣外,全球主要產糖國的天氣并沒有出現異常,厄爾尼諾氣候對國際糖市的影響仍停留在心理層面。除非未來一段時間氣候突變,才可能帶來全球食糖大幅減產。
受全球食糖庫存持續(xù)增加影響,國際食糖價格也一路下跌,近一年來都在18美分/磅的巴西制糖成本線附近運行,2014年1月份以來更是下探至15美分/磅以下,國際食糖到岸價與中國甘蔗糖批發(fā)價格的價差明顯。2014年1—4月我國已累計進口食糖113.6萬t,同比增28%,占進口關稅配額的58.4%。但由于近3個月國外食糖出現小幅上漲,國內外食糖價差縮小到200元/t上下,2014年后期進口壓力可能得到一定的緩解。預計2014年進口食糖400萬t,比上年減少55萬t??刂剖程沁M口是國內糖企普遍期盼的“救市”政策之一。糖協(xié)稱,從2014年4月17日至9月30日,除已簽訂的合同之外,所有食糖加工企業(yè)不得簽訂新的進口加工合同,同時建立原糖進口加工企業(yè)的月報和事前事后報,但預計此項措施很難對白糖進口產生大的影響。
2.3 國內外食糖庫存高企,國內糖價短期難漲
2013/2014榨季我國食糖庫存消費比繼續(xù)上升到60%以上。2014年國家安排了中央貼息的地方臨時儲備300萬t,不過此收儲并非以前的國家收儲,實質是給糖廠提供優(yōu)惠的貼息貸款以緩解資金壓力,預期不會對供需產生實質影響。目前各地還未正式啟動臨時收儲,對糖市的作用還未可知。
2014/2015榨季我國進入減產周期,全國食糖減產至1200萬t左右,減幅9.8%,對國內糖市是利好消息,但全球和國內外龐大的庫存仍壓制國內外糖價在中短期內難以走高。由于我國食糖開放度高,目前國內外糖價聯動非常明顯。全球食糖減產或許在未來對國際糖價有小幅提振作用,如果國際糖價在17~20美分/磅區(qū)間浮動,我國進口配額內關稅(15%)巴西食糖到岸完稅價為4400~5000元/t,配額外關稅(50%)為5500~6300元/t,這也可以看作我國食糖價格的波動區(qū)間。雖然未來國內外糖市均進入減產周期,逐漸開始一個價格上行的大周期,但國內外龐大的庫存需要幾年來逐步消化,糖市的春天還未到來。
2.4 糖農收益可能繼續(xù)下降,農民種植意愿低
目前,廣西出現糖廠兌付糖料款困難。往年農民都在交售甘蔗15d后拿到糖廠的甘蔗收購款,但由于2014年糖價異常低迷,糖廠經營虧損,截止4月底還有60億元甘蔗款未兌付給糖農。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糖農生產積極性。按照當前糖料蔗收購價格水平,廣西部分主產市糖料蔗種植調減意向已達到5%~10%。目前糖廠虧損,兌付糖料款困難,如果國家沒有補貼措施出臺,糖廠將通過進一步壓低農民的甘蔗價格來降低成本,減少損失。預計2014/2015榨季甘蔗收購價格(每年9—10月出臺)可能還會繼續(xù)下調,如果從目前的440元/t下調到420元t,農民種蔗每667m2收益將下降到260元;如果下調到400元/t,667m2收益將下降到170元。農民種蔗積極性將嚴重受挫,甘蔗面積將進一步縮減。
我國食糖競爭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糖料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目前我國糖料生產基本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qū),甘蔗大多種植在旱坡地,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tài),灌溉和機械化水平嚴重落后,物質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糖料生產成本(占制糖成本近70%)比世界主要產糖國巴西、印度、泰國和澳大利亞等均高出1倍,其中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近50%。全球最大食糖生產國巴西的制糖成本只有15.6美分/磅,約合人民幣2500元/t,不到我國制糖成本的50%。高昂的制糖成本導致我國食糖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極易受到國際低價糖傾銷的威脅。要穩(wěn)定我國食糖產業(yè)的發(fā)展基礎,保障我國食糖產業(yè)安全,就要從根本上重視糖料生產發(fā)展,保障原料的穩(wěn)定有效供給。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3.1 土地細碎分散嚴重影響糖料蔗規(guī)?;a,建議加快推進蔗區(qū)土地整治工作
人工砍蔗是導致我國糖料生產成本畸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廣西砍收甘蔗的價格120~150元/t,而且“砍工荒”現象嚴重,在目前的甘蔗收益條件下,許多農民將放棄甘蔗種植。要改變人工收割的落后生產方式,就是要實現連片種植、機械化收割。土地整合是推進蔗區(qū)機械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廣西蔗區(qū)大多數地區(qū)仍然是分散的小農經營模式,地塊小而分散、田埂多,不利于鋪設噴灌、滴灌等水利設施,也不利于機械化的開展,成為制約廣西甘蔗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建議加快推進蔗區(qū)土地整治工作。國土、財政、水利、農業(yè)等部門應聯合出臺蔗區(qū)土地整治規(guī)劃,對糖料蔗高產創(chuàng)建基地及主要種植地區(qū)的土地整治方案進行頂層設計。政府要制定規(guī)劃,加強政策引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進入。進行土地整合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綜合考慮路、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yè)發(fā)展需要。政府可以采取財政貼息等方式,鼓勵并吸引社會資金進行土地整合,引導企業(yè)、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契約關系,推動蔗區(qū)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發(fā)展。
3.2 加強甘蔗收獲機械研發(fā)和推廣,加大對機械化的補貼力度
加快推進對國產甘蔗收割機械的研發(fā)投入,以發(fā)展適宜于坡地生產的小型機械為主;鼓勵以制糖企業(yè)和農業(yè)種植公司為經營主體發(fā)展蔗糖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廣西自治區(qū)已經開展試點的甘蔗農機作業(yè)補貼的基礎上,將補貼范圍擴大到全部主產區(qū),增加補貼額度至60元/t,其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各30元;放寬機械類型的補貼范圍,提高補貼額度,使補貼額度達到農機銷售價格的60%以上;制定扶持政策,鼓勵有實力的農機服務公司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開展甘蔗全程機械化服務。
3.3 借鑒國外農產品補貼政策,出臺適合我國糖料生產的支持保護制度、政策
補貼方式可以考慮我國種糧直接補貼,即國家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和糖料實際種植面積或產量,對農戶直接補貼;或考慮糖料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在榨季前確定當前糖料目標價格,當榨季期間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根據兩者的差價按照產量或面積直接補貼給糖農;當市場價格等于或高于目標價格時,不再啟動目標價格補貼機制;另外,還可以考慮糖料目標價格保險制度,這屬于WTO的綠箱政策,是其他國家運用越來越多的農民收入保障制度,也應是我國農業(yè)補貼政策的發(fā)展方向。可以參考泰國糖業(yè)支持政策,成立糖業(yè)發(fā)展基金。另外,可以考慮在目前國外低價糖大量涌入而造成我國食糖全行業(yè)受到損害的情況下,發(fā)動貿易救濟措施,對國外食糖進行反傾銷訴訟抵制。同時綜合運用臨儲政策、國家儲備制度、進出口制度等手段對食糖市場進行宏觀調控。要進一步完善中央、地方與企業(yè)相結合的食糖儲備調控體系,增強整體調控能力。
S566;TS24
B
2014-06-03
徐雪(1967-),女,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產品市場監(jiān)測分析研究。
1007-2624(2014)04-0090-03
10.13570/j.cnki.scc.2014.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