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代官憑文書告身的管理機構(gòu)官告院

      2014-01-14 12:27:32張東光邰鳳琳
      檔案管理 2014年1期

      張東光 邰鳳琳

      摘要:告身是宋代最為重要的人事檔案文書。告身的授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有賴于有一個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機構(gòu)官告院。官告院興起于唐末,至北宋初成為定制并逐步規(guī)范化。其主要職責是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和給付,其下屬機構(gòu)綾紙庫則管理告身的書寫材料與裝裱材料。

      關(guān)鍵詞:官告院;告身;官憑文書;綾紙庫

      告身作為官憑文書,興起于南北朝,定制于隋唐,發(fā)達于兩宋,是授給范圍最廣、證明身份的效力最強的人事檔案文書。宋代官制素以復雜多變著稱,官員等級劃分細密,不同任職形式和任用性質(zhì)的官員自成體系,在告身的授給上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特別是告身書寫用紙的材質(zhì)、張數(shù)、裝裱規(guī)格的復雜細密程度和體現(xiàn)出來的等級差別,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宋代告身的授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依賴于有一個集中統(tǒng)一的告身管理機構(gòu)——官告院。在宋代,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國家政權(quán)組織高度成熟,利用告身維護等級特權(quán)的立法精神更加凸顯。所以,告身的集中統(tǒng)一管理勢在必行。

      1 官告院的設(shè)置沿革

      官告院始見于唐末,至北宋初成為定制并逐步規(guī)范化,其發(fā)展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1.1 自唐末至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為官告院的草創(chuàng)階段。就現(xiàn)存唐代制度史的文獻看,唐代并無官告院一司。唐代告身的授給程序、書寫和裝裱相對簡單,不同性質(zhì)官員的告身由尚書省相關(guān)四司分別管理。文職散官和職事官告身歸吏部之吏部司,武職散官和職事官告身歸兵部之兵部司,封爵和命婦告身歸吏部之司封司,勛官告身歸吏部之司勛司。官告院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末。據(jù)五代人郭彥瓊墓志,郭氏于唐末光化二年(899年)之前,已在官告院守職,后梁曾任官告院官,后唐時曾任知官告院事。郭彥瓊的任職經(jīng)歷證明,唐末官告院既已存在,五代歷朝沿置不廢。

      官告院于唐末組建之后,其職責范圍還相對狹窄。四司告身的撰制、用印和出給都歸本司,官告院只負責告身的書寫、裝裱材料的管理。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正月,中書門下上奏說:“準本朝故事,如古代諸王、內(nèi)命婦及宰相、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諸道節(jié)度、觀察、團練、防御、留后官告,即中書帖吏部官告院,索綾紙、褾軸,下所司書寫印署畢,進入內(nèi)宣賜?!惫俑嬖撼斯芾頃鴮懪c裝裱材料之外,還管理朱、膠、紙、軸錢的收取。五代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官方要求每年及第舉子向官告院繳納書寫官告的朱、膠、紙、軸錢1000文。

      北宋初官告院的性質(zhì)和職守和五代時類似。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11《官告院》:“兵、吏、司封、司勛官告院,國初于右掖門東廊置院,四司告身案并集于此,以備中書除改,本司郎官各主其事。”這段材料說明了官告院的全稱、官署所在位置、性質(zhì)和職責范圍。大意是四司告身的書寫和裝裱材料都集中在官告院,為中書門下任命官員、出給告身服務(wù),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給付等具體工作,仍由四司郎官——郎中和員外郎分別負責。

      1.2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是官告院的定制階段。史載淳化五年“始專制官局于省內(nèi),凡官告各以本司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命婦用司封,加勛用司勛。掌文武官將校告身及封贈。以朝官一員主判,中書舍人一員提舉。余綾紙庫入內(nèi)侍一員管勾”。宋太宗淳化五年,專門設(shè)置官告院,直屬尚書省由吏部代管。原四司告身印由官告院統(tǒng)一管理,并設(shè)置專門的主管官員。官告院下設(shè)綾紙庫,管理告身的書寫與裝裱材料,并由內(nèi)侍官一人主管綾紙庫。淳化五年的官告院與以前不同的是,擴大了官告院的職責范圍,凡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出給都歸官告院負責,“士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凡除授告命,必由院以給之”。而其下屬機構(gòu)綾紙庫,則相當于原官告院的職能。

      1.3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為官告院的動蕩階段。北宋元豐五年的官制改革,是宋代制度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北宋前期,實行官、職、差遣分授制度。中央政府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正任官員非皇帝特旨不辦本職之事,而另任差遣代行其職。這種做法雖然提高了任官的靈活性,便于加強君主集權(quán),但也造成名實不符、冗官、冗政等弊端。改革后,各司恢復了本職工作。吏部司、兵部司、司封司、司勛司也恢復了告身管理職權(quán)。改革后各司管理告身的分工是:“文武官告身屬吏部,番官屬兵部,封贈等內(nèi)外命婦告身屬司封,加勛并內(nèi)外將校等屬司勛。官告院四部告身及人吏隨事隸本部逐記,各有告身案。朝廷敕授差除,各隨本部書寫發(fā)給,進納告身。”元豐七年(1084年),“并司封、司勛告身案入吏部預書庫收掌,司封、司勛告身即依舊逐部郎中主管”。此次官告院改革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官告院解體,人員和告身印各歸本司;第二,調(diào)整四司告身管理權(quán)限,文武官告身都歸吏部,番官(少數(shù)民族官員)告身屬兵部;第三,司勛、司封依舊管理本司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和出給,但其告身案(書寫與裝裱材料)管理歸吏部預書庫。改革基本精神是加強吏部司的告身管理權(quán)限,而兵部司、司勛司和司封司告身管理權(quán)限則有所削弱。

      但是,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和授給是技術(shù)性、政策性和保密性都很強的工作,由四司分別管理勢必造成諸多問題。北宋政府于崇寧四年(1105年)設(shè)置制造官告局,再次嘗試集中統(tǒng)一管理告身。此后,官告局幾經(jīng)廢置,終于在政和三年又恢復了官告院?!俺鐚?、大觀間或置或不,大抵廢則歸吏部右選?!?/p>

      1.4 政和三年(1113年)至南宋,為官告院規(guī)范化階段。自北宋政府于政和三年六月十四日正式恢復官告院,七月十四日主管官告院官王燮奏請官告院啟用印信,由少府監(jiān)負責鑄造,印文為“吏部制造告身案記”八字。宋代告身本來分冊授、制授、敕授、奏授四種,其中以奏授告身數(shù)量最多。政和三年十二月四日,官告院奏請把原屬吏部告身案奏授告身出給權(quán)收歸官告院,吏部告身案官員和工作人員劃歸官告院。自此至南宋,官告院沿置不廢。南宋官告院位于吏部門內(nèi)之北,與登聞鼓院、登聞檢院、都進奏院、諸軍司糧料院、兩審計司一起,號稱“六院”,是中央政府重要官署之一。其職責與北宋前期相比,無大的變化。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主管官告院官虞世良匯集主管院官55人,勒其名于石上,供后人研考。

      2 官告院的供職人員和下屬機構(gòu)

      官告院的供職人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主管官員,二是一般工作人員。主管官員一般由具有較高文學造詣和較強文字工作經(jīng)驗的官員擔任,一般工作人員由書札精熟的胥吏擔任。下屬機構(gòu)主要是綾紙庫,負責管理告身的書寫材料與裝裱材料。

      2.1 主管人員。 北宋元豐官制改革之前,主管官員一般為2人?!疤崤e一人,以知制誥充,判院一人,以帶職京朝官充”。北宋前期,中書舍人為寄祿官,由知制誥代行其職。所以,宋代文獻有的說提舉官告院由中書舍人擔任,有的說由知制誥擔任,其實并不矛盾。知制誥為舍人院主管官員,負責制授、敕授官員任命文書的撰寫。官員的任命文書實際上是告身的底稿,經(jīng)過一定的審批程序以后再由官告院吏員據(jù)以書寫告身。所以由知制誥提舉官告院正當其職。如,知制誥宋敏求于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時曾提舉官告院。具有較高文學聲望的文官帖職,是宋代官制的一大特色。由帶職京朝官判官告院,既說明北宋政府對官告院的重視,也說明官告院的工作性質(zhì)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弟弟王安國曾以著作佐郎、秘閣校理判官告院。北宋前期,出任提舉官告院和判官告院的多為文化名人,除宋敏求、王安國外,還有楊億、曾鞏、蘇軾等人。

      元豐官制改革后,官告院主管官員仍為2人,稱為主管官告院。北宋后期,曾一度組建制造官告局,歸尚書省主管。官告局由尚書都省門內(nèi)官和架閣庫官擔任主管。尚書都省門內(nèi)官是低級文官,六部架閣庫屬于檔案庫,其主管也是低級文官。這與北宋前期的知制誥和帶職京朝官不可同日而語。南宋官告院與檢、鼓、糧料、審計、進奏號稱六院,六院主管“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為之,亦有自郡守除者”。如南宋末年郭應(yīng)酉以仁和(臨安府屬縣)宰出任主管官告院。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以來,“六院彌重”,為御史臺官的儲才之所。要之,官告院的主管官員除北宋后期動蕩階段外,一般都是中央政府重要文官。

      2.2 一般工作人員。官告院一般工作人員在元豐官制改革前后也有所差異。元豐官制改革之前,官告院吏員主要有正名人和守缺私名人兩種。還有正貼番、額外正權(quán)貼番、綾紙庫告身案、供預書綾紙人、守缺供預書綾紙人、守缺綾紙庫告身案等名目。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整頓官告院吏員,大致情況是:第一,私名待闕人32人,從其中選擇7人為正名人,需在舍人院試寫官告加以考核,然后依例填缺;第二,額外正權(quán)貼番9人,官告院學寫官告作為考核,以補正貼番額;于守缺綾紙庫告身案中遞補綾紙庫告身案,8人中選4人,此類人不用習寫官告;第三,供預書綾紙1人,守缺供預書綾紙1人,守缺告紙庫告身案8人,在舍人院習學賬籍公事、供應(yīng)法物,不必學寫告身。經(jīng)整頓后,確定名額為35人,其中正名人15人,守缺私名人20人。其余人員辭退或隸綾紙庫。元豐官制改革后,官告院吏員有主事、令史、書令史、守當官、貼書、楷書等名目。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官告院定員29人,其中主事1人,令史1人,書令史3人,守當官5人,貼書7人,楷書12人。

      2.3 官告院的下屬機構(gòu)。官告院下屬機構(gòu)主要是綾紙庫。綾紙庫始建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負責管理告身書寫材料和裝裱材料。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吏部考功司綾紙庫并入官告院綾紙庫。此后,給授官員考牒所用綾紙也由官告院綾紙庫提供。最初綾紙庫由三司軍將1人為專知官,淳化五年(994年)又差內(nèi)侍1人管勾。綾紙庫的吏員開始由吏部差令史、書令史2人~3人,差遣制盛行之后,有綾紙庫告身案、守缺綾紙庫告身案、供預書綾紙人、守缺供預書綾紙人等名目。其主要職責一是管理綾紙、褾軸等材料,制定出材料的規(guī)范標準,令生產(chǎn)部門按標準生產(chǎn)。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八月詔官告院綾紙庫“令三司與提舉司定諸色綾羅紙、褾軸各三副,印押充樣。分留兩作坊及本院,每送納之時,將元樣比類交納”。二是準備“預書綾紙”。所謂預書綾紙,是按接受告身人員不同品階和不同任用性質(zhì)把告身用紙連接并加以裝裱。三是接收獲得告身人員交納的朱、膠、紙、軸錢。掌“用朱、膠、綾紙錢物,差三司軍將一人為專知官,應(yīng)兵、吏部、司封合納綾紙錢并本庫收掌,旋送左藏庫”。左藏庫為宋代國庫,主管天下稅賦收繳,提供官員俸祿和軍費開支,等等。所以,綾紙庫把收繳的綾紙錢交左藏庫收掌。

      3 官告院的職責

      3.1 告身的書寫、用印、裝裱、給付,均由官告院負責。宋代有品的官員給告身,自九品至一品公卿,“凡除授告命,必由院以給之”。但是,針對宋代不同類型的告身,官告院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據(jù)筆者初步考查,冊授告身不經(jīng)官告院,翰林學士撰寫冊文,中書門下直接授冊。制授告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白麻內(nèi)制,由翰林學士撰寫制書,經(jīng)相關(guān)審核后,官告院書寫、用印、裝裱告身;一類為外制,中書舍人(元豐官制改革前為知制誥)撰寫制書,官告院差人于舍人院撰寫告身,官告院用印、裝裱并出給。敕授告身與外制告身相同,只是在文書審核程序上有所區(qū)別。奏授告身先由流內(nèi)銓試判并生成文書,經(jīng)相關(guān)審核后,官告院書寫、用印、裝裱、出給告身。

      從宋代行政立法上看,凡“立后妃、封親王、皇子、大長公主、拜三師、三公、三省長官”用冊書。但實際操作時,只有后妃用冊。“皇后當降制誕告,不裝告身而用冊”。冊書以竹為書寫材料,不用裝裱告身,拜授時有隆重的禮儀,因此不必經(jīng)過官告院。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張美人進號貴妃,翰林學士宋祁撰寫制書,“徑取官告院印用之”。制授比冊授要低一個檔次,張美人“方愛幸,冀行冊禮,得告大怒,擲地不肯授”。宋祁因此被貶知許州。

      凡立后妃、封親王、拜宰相、樞密使、三公、三少、除開府儀同三司、節(jié)度使,用白麻內(nèi)制,由翰林學士撰寫制書。“凡制詞則授閤門宣讀,學士院受而書之,送中書結(jié)三省銜,官告院用印,然后進內(nèi)?!闭茏谠v三年(1088年)授范純?nèi)视移蜕浼嬷袝汤筛嫔?,即為拜相告身。范純?nèi)矢嫔砣L635厘米,寬25.4厘米,由17張“色背銷金花綾紙”連接而成,有兩處押年月日處各有4顆官告印。

      由外制中書舍人命詞的制授告身、敕授告身和流內(nèi)銓試判的奏授告身,也由官告院吏員書寫告身,并用印、裝裱。官告院于淳化四年(993年)即“置寫告令史十人,須書札精熟者”?!懊咳蛰喠钍范?,將預書綾紙于舍人院寫(吉)急切官告,令當直赴制告點檢,不得漏泄。其吏部選人除官,亦令甲庫實封,敕送官告院,寫告畢,送本院長官看讀無誤,即置歷給付?!逼渲校谏崛嗽簩懜娴?,即屬于制授告身和敕授告身,吏部選人除官,于官告院寫告的,即屬于奏授告身。一般奏授告身相關(guān)文書到官告院后,“限七日,官告院出給官告”。

      3.2 管理告身的書寫材料與裝裱材料。官告院之綾紙庫負責管理告身的書寫材料與裝裱材料。宋代告身所用材料之規(guī)范、裝裱之考究,不僅超過以往歷代,亦為而后諸朝所不及。宋代的告身格記錄了不同品階、不同任職形式、不同任用性質(zhì)官員所用的不同書寫與裝裱材料。就筆者已掌握的材料看,相對完整的宋代告身格有5種: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格(《宋會要輯稿》)、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格(《宋會要輯稿》、《職官分記》)、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格(《宋會要輯稿》)、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格(《春明退朝錄》)、徽宗大觀(1107年~1110年)格(《宋史職·官志》)。元豐官制改革前,以咸平格與治平格相對完整,具有代表性,應(yīng)用時間較長。元豐改革后至南宋,所用一直為大觀格。綜合上述材料看,官(含職事官、階官)、職、爵、勛、贈官告身用綾紙,內(nèi)外命婦用羅紙。從紙的質(zhì)地、花色看,有白背、色背、是否銷金和銷金的花色等區(qū)別,從紙的規(guī)格看,有大、中、小的區(qū)別,從數(shù)量上看,從低到高5張~18張不等。軸的材質(zhì)分犀、玳瑁、牙、角、木五種,規(guī)格有大、中、小之分。褾袋有暈錦、法錦、大、中、小錦、盤球錦、黃花錦等。另外,還有帶、網(wǎng)、錔等飾物。上述材料主要由文思院生產(chǎn)。文思院設(shè)置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掌金、銀、犀、玉工巧之制,彩繪裝鈿之飾,若輿輦法物、器物之用”。宋政府為了防止民間仿冒或服用制造官告材料,采取許多防范措施。一是依法治罪。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詔書說偽造綾紙度牒依詐為制書法治罪[30]。二是獎勵告發(fā)者。宣和元年(1119年),“慮民間私輒仿效織造及販賣服用,當立法禁止。今擬條項:諸官告院制造告身、法物應(yīng)用綾錦,私輒仿效織造及販賣服用者,許人告,賞錢三十貫”。三是令文思院在綾紙織造上體現(xiàn)出特色。由于官告院所用綾紙花樣不一,容易偽冒,下令文思院別織一體花樣,并在綾上織出字號專門用于官告,如有仿效制作之人加大打擊力度。乾道五年(1169年),干脆讓文思院在綾紙上織出“文思院制敕綾”6字,以杜絕偽冒。

      3.3 掌書寫、裝裱告身所用的朱、膠、紙、軸錢的收取。自唐代以來,獲得告身的人員要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朱膠綾紙錢。但是,具體納多少,是否免納或有條件免納,歷代都有不同規(guī)定。宋代的情況大致是:第一,文臣太中大夫(從四品)以上、武臣觀察使(正五品)以上免納,文臣中散大夫(從五品)、武臣遙郡刺史(從五品)以上二十貫,文臣朝奉大夫(從六品)、武臣武翼大夫(正七品)以上十五貫,文臣通直郎(正八品)、武臣修武郎(正八品)以上十貫。第二,封贈官自三公至修武郎七貫五百文至一貫五百文不等。第三,命婦告身。內(nèi)命婦免納,外命婦學士以上母妻免納,余官繳納。第四,低級官員。幕職州縣官免納,選人除官小綾紙納五百文,中綾紙納一千文,選人料錢十貫以下不納。第五,根據(jù)宋政府的財政收支情況,可能有所增減或免納。比如紹興七年(1137年),由于政府財政困難,百官綾紙錢增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贈官則增加一倍。淳熙元年(1174年)由于財政狀況好轉(zhuǎn),則下令文武臣轉(zhuǎn)官、初補、循資、敘復、封贈之類“合納綾紙錢并與免納”。

      主管官告院官是告身授給的第一責任人。宋室南渡之后,由于文書失墜,在告身上作弊的情況比較普遍。紹興十三年(1143年),中央政府責令在告身的年月日前書主管院官名銜,以防假冒。官告院主管還參與官員任用其他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記載,主管官告院官多次參與流內(nèi)銓選人試判考試的試卷閱審工作。另外,作為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官,官告院主管還有權(quán)參政議政,影響中央政府的決策。

      (作者單位:河南教育學院 來稿日期:2013-10-16)

      河津市| 旌德县| 乐亭县| 安丘市| 镇平县| 德化县| 陆川县| 拜泉县| 固阳县| 芒康县| 弋阳县| 天水市| 龙海市| 社旗县| 大姚县| 黄石市| 上犹县| 栾川县| 新津县| 剑河县| 蒲江县| 彭山县| 陕西省| 昭觉县| 千阳县| 和林格尔县| 龙岩市| 盐津县| 沙河市| 射洪县| 清徐县| 永康市| 滕州市| 徐汇区| 咸宁市| 平山县| 镇安县| 双柏县| 定远县| 兴城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