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民,李成成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81)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剪輯類課程而言,學習資源更為重要。沒有合理、有針對性、有效的學習資源,剪輯的教學、實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良好的教學效果更無從談起。剪輯類課程的教學場所在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為課程提供應有的學習資源,這些學習資源包括硬件資源、軟件資源和媒體資源,具有很高的商業(yè)價值,我們稱之為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媒體資產。
為了發(fā)掘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媒體資產的價值,實現(xiàn)硬件資源、軟件資源和媒體資源的有效整合,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實驗室資源在本科教學、實驗室開放、對外服務中的作用,以現(xiàn)有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資源為基礎,構建基于編輯軟件的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營造基于資源的教學情境,對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
非線性編輯實驗室軟件是Avid Media Composer,基于Avid Media Composer的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內容分為工程文件和媒體文件兩部分。工程文件是Avid Media Composer的工程文件夾,是內容組織的核心。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中的媒體內容通過工程文件夾相互區(qū)分,實現(xiàn)檢索和編目。工程文件夾中包括工程的素材屜、工程的設置、工程的名稱。這些文件都很小,整個工程文件夾只有幾兆或十幾兆。媒體文件是與工程文件關聯(lián)的視音頻文件、圖片文件,占用著大量的磁盤空間。媒體文件存儲的格式有兩種:OMF和MXF,OMF格式的文件存儲在硬盤的OMFI MediaFiles文件夾中,MXF格式的文件存儲在硬盤的Avid MediaFiles文件夾中。媒體文件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一個磁盤驅動器中只有一個OMFI MediaFiles文件夾中,一個Avid MediaFiles文件夾,各個工程同一類型的媒體文件集中存儲在一起,媒體文件通過工程文件相互區(qū)分。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內容組織結構圖
(一)內容的組織策略
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的內容組織由實驗室媒體資產管理人員和任課教師共同完成。媒體資產管理人員負責素材的上載和分類,形成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的素材庫;任課教師依據(jù)課程情況將已有素材重新組織,形成可優(yōu)化教學的教學素材,如:教學片片斷,教師講解、演示的素材,學生練習素材,考試、測試素材等。這些被重新分類、整理的素材構成供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學習資源,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起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理解,改善教學效果的作用。
1.素材的組織。為了便于教師查找、組織教學素材,便于學生搜集自主學習素材,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素材要分類清晰。素材分類通過工程文件完成,采用樹形結構,有多少類文件就有多少文件夾。文件夾中的內容如果很多,就繼續(xù)分類,向下延伸,但樹形結構的層級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查找效率。
在素材組織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容量和維護的問題。視頻和圖片素材占用的磁盤空間很大,既要考慮素材的豐富性,又不能忽視維護的和查找方便的問題,信息過量,組織、分類不完善,會影響使用效率。②功能和范圍的問題。應在明確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功能的前提下,確定素材的范圍,決定應該收錄那些素材、剔除哪些素材。③工程容量的問題。每個工程中,素材的數(shù)量不宜過多。素材的組織通過工程文件夾完成,在每個工程文件夾內,只有通過素材屜來分類素材,為保證查找效率,一個工程內文件數(shù)量不宜過多。
2.教學資源的組織。教師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各工程文件基礎上組織素材,依據(jù)教學需要從各個工程的素材屜中提取素材,組成教學資源。教師在組織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并不直接接觸媒體文件,只是選擇素材,重新建立工程文件夾,沒有素材導入的過程,這會大大提高教師的效率。依據(jù)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的各工程文件夾,教師可建立自己的課程、章節(jié)、習題、考試工程文件夾。這些工程文件夾都很小,可以隨時發(fā)送給學生,也可以用U盤拷貝走。
(二)內容的存儲方式
在Avid Media Composer中,工程文件夾有三種類型:私人、分享和外部,私人文件存儲在系統(tǒng)管理員的文件夾中,分享和外部文件夾存儲在單獨的磁盤驅動器中。
媒體文件存儲在網(wǎng)絡服務器或教師機的硬盤中,采用集中存儲的方式,在每個磁盤驅動器中,媒體文件不再分類。
(三)內容的檢索查詢
在基于Avid Media Composer的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中,檢索查詢有兩種方式:一種通過媒體工具,另一種通過工程文件夾。
1.通過媒體工具的檢索查詢
媒體工具能通過Avid工程來檢索查詢剪輯用的主素材。媒體工具首先確定素材所在的磁盤驅動器,然后顯示出驅動器中存在的工程,媒體工具能夠拾取每個工程文件夾中主素材的信息,并在媒體工具窗口中將工程中的主素材列表,供用戶查詢每一個工程文件對應的素材。這種檢索查詢不但能查詢到工程的內容,還能查詢到工程所用到的每個主素材,可以把工程中的某個主素材調出來,再利用。媒體工具對主素材的檢索查詢能大大提高素材再利用的效率,為教師備課、學生自學提供便利。
2.通過工程文件的檢索查詢
在Avid Media Composer的三種工程中,外部類工程可以在系統(tǒng)的任意位置,它也可以打開任何位置的工程。由于在實驗室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中,工程都是按類呈樹形結構排列的,且層級不是很多。查找整個工程或工程中的大部分文件,可以用外部選項去查找工程文件夾,達到查找素材的目的。
另外,在Avid Media Composer中,通過打開素材屜的方式,也可以查找文件。在Avid工程中,工程的主素材是存放在素材屜中的,也可以通過查找素材屜來查找素材或序列。
(一)傳輸網(wǎng)絡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的傳輸網(wǎng)絡,光纖結構無疑是最完美的選擇,光纖的優(yōu)點不僅僅是1G 帶寬的問題,它的帶寬利用效率和并發(fā)數(shù)據(jù)量都優(yōu)于千兆以太網(wǎng)[1]。但光纖網(wǎng)絡設備造價高昂,傳輸端需采用光纖交換機、光纖網(wǎng)卡,存儲端也采用光纖陣列,對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建設而言性價比較差。
千兆以太網(wǎng)與光纖結合的網(wǎng)絡是性價比較高的網(wǎng)絡構建方案。在媒體文件存儲的服務器和以太網(wǎng)服務器之間,采用光纖傳輸,以解決數(shù)據(jù)分發(fā)、上載、集中請求服務時可能帶來的瓶頸效應。以太網(wǎng)服務器和各學生機之間采用千兆以太網(wǎng)傳輸。這樣,既保證了傳輸?shù)乃俣扔纸档土司W(wǎng)絡構建的成本。
(二)傳輸內容
1.只傳輸工程文件夾
教師將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中的素材重新整理,形成新的工程文件夾,這些工程文件夾很小,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時的傳送給學生。工程文件夾中包含課程的信息、知識結構、學習計劃、習題或考試信息等。學生在使用工程文件夾時,Avid Media Composer軟件通過網(wǎng)絡調用媒體文件。這種方式文件傳輸時間很短,但上課時對網(wǎng)絡要求比較高。只傳輸工程文件夾的方式,比較適合清晰度不高,數(shù)據(jù)量不大的素材。
2.工程文件夾和媒體文件夾一起傳輸
為了保證操作速度和穩(wěn)定性,大容量素材或高清晰度的素材常常采用工程文件夾和媒體文件夾一起傳輸?shù)姆绞?,操作時讓Avid Media Composer軟件調用本機的素材。這種方式,要求學生有一定存儲空間,在課前要事先傳輸好素材。
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常常采用兩者結合的方式。把常用的素材,或某工程文件夾中部分素材事先傳輸?shù)綄W生機中。而課上隨機的素材或考試素材,采用實時傳輸工程文件夾的方式。
用戶權限的管理通過操作系統(tǒng)和Avid Media Composer的工程類別共同完成。在操作系統(tǒng)中設定用戶權限,在Avid Media Composer中定義工程類別。在Avid Media Composer的三種工程中,私人類工程是私人的,只有以操作系統(tǒng)管理員身份進入計算機平臺的用戶,才能使用此工程,該工程存儲在系統(tǒng)管理員文件夾內。分享類工程沒有用戶權限的限制,不管是不是管理員身份,都可以使用此工程,該工程存儲在Avid project文件夾內。外部類工程可以在系統(tǒng)的任意位置,可以在移動存儲器中,也可以在網(wǎng)絡中的某個共享文件夾內。若外部類工程存儲在網(wǎng)絡中的其他工作站內,受其他工作站管理權限的影響。
學校的非線編實驗室建設不同于影視制作公司的編輯機房,它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有一個方便高效的體系,便于教學和管理?;贏vid Media Composer的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效率,充分發(fā)揮了實驗室的媒體資源價值,獲得一致好評,對改善實驗室教學環(huán)境,營造適合學生技能發(fā)展的學習情境,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1]曾祥民,謝寶善.Avid Media Composer案例教程[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
[2]王研.淺談電視工作者“媒體資產管理”意識的培養(yǎng)[J].當代電視,2014(04).
[3]侯綱.廣播影視媒體資產管理研究[J].浙江檔案,2013(04).
[4]楊方琦.項目教學法在“非線性編輯”課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