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jīng)常滿懷敵意地對待時間??臻g、物質(zhì)——這些東西都能以某種方式加以馴服,時間卻始終那么放蕩不羈。
柳比歇夫是蘇聯(lián)昆蟲學家、哲學家、數(shù)學家。他的學問博大精深,知識面之廣難以估量。尤其驚人的是,直到82歲去世,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柳比歇夫一生做了那么多事,產(chǎn)生了那么多思想的火花,究竟是用什么方法達到的呢?
柳比歇夫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分鐘,利用任何“時間下腳料”:每次散步,他都用來捕捉昆蟲;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驗算習題;他規(guī)定,短距離,如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為了等車浪費時間,何況步行還有一個好處——反正每天需要散步。對“時間下腳料”的利用,他考慮得極其周全。誠然,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節(jié)約時間,但不能增加額外的時間;這件事的關鍵并不在“量”上,而在于他的時間擁有較常人更高的“質(zhì)”。他的實踐表明:原來,人的一生完全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么短暫。
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很多人好像只能利用經(jīng)過精選的時間。他們記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刻。半個小時對他們來說不算什么。他們只承認整段整段的時間,只承認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偶然事件干擾的大段時間。仿佛只有在這樣的時間里,他們才打算大顯身手。短一點的時間,他們馬上會借口外界干擾、借口客觀條件而認為不能用。是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條件,具有充分權(quán)力和理由的客觀條件真是威力無比!把責任往它們身上推,是多么輕而易舉啊!
誰都沒注意到,這些借口是怎樣削弱和腐蝕靈魂的。我有個朋友,本來是蠻不錯的科學家,職務確實剝奪了他很多時間,但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客觀情況的制約。他也曾幻想能擺脫出來,經(jīng)常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就要大干自己心愛的工作了”。多少年后,他終于擺脫出來了,但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動力。
越是積極主動地利用時間,人的一生就越充實;那些總在抱怨時間不夠用的,則往往淪為拖延癥的犧牲品。
摘自《青年參考》201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