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夏老師您好,我一直在看您這個專欄,我覺得您寫得非常精彩,也很實在。我是一家單位的負責人,總感覺到手下能人太少,有一兩位勉強還行,但又不太聽話,您覺得該如何安排好這些人呢?(常德:林俊)
A:大凡一個單位的管理,最令人頭疼的應該算是人事安排。因為在這件事上,常常會有許多干擾因素。一位智慧的領導,除了應將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因素妥善處理好外,更要盡可能地合理安排好所有下屬。倘若在人事安排上從不考慮外界的因素,比如上級領導打招呼,那么這名領導肯定很快就會被人推下臺。倘若過分地考慮外界的影響,而不能合理地安排下屬以至于無法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事”,那么這名領導肯定不久就會自己倒臺。為啥?因為沒有合適的人幫他干事,他能長久呆下去嗎?
然而讓一些領導感到不順心的是,每當想將下屬好好用起來時,卻發(fā)現(xiàn)手下沒有幾個可用的人才。即使有那么一兩個,用起來卻也很不順手。事實上,并不是單位沒有人才,而是某些領導根本不懂得合理安排人員。俗話說,好木匠手里無爛木。一小段看似無用的尾料,一位好木匠同樣也能將它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所以說,人才永遠在那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關鍵就看領導如何用。
翻翻歷史,這方面做得好的,曹操算得上一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5年),曹操發(fā)兵西征張魯,這時東吳孫權見有機可乘,率軍攻打合肥。大兵壓陣,合肥城內一片惶恐。鎮(zhèn)守合肥的三員大將張遼、樂進、李典也是意見不一,有的主戰(zhàn),有的主守。這三員大將,無論資歷,還是能力,都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也正因如此,所以三個人互不服氣。曹操早就預料了這點,他在西征前特意給三人留了一封信,叫護軍薛悌等到孫權來進攻時,將信函打開給張遼三人看。于是薛悌將信函打開,發(fā)現(xiàn)曹操是這樣安排的:樂進守城,張遼和李典出戰(zhàn)。薛悌等人很是不解,因為樂進雖然“容貌短小”,但是員猛將,最適合沖鋒陷陣,理應安排出戰(zhàn)。張遼有膽有識,李典儒雅謙和,理應安排守城。但既然曹操留下了“錦囊妙計”,那就只能這樣辦。沒料到結果卻是大獲全勝,這時薛悌等人才恍然大悟:曹操之所這樣安排,是考慮到樂進與張遼性格都剛烈,倆人出戰(zhàn)肯定誰都不服誰,如此必敗。如果讓樂進與李典去進攻,性格溫和的李典肯定無法牽制脾氣暴躁的樂進,這樣樂進就會一味地猛沖猛打,后果不堪設想。而李典不爭名利,張遼也懂得遷就,知進退,安排他倆應戰(zhàn),最是合適。
好木匠手里無爛木,這話當然并不只是強調用好“爛木”。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是“爛木”易使,“好木”難用。那么,又怎么才能使用好這些“好木”呢?
《太公兵法》說:“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币馑际钦f,要想當好領導,首要之關鍵是要將下屬的心收籠。那又怎么將人心收附呢?這就要領導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因人而異進行“收買”了。比如劉備之得諸葛,動之以義;曹操之得龐德,養(yǎng)之以恩;齊桓公得管仲,示之以禮;魏文侯得吳起,利之以祿;高祖之用韓信,餌之以爵,等等,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令人感嘆的是,一些領導一旦用順了“好木”,常常是削個木楔也都使用“好木”。這樣一來,又念歪了“好木匠手里無爛木”這本經(jīng)。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薦的故事,但肯定不知道毛遂最后如何死的。毛遂自薦前往楚國,成功說服楚王與趙結盟,共同抗秦。毛遂因此立了大功,江湖地位也就樹立了起來。一年后,燕國趁趙國剛打完戰(zhàn)氣血兩虧,便趁虛而入。趙王慌了,四處找人掛帥應戰(zhàn),這時想到了毛遂,就要他掛帥。毛遂急了,連連推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我之不才。趙王卻不答應:你去年游說楚王時氣貫長虹,現(xiàn)在國難當頭怎么扭扭捏捏得像個小女人?你給我上!毛遂只好硬著頭皮上,結果當然是兵敗如山倒。毛遂覺得無臉見人,避開眾人,鉆進樹林里拔劍自刎了。
如此,好木匠手里無爛木,當“智者不用其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