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軒有詞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其中涉及曹操的典故有兩個,一是青梅煮酒,一是鏖戰(zhàn)赤壁。聯(lián)系起來看,在曹操抑或劉備的心里,孫權只是后輩,曹、劉才是前輩,才有資格做吹哨子的裁判員。曹操的眼光是沒錯的,只是沒瞧明白孫權參加的是哪項運動。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至四十四回里,也即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前夕的“三國運動會”上,孫權跳了“平衡木”,讓曹操著實很抓狂。小說敘述的是戰(zhàn)爭,而我寧愿理解為官場的某種元素,因為不管王朝如何更迭,青史怎么繁瑣,他們之間的紛爭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占據(jù)主導,且越來越發(fā)揮深刻的存在意義。
揮劍斬桌角,玩的就是膽略
孫權,字仲謀,也就是歷史上的吳大帝,15歲被舉為孝廉,任陽羨(今宜興)令,代行奉義校尉。半大的小伙子,初中恐怕還沒畢業(yè)就當縣長了,據(jù)說政績還不賴,是個厲害角色。公元208年,其兄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不久去世,孫權其時也才18歲,就接管了吳國江山。
孫策臨死前有一段話頗意味深長:“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迸c其說這是一句固其心、堅其志的話,倒不如理解為是一個合理化建議:“兄弟,玩足球,我行你不行;玩平衡木,你行我不行。”
知弟莫如兄,孫權果然做了一位“平衡木”運動員,一輩子的運動生涯,主要就干了一件事,既不讓魏太猖狂,也不讓蜀太舒服。這木上的平衡,他是把得相當準的。
曹操大兵壓境,東吳舉國惶然。
魯肅提出:“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吾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肅請奉命往江夏吊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眾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定矣?!睂O權立馬“喜從其言,即遣魯肅赍禮往江夏吊喪”。在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周瑜陳說利害之后,孫權果斷拍板了,他揮劍斬下桌角說:“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
這份膽略顯現(xiàn)孫權的確具有一個優(yōu)秀選手的素質。
要知道,國內戰(zhàn)和降的言論并未消停,盡管魯肅和周瑜都說能打,但5萬對80萬,就好比一個初次參加世界大賽的選手去PK奧運會冠軍,擱誰心里都沒底??蓪O權還是決定參加了,且躊躇滿志。
調勻一口氣,舞蹈更精彩
孫權的功夫底子極佳,上了“平衡木”,瞧他不急不忙、不緊不慢、從容自如、翻滾舞蹈的樣兒,不能不讓人豎起大拇指。這種“柔勁兒”也叫處事不驚,固然心中有譜,也得把所有的意見都聽完了再做決定。
在舌戰(zhàn)群儒的橋段里,諸葛亮的一番說辭,孫權肯定是聽進去了,但他不表態(tài),孔明急而不外露,魯肅急而直截了當,他對孫權說:“您別聽張昭等人的投降言論,他們投降了,還能繼續(xù)做官,您若投降了,恐怕腦袋難保?!比欢鴮O權還是沒態(tài)度。
最終,吳國太的一句話,讓孫權進入比賽的高潮。卻說吳國太見孫權疑惑不決,乃謂之曰:“先姊遺言云:‘伯符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窈尾徽埞獑栔??”權大喜,即遣使往鄱陽請周瑜議事。無疑,孫權的這個特點,是令人佩服的。
好比練書法,欲速則不達,先把一口氣調勻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功夫到了,字也就寫得好看了。平衡木運動員也是如此,需要在一根橫木上做出一連串的舞蹈與翻騰動作,若過于急躁,輕于呼吸,能不能賽到最后,是個問題。
何意百煉鋼,化做繞指柔。
小說里的孫權,歷史上的孫權,都有一股子“柔勁兒”,基本沒有因為偏激而誤事的例子。
爭取無價值時間,不怕臉皮厚
什么叫無價值時間?這是個體育術語,百度介紹說,“當(平衡木)選手在完成動作時掉下器械,會有10秒的無價值時間”。若選手在這個時間內重新回到器械上,可繼續(xù)完成成套動作,反之,視為動作結束。
孫權聽從魯肅“聯(lián)劉抗曹”的建議,贏得赤壁之戰(zhàn)的最后勝利,就是在爭取無價值時間。本來嘛,曹操劉備何曾把他當個人物看?你孫權摔下來,我們樂得吹哨子扣你的分,終止你的比賽資格,哪兒涼快你小子去哪兒呆著!但孫權偏不,他又在規(guī)定時間里上來了。三足鼎立局面由此乃成。
運動場如同戰(zhàn)場,在戰(zhàn)爭時代,做不到兵不厭詐,恐只能學項羽抹脖子了。有道是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孫權堪稱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也臉皮厚,跟朋友翻臉就跟翻書差不多。
你看,赤壁之戰(zhàn)前后,他跟劉備多好??!不但將所據(jù)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還將僅有的一個妹子嫁給劉備做老婆。我想此時的劉備心里蠻得意的:臭小子休想算計我,以前見面,你得叫我叔,如今我得喊你大舅子,看在地盤和美女的份上,暫不與你計較。
果然沒過幾年,孫權翻臉了。
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于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然曹操于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兩面作戰(zhàn)的威脅,遂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孫權此時也需要劉備一起對抗曹操,荊州要不回來且拉倒,暫時不會跟你劉備撕破臉皮。反正為了吳國的利益,他是隨時在爭取無價值時間,隨時準備讓臉皮一厚再厚的。
在赤壁時能拔劍斬斷桌角,“吾與曹賊勢不兩立”,并寫信給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笨稍诓茇ХQ帝后,他卻又厚著臉皮上書跟曹丕要個王當當。待看到蜀國順風順水時,他又在背后狠狠地捅一刀子,將荊州奪回,把關羽干掉了。
孫權給我們的啟示
縱觀《三國演義》,孫權的“平衡木”玩得倍兒棒。
哪里有場子,哪里必有他的影子,從不落過一場。不像袁紹,曹操打劉備,謀士勸他趕場子打曹操,他卻以兒子生病為借口不撈這便宜。也不像曹操,明明拿下漢中后,可以一舉進軍拿下蜀地,可曹操愣是不愛趕場子,還批評別人“得隴望蜀”,錯失一統(tǒng)巴蜀的良機。臉皮不夠厚,讓無價值時間白白浪費,這對于運動員、官員、乃至一個普通人,都徒增事業(yè)之損失、未來的坎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像孫權這種人,選擇了“平衡木”,無疑等于是得了“活水”,幾乎就預示著將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從三國爭霸的過程來看,孫權僅僅放了兩把火,就笑到了最后,絕不是偶然的。
官員身在官場,也應多跟孫權學學,交際網不需要太大,會平衡即可,公共場合話也不能多,最好別輕易表態(tài),但表態(tài)了就是原則,就得果敢的堅決的執(zhí)行。不要以為晶瑩剔透、八面玲瓏是貶義詞、毫無價值,那些具有傲人業(yè)績的政治家,哪一位不是諳熟此道?不要怕被冷嘲熱諷,也不要怕為領導所忌,只要是為了群眾的福祉,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別說跳“平衡木”了,你就是裝神弄鬼,人民群眾也會為你鼓掌,為你喝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