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如何拿捏人情與制度?不少為官者遇到這樣的兩難選擇,總覺得不知如何面對?
唐貞觀三年(629年),濮州刺史龐相壽犯了貪賄罪,受到免職處分,并追還贓款。龐相壽心想自己為李世民效力了大半輩子,當然不愿意放棄烏紗帽。為了保住官職,龐相壽向唐太宗李世民寫了一封信,據(jù)史書記載:“龐相壽自陳幕府之舊”,哀求太宗念在“故舊”的情分上予以寬恕。原來,龐相壽曾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做過事,是他過去的老部下。龐相壽打出了“老下屬”這張親情牌,心想自己犯了法,皇上自然會網(wǎng)開一面的。李世民自然沒有忘記舊情,看了龐相壽的上書后,禁不住“深矜之”,決定只給龐相壽一個很輕的處分,官還繼續(xù)讓他做。
這事被那個敢于直言的魏征聽說了,覺得皇上這樣處理無異于縱容犯法,于是直言相諫說:龐相壽為人“猥濫”,貪婪卑鄙,遠近聞名,可說是罪不可恕?,F(xiàn)在陛下因為顧念“故舊私情”,不僅赦免了他的“貪濁”之罪,又加以重賞,還讓他官復原職,這樣做無助于他棄惡從善,重新做人。況且,過去秦王府故舊熟人很多,如果這些人犯了法,都依仗與陛下有私情而受到庇護,那么只會使貪鄙者得意,為善者害怕,社會怎得太平安寧?
李世民被魏征這么一諫,知道自己有錯,于是召見龐相壽說:我昔日為秦王,自然要為王府作主;現(xiàn)在我是皇帝,已是天下之主,既為天下之主,就不能“偏與一府恩澤”,專憑私情來照顧你這個王府老部下了。后來李世民給了龐相壽一些補償金讓他離職,回家養(yǎng)老了。
貴為天子,既能做到講人情,更能守制度,實在是難能可貴。也許恰恰是這種對于制度的敬畏,讓李世民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
《后漢書》中記載了一段關于蘇章的故事。蘇章是東漢的一名官吏,有一年,朝廷任命他為冀州刺史,上任后,他到各地巡行,考核官吏的治績,考察到清河時,發(fā)現(xiàn)清河的百姓怨聲載道,百業(yè)凋敝,民不聊生。見刺史來了,百姓都紛紛告狀,所告的對象,都是清河太守,告他強占民田,貪贓枉法。蘇章暗中派人進行了查訪,果然掌握了清河太守的大量罪證。按理說,既然證據(jù)確鑿,下一步就應該把清河太守抓起來審判了,但蘇章沒有立即行動,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清河太守是他的老朋友,兩個人有過多年的交情。但是蘇章是一個正直的官員,他容不得手下的官吏為非作歹,盡管對方是自己多年的至交。一日,蘇章在家中預備了好酒好菜,把清河太守請來,兩人把酒言歡,敘說多年的友情,興致極高。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章對太守說:今天夜里,我之所以同你一起喝酒,是因為我們之間的私人感情很好?。∶魈?,在公堂上,我身為冀州刺史,要考核你的治績,那就是公事了??!太守也沒聽出弦外之音,隨聲附和了幾句,兩人繼續(xù)喝酒,一直喝到天快黑了,蘇章才親自把太守送到大門口。沒想到第二天,蘇章就派人將太守抓了起來。太守以為弄錯了呢,但蘇章令人宣布了太守的罪狀,不容太守多說,便將他押進了大牢,為當?shù)爻艘缓Α?/p>
這兩個故事,一個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個是封建官吏,他們在人情與制度面前,既講了人情,一個是給了老部下一些賞賜,讓他的晚年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一個是請老朋友喝酒,為老友送上最后一程。他們講究私情,但卻沒有忘記制度。李世民對于老部下選擇了“關后門”,而蘇章對于老友選擇了毫不留情的執(zhí)法。兩個人公私分明的處世哲學,讓后人值得回味。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德成中英文學校)
責任編輯:張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