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貪官落馬,總會有新的語錄誕生。這不,正在受審中的前鐵道部長劉志軍就委托律師捎話給女兒,告誡其“千萬不要從政”。
有道是“鳥之將亡,其鳴也哀”,被控受賄6400萬、自感難逃極刑的劉志軍發(fā)出這樣的哀嘆本是情理之中。百度一下貪官懺悔的前塵往事,這般說辭多如牛毛,文強也曾說過,“子子孫孫以后再也不要從政,不要當(dāng)官,遠離功名”。
不過,大家都知道,“鳥之將亡,其鳴也哀”的前一句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琢磨一下劉志軍的這句泣血告白,卻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善意”。
還記得崇禎的故事么?這位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在被李自成逼得于煤山上吊之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并發(fā)出“何苦生在帝王家”的哀嘆。但幾百年下來,沒有誰認為這是一句真心話,傻子都知道那只是窮途末路之詞。設(shè)若有來生,他會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再做天潢貴胄,坐享榮華富貴嗎?假如換成洪武帝、明成祖,盛世家天下,難道他還會希望兒孫做一介草民,以平安終老為最高追求?
正如崇禎皇帝不歸罪于自己未能勵精圖治富國強兵,而把女兒性命難保歸因于生在帝王家,劉志軍們“不要從政”的告誡也充斥著同樣的荒謬邏輯。從政怎么就不好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從政能建立萬世功名?林肯、鄧小平不從政能受到千秋景仰?拋開有官本位傳統(tǒng)的中國不說,一向重商的西方國度,不也有那么多豪商巨賈,在實現(xiàn)了財富夢想之后,轉(zhuǎn)而以政治為人生追求么?不同的只是,人家是奔著理想和抱負而來,而不是以權(quán)力為平臺去攫取財富。廁身官場、手握重權(quán)絕對不是壞事,就看你怎么運用手中的權(quán)力。你不用它來濟蒼生安社稷,而要去謀私利飽淫欲,怨得了誰!所以,劉志軍的這句話里絲毫看不出一點懺悔的誠意,倘若誰要為其一掬同情之淚,那就太弱智了。
當(dāng)然,說劉志軍其言不善也有點苛責(zé),這句話其實更像是一句咒語,它道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當(dāng)今官場是一個“坑人”的淵藪。劉志軍也好,文強也罷,可以說,沒有哪個貪官生下來就是壞蛋,他們中的很多人一開始也有過“修齊治平”的抱負,早期從政生涯也曾經(jīng)政績驕人,但慢慢地就受到環(huán)境的“同化”,未能抵制侵蝕。而疏漏的監(jiān)管體系,也沒能幫助他們拒腐防變。從這個角度看,劉志軍們確實也是“受害者”,他們希望子女不要從政,也算是世事洞明后的切膚之言。倘若“不要從政”真是一句咒語,那就值得我們的制度設(shè)計者尤其是監(jiān)管執(zhí)行者好好聽一聽。
貪官一茬接一茬,懺悔一段接一段,為什么都是“老三篇”?這樣的“老三篇”還要念多久?這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