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郝麗紅,于曉南,2
(1.北京林業(yè)大學 園林學院,北京 100083;2 國家花卉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朱頂紅Hippeastrum vittatum是石蒜科孤挺花屬的多年生球根花卉,原產(chǎn)巴西、秘魯,每個花葶著花2~6朵,原種花冠呈紅色且具白色縱向條紋,喉部呈綠色[1]。朱頂紅花大色艷,新品種層出不窮,既可在室內(nèi)盆栽觀賞,又可用作切花,亦可作為花叢與花境的布景材料,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較高[2]。但是,目前我國朱頂紅的種球自給率不高,貯藏技術(shù)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鮮切花的花期不齊且品質(zhì)不一。國內(nèi)外的相關(guān)研究多集中于朱頂紅種球的貯藏溫度、貯藏時間與栽培效果(如葉片長短、花芽數(shù)等)之間的關(guān)系[3-6],關(guān)于朱頂紅鱗莖內(nèi)部生理生化變化方面的研究報道較為鮮見。關(guān)于球根花卉鱗莖貯藏過程中生理生化變化的研究,多采用測定鱗莖內(nèi)可溶性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關(guān)酶的活性等指標,這些指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較好地揭示植物體內(nèi)發(fā)生的生理生化變化,相關(guān)研究曾在洋蔥[7-8]、百合[9-12]、水仙[13]等品種中有過報道。文中擬通過測定這些指標研究朱頂紅‘紅獅’在不同貯藏溫度與不同貯藏時間條件下鱗莖的生理生化變化,并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朱頂紅花芽萌發(fā)、花期調(diào)控與采后處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與實踐指導。
試驗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進行,待朱頂紅葉片枯黃后采收種球。去除地上部分,選取鱗片抱合緊密、無病蟲害、鱗莖盤無損傷、鱗莖直徑約6cm的朱頂紅‘紅獅’種球45個(購于北京繽紛園藝有限公司)。去掉鱗莖外表已無活力的鱗片、全部枯根及根盤表層的一些失活組織附著物,在70%多菌靈700倍液中浸泡種球1h進行殺菌處理,晾干種球表面?zhèn)溆谩?/p>
試驗設置20、12、8、4℃4個溫度梯度,除20℃處理為15個種球外,其余各處理均為10個種球。處理時間為45d,第0天測定20℃處理的生理生化指標,以后每15d測定各溫度處理1次。測定前,隨機從各溫度處理中取3個鱗莖,仔細剝下鱗片,分別取外層鱗片(從外往內(nèi)數(shù)第2~3層)并切碎、混勻,按參考文獻所述取適當質(zhì)量測定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內(nèi)層鱗片(從內(nèi)往外數(shù)第2~3層)同樣處理并測定。每處理3次重復。
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采用蒽酮法,α-淀粉酶活性的測定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可溶性蛋白含量則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測定[14-15]。
利用SPSS 17.0軟件進行單因子、雙因子方差分析及各指標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
淀粉是球根花卉鱗莖中養(yǎng)分的主要貯藏形式,剛收獲的鱗莖淀粉含量較高,但在低溫作用下,這種碳水化合物就開始轉(zhuǎn)化。并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淀粉含量也在發(fā)生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貯藏條件下外層與內(nèi)層鱗片淀粉含量的變化?Table 1 Changes of starch contents in outer and inner scal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由表1可知,在相同貯藏溫度下,隨著貯藏天數(shù)的增加,外、內(nèi)層鱗片的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趨勢,這與地下部同為鱗莖的百合反應相似[9,16];在相同貯藏天數(shù)時,淀粉含量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少,說明貯藏溫度越低越有利于淀粉的分解。外層鱗片普遍比同期同溫度的內(nèi)層鱗片淀粉含量略低。自貯藏開始至試驗結(jié)束,所有處理均為貯藏15d時下降幅度最大,如8℃處理的外、內(nèi)層鱗片淀粉含量分別比開始貯藏時下降了24.79%與23.48%;而在隨后的2段時間淀粉含量下降趨于平緩,如8℃處理的最后15d,外、內(nèi)層鱗片淀粉含量僅下降了7.02%和7.67%。
由表2可知,外層鱗片的α-淀粉酶活性普遍較內(nèi)層鱗片高。在相同貯藏天數(shù)內(nèi),朱頂紅外、內(nèi)層鱗片的α-淀粉酶活性隨著貯藏溫度的降低而升高;相同貯藏溫度下,在前15d里,除外層鱗片4℃和8℃處理的α-淀粉酶活性上升外,其余各處理的α-淀粉酶活性均呈下降趨勢,而在貯藏的第15~45天,α-淀粉酶活性顯著上升,內(nèi)層鱗片4℃處理和8℃處理在試驗截止的第45天時,α-淀粉酶活性的增加幅度仍在增大,而其余各處理的上升趨勢趨于平緩。
表2 不同貯藏條件下外層與內(nèi)層鱗片α-淀粉酶活性的變化Table 2 Changes of α-amylase activities in outer and inner scal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不同處理下朱頂紅鱗莖內(nèi)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結(jié)果見表3。隨著貯藏天數(shù)的增加,4個溫度處理的朱頂紅鱗莖外、內(nèi)層鱗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明顯增加。在貯藏45d內(nèi),4℃處理的外、內(nèi)層鱗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別較第0天增長了1.81倍與2.73倍,增長幅度最大;而20℃處理的外、內(nèi)層鱗片分別只增長了1.09倍和1.77倍,增長幅度最小。此外,在本試驗截止時,除20℃外層鱗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增長趨于平緩外,其它各組處理仍增長顯著。在相同貯藏天數(shù)內(nèi),外、內(nèi)層鱗片的可溶性糖含量隨貯藏溫度的降低大體呈增加的趨勢,說明貯藏溫度越低越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積累。
表3 不同貯藏條件下外層與內(nèi)層鱗片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Table 3 Changes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s in outer and inner scal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不同處理下朱頂紅鱗莖內(nèi)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結(jié)果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隨著貯藏天數(shù)的增加,朱頂紅外、內(nèi)層鱗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第0~30天,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增加趨勢,各處理均在第30天時含量達到最高,其中外層鱗片的8℃處理與內(nèi)層鱗片的12、20℃處理增幅最大,分別較各自第0天增長了1.60倍與1.78倍、1.78倍;第30~45天,可溶性蛋白含量開始降低,外層鱗片的8℃處理與內(nèi)層鱗片的20℃處理降幅最大,分別較各自第30天減少了31.48%和34.10%。而在相同貯藏天數(shù)內(nèi),隨著貯藏溫度的降低,外、內(nèi)層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趨勢不明顯,這可能與貯藏溫度和貯藏天數(shù)的交互作用有關(guān)。
表4 不同貯藏條件下外層與內(nèi)層鱗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Table 4 Changes of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in outer and inner scal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不同貯藏條件下,對朱頂紅鱗莖各項指標間進行簡單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5。由表5可知,淀粉含量與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P≤0.01);α-淀粉酶活性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P≤0.01);而可溶性糖含量與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P≤0.01)。
表5 不同貯藏條件下各指標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indexes under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對朱頂紅外層鱗片和內(nèi)層鱗片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6)表明,除了貯存溫度與貯藏天數(shù)的交互作用對外層鱗片影響不顯著、對內(nèi)層鱗片的影響為顯著水平(P≤0.05)外,貯藏溫度和貯藏天數(shù)及其交互作用對其它各指標的影響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并且可以看出,貯藏溫度對各指標的影響大于貯藏天數(shù),貯藏天數(shù)對各指標的影響又大于二者的交互作用。
國內(nèi)外對朱頂紅鱗莖促成栽培的試驗研究較多,而尚少見對其種球內(nèi)部休眠機制的研究。但是,促成栽培研究的結(jié)果能夠反映鱗莖內(nèi)部生理生化的變化,因此也可反之利用其來說明問題。田松青等[17]將品種‘Red Peacock’貯藏于9~10℃的環(huán)境里6周后,再放入溫室栽培半個月,有60%的花芽萌動;而冷藏8.5周只有30%的花芽萌動。Read則認為13℃下處理6周后在18~19℃條件下栽培對于解除種球休眠也是有效的[1]。呂英民等[18]認為12℃下冷藏8~13周,朱頂紅表現(xiàn)最佳。
表6 貯藏溫度和貯藏天數(shù)及其交互作用對外層與內(nèi)層鱗片各指標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storage temperature,storage dur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indexes of outer and inner scales
植物體內(nèi)糖類含量的變化是低溫條件下植物代謝較為敏感的生理指標之一[19],淀粉和可溶性糖在維持碳水化合物供需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低溫處理解除植物種球休眠過程中,一系列淀粉降解酶的活性增加,鱗莖內(nèi)的淀粉水解,可溶性糖大量積累[20],這與碳和氮的代謝密切相關(guān)[21],也與植物抗寒性研究中低溫脅迫下需要更多可溶性糖調(diào)節(jié)細胞滲透壓、為生命活動提供更多能量和底物、有助于增強抗寒性的機理相同[22]。因可溶性糖對低溫較為敏感,當受到低溫脅迫時,其含量迅速增加,參與細胞內(nèi)的滲透調(diào)節(jié),在檉柳[23]、核桃[24]等的抗寒性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結(jié)果。本試驗結(jié)果證實,朱頂紅內(nèi)、外層鱗片淀粉含量持續(xù)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即出現(xiàn)了“低溫糖化”現(xiàn)象。從貯藏溫度看,溫度越低,可溶性糖含量越高、淀粉含量越低,但是變化的幅度并無規(guī)律。從貯藏時間上看,在試驗截止時,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達到了相應下降和上升的峰值,這與前面所述的6周左右貯藏期相符,但是在此之后的情況需更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驗。鱗片細胞內(nèi)α-淀粉酶活性與淀粉降解緊密相關(guān)[25-26],本試驗中α-淀粉酶活性與淀粉含量呈負相關(guān),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但是,各處理的α-淀粉酶活性在前15天表現(xiàn)較混亂,這是由淀粉分解的復雜性所決定的。另需注意的是4℃處理條件下α-淀粉酶活性仍保持增長趨勢,但國內(nèi)外大多數(shù)研究不選擇低于5℃的貯藏溫度,可能是因為其它生理生化指標表現(xiàn)不佳以至于鱗莖的表型性狀下降。植物體內(nèi)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大多數(shù)是參與各種代謝的酶類,很多植物中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與植物的抗寒性關(guān)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在低溫下植物體內(nèi)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會增多[27],因此測定其含量是了解植物體總代謝的一個重要指標。文中研究結(jié)果表明,盡管貯藏溫度不同,但各處理在第30天時可溶性蛋白達到的最高含量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試驗溫度范圍內(nèi)朱頂紅鱗莖的代謝幾乎相同,隨著時間推移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漸下降,可能是由于各種酶活性的增加或降低所致。
貯藏溫度和貯藏天數(shù)及其交互作用對植物的絕大多數(shù)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均較為顯著。朱頂紅鱗莖的休眠及休眠解除是極為復雜的生理過程,不僅與栽培條件密切相關(guān),還因其內(nèi)源物質(zhì)、營養(yǎng)情況和成熟度等的不同而有差異。受時間和材料數(shù)量的限制,本研究未能進行后續(xù)花芽分化的觀測。在研究朱頂紅鱗莖生理生化變化時,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同時結(jié)合具體的萌動和開花結(jié)果,才能為朱頂紅鮮切花的花期調(diào)控等提供可靠依據(jù)。
[1] Read V M.Hippeastrum the Gardener’s Amaryllis[M].Portland:Timber Press,2004.
[2] 王鳳祥.朱頂紅[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3] 高年春,曹榮祥,邵和平,等.雜交朱頂紅促成栽培試驗[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6,(1):82-84.
[4] 顧國海.朱頂紅的促成栽培[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版,2005,(3):13-14.
[5] 崔加坤,張 進,劉洪文,等.球根花卉荷蘭朱頂紅的特征與栽培技術(shù)[J].園林與花卉,2005,(6):26.
[6] Doorduin J C,Verkerke W.Effects of bulb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 ofHippeastrum[J].Acta Horticulturae,2002,570:313-315.
[7] 單成海.不同貯藏溫度下白皮洋蔥鱗莖生化指標的比較[J].北方園藝,2012,(24):159-161.
[8] 單成海.不同貯藏溫度對黃皮洋蔥鱗莖生化指標的影響[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3,(1):111-114.
[9] 孫紅梅,李天來,李云飛.不同貯藏溫度下蘭州百合種球淀粉代謝與萌發(fā)關(guān)系初探[J].園藝學報,2004,(3):337-342.
[10] 涂淑萍,穆 鼎,劉 春.百合鱗莖低溫解除休眠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3):404-407.
[11] 寧云芬,龍明華,陶 勁,等.新鐵炮百合鱗莖低溫解除休眠過程中的形態(tài)和生理變化[J].廣西農(nóng)業(yè)生物科學,2008,(1):66-69.
[12] 王中軒,楊 森,杜運鵬,等.‘黃天霸’百合鱗莖低溫解除休眠過程中形態(tài)和生理的變化[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9-34.
[13] 蔡春俠.溫度對水仙花球貯藏期間生理生化變化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
[14]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sh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 孔祥生,易現(xiàn)峰.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sh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
[16] 夏宜平,黃春輝,何桂芳,等.東方百合鱗莖冷藏解除休眠的養(yǎng)分代謝和酶活性變化[J].園藝學報,2006,33(3):571-576.
[17] 田松青,朱旭東,成海鐘,等.雜種朱頂紅引進品種的促成栽培技術(shù)研究[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151-153.
[18] 呂英民,王有江.朱頂紅[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
[19] Imanishi H.Sleeper occurrence after chilling in relation to depth of dormancy and bulb storage in easter lily bulb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997,66(1): 157-162.
[20] 劉艷萍.百合鱗莖低溫解除休眠過程中生理生化變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
[21] Ohyama T,Komiyama S,Ohtake N,et al.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in tulip[C]//Teixeira da Silva J A.Floriculture,Ornamental and Plant Biotechnology:Advances and Topical Issues.Isleworth: Global Science Books Ltd,2006:12-25.
[22] 夏清柱,萬 紅,劉惠民,等.人工低溫脅迫下腰果葉片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J].經(jīng)濟林研究,2012,30(2):28-32.
[23] 司劍華,盧素錦.低溫脅迫對5種檉柳抗寒性生理指標的影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0,30(8):78-81.
[24] 楊 惠,翟梅枝,李 麗,等.陜西核桃栽培品種優(yōu)系抗寒性評價[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50-55.
[25] Nielsen T H,Deiting U,Stitt M.A β-amylase in potato tubers is induced by storage at low temperature[J].Plant Physiology,1997,113:503-510.
[26] 陳 芳,胡小松.馬鈴薯塊莖“低溫糖化”機理的研究及進展[J].馬鈴薯雜志,1998,12(1):52-55.
[27] 馬英姿,梁文斌,陳建華.經(jīng)濟植物的抗寒性研究進展[J].經(jīng)濟林研究,2005,23(4):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