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月6日日本“出云”號直升機航母下水后,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也于8月12日在科欽船廠下水。而此前,泰國已經擁有了一艘輕型航母“差克里·納呂貝特”號,韓國也在2007年自行建造了一艘輕型航母“獨島”號。
中國周邊擁有“航母情結”的國家越來越多,預示著亞太地區(qū)的海上力量競爭開始逐漸進入航母時代。
日本:“出云”號僅次于美軍核航母?
日本是最早研制航母的國家之一,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標準型航空母艦“鳳翔”號。二戰(zhàn)期間,日本更是響當當?shù)暮侥复髧群蠼ㄔ炝硕噙_25艘航母,其中“加賀”號和“赤誠”號的排水量均超過了4萬噸,在當時已躋身世界最大航母的行列。
二戰(zhàn)后,根據(jù)“和平憲法”的規(guī)定,日本自衛(wèi)隊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航空母艦自然在禁止之列。但日本并沒有放棄其固有的航母情結,上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改變策略,采取“暗渡陳倉”的手法,變相打造準航母以求逐漸突圍。
1993年,日本國會批準建造“大隅”級運輸?shù)顷懪?。首艘“大隅”號?998年3月正式服役,目前有3艘在役。該艦排水量1.3萬噸,能搭載16架重型直升機執(zhí)行兩棲登陸或遠洋反潛任務,是亞太地區(qū)戰(zhàn)后最早擁有較大甲板的戰(zhàn)艦。雖然日本把“大隅”級稱為運輸?shù)顷懪灒T如平直甲板等艦體結構特征,也使它能夠用于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訓練。
2007年8月,日本又建成排水量1.8萬噸的“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同級2號艦“伊勢”號于2011年3月服役。該型艦船采用與航母相同的直通式甲板,上層建筑位于甲板一側,與現(xiàn)代航母幾無差別。它可同時起降4架重型直升機,機庫最多可容納11架,必要時全艦容納直升機總數(shù)量可擴大到20架。從外觀上看,該型艦已完全具備輕型航母的功能。
如今,“出云”號下水再次顯示出日本欲重溫航母夢的苗頭。根據(jù)日本權威艦船類刊物《世界艦船》披露的信息,“出云”號艦長248米,寬39米,比目前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正在服役的最大水面作戰(zhàn)艦艇“日向”級要大近一倍。該艦可同時起降5架直升機,其甲板和機庫共可搭載14架艦載直升機,必要時可能會超過20架。最值得關注的是,該艦2.7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超過意大利“加里波第”號、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和泰國“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空母艦。
有分析稱,以“出云”號的容積來計算,如果改裝搭載艦載垂直起降戰(zhàn)機,其可搭載12架F-35B,很容易變身為一艘擁有現(xiàn)代化作戰(zhàn)能力的航母。根據(jù)美軍的研究,一架F-35B的戰(zhàn)力可以勝過4架三代戰(zhàn)機。如果這個結論可靠,那么“出云”號的作戰(zhàn)實力將超過法國的“戴高樂”號,從而成為僅次于美軍核動力航母的超級海上作戰(zhàn)力量。
這還不是日本航母計劃的終點。據(jù)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長期軍事力量建設》方案披露,日本計劃在2015年前后開始建造兩艘可搭載E-2D“鷹眼”預警機和新型艦載機的常規(guī)航母。雖然該計劃能否最終實現(xiàn)還有待觀察,但考慮到日本在包括航母在內的艦船建造方面的先進技術,以及相關的電子技術和航空技術能力,其再次成為航母大國,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印度:10年后將擁有3到4艘航母
印度認為,要想真正控制印度洋,必須擁有3艘航母:一艘控制印度東面的孟加拉灣,一艘控制印度西面的阿拉伯海,剩下的一艘作為機動力量快速支援這兩翼或前往其他“利益攸關”的海域作戰(zhàn)。為了實現(xiàn)上述夢想,印度采取國外購買、改造和自主研制“三管齊下”的辦法來加快擁有航母的步伐。
早在1957年,印度便從其原宗主國英國購買了尊嚴級“赫克利斯”號輕型航母(后更名為“維克蘭特”號),成為戰(zhàn)后亞洲最先擁有航母的國家。1986年,印度又耗巨資5000萬英鎊從英國購買了排水量2.9萬噸的“競技神”號航母,并將之大規(guī)模改裝,命名為“維蘭特”號。1997年“維克蘭特”號航母退役后,印度的航母力量嚴重削弱,因而它試圖再次外購一艘航母來填補這一缺憾。
2004年1月,印度與俄羅斯簽署了購買“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并由俄進行改裝的協(xié)定,并約定于2008年交付。然而在改裝過程中,俄羅斯不斷抬高價碼,致使改裝費用不斷攀升,由原來的15億美元逐步提高至29億美元,且交付日期也一拖再拖。經過多輪談判,2010年俄印雙方最終達成協(xié)議,2012年底前俄將航母交付印度海軍。但在試航時,該艦因鍋爐發(fā)生嚴重故障而被迫再次推遲交付,經過大修后,才于今年初再次試航。該艦預計會在今年年底前交付印度海軍。
印度的國產航母計劃也是一波三折。1999年,印度議會批準了自造輕型航母的計劃,但直到2002年年初,印度海軍才正式確認該計劃,并提出新航母將在2008年建成。后來,一直拖到2005年4月,制造工程才正式啟動,新航母再次命名為“維克蘭特”號。
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軍舉行了“維克蘭特”號龍骨安裝儀式,當時預計2011年下水。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2011年第一次下水的印度國產航母實際上是一個不完整的空殼,只是為了給其他民船建造騰地方,并非真正的建成后下水。
2013年8月,該船殼再次下水。雖然印度吹噓其工程量為已完成80%,但各國觀察家分析新聞圖片后指出,實際上僅完工30%。也就是說,印度的所謂國產航母還是個空殼。這艘航母計劃在2018年入役,但最終的入役日期據(jù)說要取決于國外供貨商的重要部件交付時間。不僅如此,雖然印度方面說“維克蘭特”號是純國貨,可實際上是個“混血兒”,因為它依靠的是法國的設計藍圖(意大利也參與了部分設計)和歐洲多國的設備,搭載的是俄羅斯的米格-29K艦載機。
排水量3.75萬噸的“維克蘭特”號下水后,將會陸續(xù)把剩余的建造任務完成,并安裝動力裝置和武器系統(tǒng)等,預計于2020年左右正式服役。印度還計劃從2017年左右開始建造比“維克蘭特”號更大的第二艘國產航母“維沙爾”號(排水量6.5萬噸),如果加上還在服役的“維拉特”號(不久后就會退役)和今年年末俄羅斯將交付的“維克拉瑪?shù)賮啞碧?,那么?0年后印度將擁有3~4艘航母。
韓國:以爭端領土命名“準航母”
作為東北亞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快的國家,韓國在上世紀末也開始考慮發(fā)展遠洋作戰(zhàn)力量。
蘇聯(lián)解體后,韓國抓住機會,先后以低廉的價格從俄羅斯購買了“基輔”級“明斯克”號和“諾沃羅西斯克”號航母。把這兩艘航母拖回國后,韓國國防部門如獲至寶,立即會同美國情報機構對其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獲得了寶貴的原蘇聯(lián)航母技術秘密。但韓國并沒有聲張,在吃透這些航母的設計技術之后,并沒有對其進行拆解,而是轉手把它們賣了出去。
在研究、了解蘇聯(lián)航母技術之后,韓國利用自己先進的造船技術,很快便有了動作。2007年7月,韓國一艘以“獨島”命名的兩棲突擊艦,在經過嚴格測試后正式服役。由于韓國和日本在“獨島”(日本稱“竹島”)主權問題上存在紛爭,韓國海軍以“獨島”來命名這艘艦艇,顯示了它的針對方向。
這艘滿載排水量高達1.9萬噸的艦艇可搭載10架以上CH-60“山貓”直升機,以及相當數(shù)量的兩棲登陸裝備。從噸位和主尺寸上看,“獨島”號和“日向”號相差無幾,同樣有全通飛行甲板,可同時供5架直升機起降,因此亦可劃入“準航母”行列。韓國海軍倒也直言不諱,曾宣稱在必要時該艦也可改為輕型航母使用。
但韓國并沒有就此止步,據(jù)悉,韓國已開始認真研究建造國產航母的可行性,同時也在考慮直接從美國等國家引進相應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