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輝趙 爽
(1.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 2. 東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熱點年度透視及展望
——基于2013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分析
張家輝1趙 爽2
(1.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 2. 東北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通過對2013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熱點集中于地理課程研究、地理教學研究、地理教育測量研究和地理教師研究等領域,今后地理教育研究的走向將關注世界地理課程改革研究、初中地理新版教材研究、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教學研究、地理高考試題評析研究和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等。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地理教育研究;統(tǒng)計分析;熱點回顧;未來走向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教學類專業(yè)期刊。該刊從全國教育類期刊中精選地理教育研究的優(yōu)秀論文,“解讀地理新課改理念,傳遞新編地理教材分析,提供典型教學案例,反映高考地理的最新進展”。其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的水準。因此,筆者嘗試對2013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透視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的動態(tài),并在此基礎上對今后地理教育研究的走向進行展望。
1.欄目設置概況
《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于2013年設置的地理教育相關欄目達23個,轉載論文共計88篇。如表1所示,轉載論文數(shù)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教學策略”、“學科視點”、“學法指導”、“教學設計”等。總體而言,轉載的論文多與中學地理教學緊密相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3年設置了7個專題欄目,具體為“區(qū)域地理教學”、“地理活動教學”、“地理教師專業(yè)成長”、“地理案例教學”、“地理講評課教學”、“2013年高考試卷評析”和“教材處理與教學”。這里提醒下,同一篇文章“實現(xiàn)區(qū)域地理復習的簡約高效”先后發(fā)表在《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上,造成了“一稿多發(fā)”現(xiàn)象。《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又于2013年的第6期和第12期,分別以“專題:區(qū)域地理教學”和“備考指導”欄目轉載了這“兩”篇文章。從中可看出不同期刊的編輯部都對區(qū)域地理復習研究這一實用選題非常重視,但作者和編輯部都應避免“一稿多發(fā)”及其引起的“重復轉載”現(xiàn)象發(fā)生。
表1 欄目設置情況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3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1種期刊(見表2)。排名前3位的是《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5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shù)的62.5%??梢?,這三大地理教育期刊在宣傳和推動地理教育發(fā)展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教學與管理》、《教學月刊》、《基礎教育課程》和《課程?教材?教法》等教育類綜合期刊也發(fā)表了一些高質量的地理教育論文。
表2 源雜志轉載量
3.作者情況分析
(1)作者合作情況分析
通過作者合作類型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單位在地理教育研究方面的交流情況。2013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中,同單位合作和同省不同單位合作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都是12篇,而跨省合作的僅有1篇。我們鼓勵地理教育工作者突破地區(qū)的限制,更好地利用網絡開展地理教學研討,利用省培、國培等培訓機會多與其他地區(qū)地理教師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單位發(fā)文分析
2013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出自79家單位的作者之筆。其中,有9家單位的作者發(fā)文均被轉載2篇,這些機構是華東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湖北科技學院、江蘇省丹陽市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江蘇省鎮(zhèn)江第一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學、浙江省上虞市春暉中學、山東省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3)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分布
統(tǒng)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3中可知,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地理教育研究水平較高,這是因為該地區(qū)的教育部門和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視地理教育研究。
表3 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qū)分布
(4)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tǒng)分布
統(tǒng)計作者單位所屬系統(tǒng)的分布,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機構的狀況,把握期刊的主稿源和稿源序,揭示不同系統(tǒng)地理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和活躍程度。[1]這里將第一作者單位所屬系統(tǒng)分為普通中學、高等院校、教研部門和編輯部四類,這四類所占比例分別為56.82%、25.00%、17.05%和1.14%。由此可看出,中學地理教師是我國地理教育研究最重要的生力軍,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門也是推動地理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1.地理課程研究
(1)地理課程標準研究
地理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十年,修訂后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業(yè)已發(fā)布,深入解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便成為新階段地理教師開展地理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就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原則、總體思路、主要變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等問題,訪談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組(石萍,第1期)。伴隨新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發(fā)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修訂已經提上日程,而課程難度和課程結構的設計等問題成為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修訂時需要關注的問題。段玉山、陳澄探討了是否需要適當降低必修模塊的廣度、是否需要適度提高選修模塊的難度、必修與選修模塊的內容可否有少部分交叉重復等問題(段玉山、陳澄,第8期)。此外,吳金財還專門對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提出了修改建議(吳金財,第10期)。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寫研究和分析研究等。有論者圍繞地理教材的修訂展開了研究,卞學昌、郭全其緊跟地理新教材的出版,總結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的主要變化(卞學昌、郭全其,第10期)。張逢成指出了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教材編寫上存在的問題(張逢成,第9期)。也有論者闡述了地理教材的表層系統(tǒng)在實現(xiàn)地理課程目標上的作用,李春蘭、張衛(wèi)青分析了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圖像系統(tǒng)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李春蘭、張衛(wèi)青,第9期),耿瑞丹、王曉利分析了中圖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系統(tǒng)對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方面的作用(耿瑞丹、王曉利,第8期)。善于挖掘、分析地理教材在培育學生地理素養(yǎng)方面的功能,是教師具備地理教材分析能力的充分體現(xiàn)。還有論者開展了地理教材與地理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研究,黃莉敏、王浩探討了地理教材中活動的編寫與課程標準要求的一致性,并對教材編寫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議(黃莉敏、王浩,第8期)。此研究為我們深入探討地理教材與地理課程標準的契合度提供了參照。
2.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基于地理學的角度開展地理教學研究,有利于提升地理教育學科地位,有益于解決地理教學實踐問題。此研究涉及地理概念教學、地理學科能力培養(yǎng)、地理思想方法培育等方面。
第一,聚焦學科概念的教學內容涵蓋著豐富的地理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诤诵母拍畹牡乩斫虒W能夠幫助學生從具體知識的記憶走向地理視角、學科觀念的養(yǎng)育,學科思想方法的感悟和領會,啟迪和生成地理智慧。[2]江曄指出了當前地理概念教學中普遍的問題,并提出了結合日常生活、考慮學生認知差異、運用概念圖方法、注重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聯(lián)系滲透科學方法等對策(江曄,第8期)。地理空間概念是地理空間素養(yǎng)的基礎內容,韓金榮結合案例闡述了運用Google Earth建構地理空間概念的五種策略(韓金榮,第7期)。林月影等在總結初中區(qū)域地理核心概念的確定方法和類別的基礎上,提出了初中區(qū)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學策略(林月影、孫文革、陳代雄,第10期)。這是對區(qū)域地理核心概念教學研究的初步探索,地理核心概念教學研究尚需繼續(xù)深入研討。
第二,地理學科能力研究是一項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都非常大的研究課題。吳岱峰基于文獻分析,提出了地理學科能力的分類方法和地理學科能力體系,并從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教育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主要路徑(吳岱峰,第12期)。
第三,開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教學有助于學生領悟學科本質。梳理地理思想方法(地理視角)的內容“譜系”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陸群強調了地理教學中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差異性、動態(tài)性和生態(tài)性等四種地理視角(陸群,第1期)。而張立峰、王向東專門研討了基于地理學“整體性”思想的地理教學(張立峰、王向東,第1期)。徐國民認為,在“地域分異規(guī)律”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尺度問題,要聚焦于真實的地理環(huán)境,要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徐國民,第2期)。此建議注意到了地理尺度思想。
(2)區(qū)域地理教學研究
區(qū)域地理教學研究涉及劃區(qū)、區(qū)域地理教學方法等方面。劃區(qū)是學生認識地理事物復雜性的一種重要方法。申大魁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中學生頭腦中的中國地理區(qū)域的劃分方法五花八門,認為盡快確立一種劃分方案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申大魁,第6期)。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應當幫助學生學會從地理空間視角觀察區(qū)域地理現(xiàn)象,學會區(qū)域定位、區(qū)域特征分析、區(qū)域比較等。汪鐵軍針對高中生學習區(qū)域地理時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應當注重構建地圖空間結構,明確空間位置聯(lián)系;以區(qū)域地圖為依托,構建區(qū)域知識網絡;通過區(qū)域定位分析,對比區(qū)域特征差異;依據地理事物聯(lián)系,進行知識滾動復習(汪鐵軍,第9期)。胡繼中認為,在區(qū)域地理教學中可應用“6W”法(胡繼中,第1期)。實際上,此“6W”法是從地理學家提出的“六大問題”中提煉出來的。
(3)地理教學設計研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地理教學設計研究在理論基礎、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媒體和策略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設計思想等方面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黃莉敏回顧了地理教學設計研究的成績,并提出今后地理教學設計研究的走向(黃莉敏,第2期)。關于地理教學課型設計研究,地理教師以往常關注于新授課的教學設計,而田宏文、付娟基于一線教學經驗總結了“答題規(guī)范化訓練”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田宏文、付娟,第5期)。關于地理教學方法設計研究,有論者基于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了人文地理機制分析教學法(戴敖鎖,第12期);也有論者從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的選取、使用角度論述了當前地理案例教學中的誤區(qū),并針對誤區(qū)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的價值建設取向(侯建成,第10期);還有論者對地理探究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問題驅動、多元導學”教學法、導學案教學方法、決策教學方法等的設計展開了研究。關于地理教學媒體設計研究,研究者既強調板圖等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又關注點學筆式電子書包等現(xiàn)代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設計。關于地理教學評價設計研究,周雪忠以高中地理“晝夜長短的變化”為例,闡明了應基于建構主義觀點思考和設計地理課堂評價任務(周雪忠,第12期)。
(4)地理活動教學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類型多樣、功能豐富。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地理活動教學是近年地理教育研究中的熱點。湯光舜從活動分類、資源豐富、教學評價三方面著手提出了開放性活動的教學策略(湯光舜,第8期)。李志偉闡述了地理主題活動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設計和印發(fā)方案—宣傳發(fā)動—合理分組—開展活動—完成報告—總結交流展示”(李志偉,第8期)??梢?,已有研究關注地理活動教學的策略、程序。
(5)地理講評課教學研究
地理教師和教研員基于各自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講評課的教學策略。劉金龍、賀丹君指出,講評課前應做好精選試題和批改分析兩件事,課堂講評時需構建解題模式,適當拓展變換,重視生成問題,提煉解題方法,講評課后必須跟蹤幫扶(劉金龍、賀丹君,第4期)。李慎中等總結了地理講評課的總體要求,并提出了地理講評課的考情分析、自我糾錯、典題剖析和補償提高的教學思路(相煒地理研究室,第4期)。從上可知,論者們都非常強調分析考情、講透試題、講清解法和變式訓練等環(huán)節(jié)。
(6)地理教學行為研究
地理教學行為是地理師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的可觀察、可衡量的行為,這一研究直接關系著地理教學質量。李金國針對高中地理課堂對話行為偏差的表現(xiàn),提出了矯正策略(李金國,第6期)。潘貌貌、林元龍對地理課堂圖像教學行為鏈進行了觀察和分析(潘貌貌、林元龍,第7期)。開展地理教學行為研究往往會用到課堂觀察法,這是因為通過有效的地理課堂觀察,聽課教師可以基于證據進行聽課和評課,進而改善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
3.地理教育測量研究
隨著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理高考試題的命制特點和取向發(fā)生了變化。張亞南論述了近年高考地理學科命題的主要變革:“注重評價地理思維品質,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注重評價地理思維過程,強調考查學習方法;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學以致用,注重考查對社會重大問題的關注和地理認識”(張亞南,第3期)。研究者對地理高考試題進行了整體評析和專題分析。相煒地理工作室對2013年地理高考試題做了全面評析(相煒地理工作室,第11期)。陳繼革、潘貌貌專門歸納了2012年地理高考試題中“大氣”內容的高頻考點,并得出教學啟示(陳繼革、潘貌貌,第2期)。
4.地理教師研究
地理教師研究聚焦于地理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PCK)、教師研修對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青年地理教師成長等方面。在學科教學知識(PCK)研究正盛的背景下,李春艷以“聚落”一節(jié)教學為例,從教師PCK角度指出了如何開展地理教學,才能把握地理學科本質(李春艷,第5期)。侯建成提出應開展為了提升地理課堂“地理味道”的教學研修(侯建成,第3期)。可見,在追蹤教育熱點開展相關研究時也要突出地理學科特色。高加春采用個案研究法和比較法,專門分析了地理專家型教師與新手型教師在地理課堂提問的類型、等待時間和反饋等方面的差異(高加春,第3期)。這種研究方式有助于快速提升青年地理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1.世界地理課程改革研究
近年,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修訂了地理課程標準或頒布了新的地理課標。我國地理課程研究者應當及時翻譯和介紹這些國家的地理課程改革動態(tài)。對于這些國家新頒布的地理課程標準,既可從整體進行評介,亦可從專題著手研究。試舉幾例:日本初中地理學習指導要領的變遷、英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評介、澳大利亞國家地理課程標準評介、美國國家地理標準中對地理尺度思想的關注及啟示等。
2.初中地理新版教材研究
自2012年秋季至2014年春季,各版本初中地理新版教材基本出版完畢。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圍繞初中地理新教材展開系列研究。研究角度包括從整體上介紹地理教材的變化特點、對地理教材的表層系統(tǒng)等專題開展深入研究、從評價地理教材角度進行研究等。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的修訂與變化、八年級地理教材中圖像系統(tǒng)的設計與變化、初中地理新教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初中地理教材與地理課程標準的一致性探討等。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教學研究
基于地理思想方法提煉總結地理教學的原理,需要總結梳理地理思想方法內容的“譜系”,需要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蘊含的對地理教學有方向性引領的作用,需要用實證的方法對歸納出的地理教學原理的實際效果、運用策略等進行深入的研究。[3]史前進、魏智勇還認為,應當開展地理教材的專題分析,歸納教材中的地理思想方法(史前進、魏智勇,第7期)。這些都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可圍繞如下選題開展研究: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譜系”構建、《地理2》中的地理思想方法分析、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標準審視、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策略、地理教學中地理尺度思想培養(yǎng)研究綜述、地理空間視角及其指向性要求、認識地理位置的方法論及其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等。
4.地理高考試題評析研究
對2013年和2014年地理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解題方法及對教學的指向研究,是當下地理教育測量研究的主要趨勢。研究角度包括對地理高考試題進行整體評析、對地理高考試題的價值取向作出探索、對某一類型試題進行深入探討、對某一教學內容的考查特點開展研究、對試題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進行分析、立足學生答題的角度進行研究等,可圍繞如下選題開展研究:2014年地理高考試題評析、2014年地理高考試題對地理空間素養(yǎng)的考查分析、地理綜合題的命題特點與解題方法、2014年地理高考試題中“城市”內容的考查特點及教學建議、地理高考試題與地理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分析、2014年全國地理高考試題中的命題陷阱及對策等。
5.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
第一,在我國《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的視域下,分析中學地理教師專業(yè)結構,構建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中學地理教師專業(yè)標準》,應當成為我國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第二,“國培計劃”的實施,對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何評價“國培”對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值得研究者探討。第三,地理新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地理教育格局的重新劃分,歷史給了中青年地理教育工作者一次很好的機會,有部分一線地理教師因此成長為名師。挖掘這些中青年地理名師的成長經歷,總結其成長特點,可作為探尋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路徑。
6.教育研究方法趨向多元
2013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所運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涉及文獻法、經驗總結法、課堂觀察法、比較法、訪談法、問卷法、個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等。其中,文獻法、經驗總結法、案例分析法運用較多,其他研究方法運用較少。今后研究要多關注課堂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和統(tǒng)計分析法等,用數(shù)據解釋地理教學現(xiàn)象;要綜合運用多種教育研究方法,開展“混合研究”。
注釋:本文在標注引用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中的論文時,均采用了夾注的方式;引用的其他文獻按參考文獻標注。
[1]張家輝,哈斯塔娜,喬麗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獻計量學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4-46.
[2]張素娟.什么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知識解析及案例分析[J].中國教師,2012,(4): 66-68.
[3]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0,(7):82-87.
(責任編校:周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