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天,貞觀之治依然為國人縈懷追慕,其政治思想、原則及智慧仍需予以深刻審思,其中施政上所體現(xiàn)出的包容性頗值珍視。
尊重和正確對待不同的政見
貞觀二年(628年)正月,唐太宗對魏徵說:“入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答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敝鲝堅诜结樥叩闹贫ㄉ弦_對待不同的政見,虛懷博納,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情況。唐太宗對此深表贊同。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詢問宰相房玄齡、蕭瑀,讓他們談談隋文帝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兩人回答說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唐太宗說,你們的看法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他指出隋文帝的缺點是“事皆自決,不任群臣”,雖然十分勤奮勞苦,但結果是處事未必都合乎事理。唐太宗認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事情千頭萬緒,千變?nèi)f化,可謂一日萬機,是不可能以皇帝一人之智進行決斷的,必須信任宰相,委任百司,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能力。
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又對大臣們說:“隋煬帝承文帝余業(yè),海內(nèi)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長久,國無危敗,君有違失,臣須極言。朕聞卿等規(guī)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p>
這種真誠納諫的精神和不以皇帝為獨尊的開闊心胸,能夠容得下、聽得進不同的政見,方針政策的制定常常是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和權衡,有力促成了貞觀政治的集思廣益和優(yōu)良政風,促成了政治清明。
重視立法與執(zhí)法
唐太宗十分重視立法和執(zhí)法,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要求認真立法和公平執(zhí)法。戴胄以“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為由,反對唐太宗有時以私情斷獄,唐太宗對此予以嘉納。魏徵反對“法無定科,任情以輕重”,受到唐太宗的贊賞。在中國封建帝制王朝時代,“詔敕入律”,以皇帝名義發(fā)布的文告可視同法律。唐太宗不這么認為,也不主張這么做,并命令大臣們“詔敕疑有不穩(wěn)便,必須執(zhí)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襟懷。唐太宗還提出了“以寬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國家法令,惟須簡約”;“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法令不可數(shù)變,數(shù)變則煩”等立法執(zhí)法思想。這些思想在貞觀十一年(637年)制定《唐律》時得到了貫徹,保證了《唐律》的約而有要,并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法律的基本模式。
信任重用反對派人士
登基即位后,唐太宗既重用了一直跟隨他的秦王府舊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也重用了原先反對他的李靖、魏徵、李勣,還破格擢拔了出身寒微的劉洎、馬周、張亮。其中,對李靖、魏徵的任用,頗能展現(xiàn)唐太宗選官用人上的恢宏度量。
隋朝末年,李靖任職馬邑郡丞。他察覺到李淵(創(chuàng)建唐朝的唐高祖)圖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遂趕到長安(今陜西西安)向隋代王楊侑告密。李淵占領長安后,抓住了李靖,要殺掉他。李靖慷慨陳詞,責備李淵不應因私仇殺一壯士,示人以心胸狹窄。李世民為他說情,召入秦王府,坦誠相待,委以重任。李靖知恩厚報,精忠奉國,成為南平吳會、北靖沙漠、西定慕容的一代名將,為唐王朝的創(chuàng)建立下大功。
魏徵最先跟從李密反隋,后來投降竇建德,再后來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建議李建成以收買人心的方式成功平定了劉黑闥起義,表現(xiàn)出非凡的政治眼光。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爭奪皇權的矛盾日趨激化時,魏徵多次勸說李建成搶先下手除掉李世民,但沒有被采納。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奪權取勝后,指責魏徵離間其兄弟之情。魏徵坦然地回答說,如果太子聽了我的話,絕無殺身之禍。他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氣概非凡。唐太宗很欣賞魏徵耿直的性格和出色的才干,“改容禮之”,捐棄前嫌,擢拜魏徵諫議大夫,視為股肱之臣。魏徵后來位至特進,成為對唐太宗進諫最多的大臣,前后論及200余事,通過總結歷代興亡盛衰的經(jīng)驗教訓,影響和造就了唐太宗的政治作為和帝王風范。
對反對派人士和貧寒之士的信任與重用,突出反映了唐太宗在選官用人上求賢若渴、大度容人的宏博度量,使得貞觀群臣的組成呈現(xiàn)出多元性特點。這種多元性反映了群臣所代表社會階層的多樣性,有力促成了貞觀政治能夠更加廣泛地關照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保障了施政的更多合理性。
以仁和寬厚的胸懷處理民族關系和
中外關系
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政策。貞觀四年(630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后,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chuàng)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
中外關系方面也迅速出現(xiàn)了繁盛景況。貞觀后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shù)百千人”。唐高宗以后,更是出現(xiàn)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壯觀場景,各國貴胄使臣云集唐都長安,拜謁大唐天子。大唐帝國以其無與倫比的昌盛和開放,“懷柔荒遠”、“協(xié)和萬邦”,引領著世界潮流。以仁和寬厚的胸懷處理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彰顯了唐代社會高度發(fā)展的自信心和開放度,也為大唐帝國不斷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唐代的歷史經(jīng)驗昭示我們,只有全面而持久的開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是國家繁榮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