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2日,對中國未來5年乃至10年至關重要的一次會議——十八屆三中全會成功召開。應當說,從本屆政府執(zhí)政以來,民間各界就對此次全會寄予厚望,這其中更是少不了那些關注和思考這個國家走向的知識分子。于是,我們會看到在會議公報和決定相繼發(fā)出后,媒體上就出現(xiàn)了各種解讀的聲音和文章。
無疑,全會是一次關于改革的會議,以至于不少人將其同35年那場開啟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提并論,當然,也正是因為改革是其主調(diào),從籌備到召開,會議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眾所周知,在當下中國,民間對改革的態(tài)度大抵不過三類,一類從根子上就否定改革,認為鄧小平及其繼承者主導的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是“邪路”,正道是回到毛時代,這類人概稱“文革派”;一類則認為改革走到今天,已經(jīng)變質,而且現(xiàn)存的體制問題也不是改革所能解決得了的,宣稱“改革無望”“改革已死”,唯有推倒從來才有未來,是謂“革命派”;還有一類,主張在既有執(zhí)政集團主導下,自上而下推動改革,認為這在當前仍然是一個最不壞的選擇,我將其稱之為堅定的“改革派”。
在眾多“改革派”中,政治學者吳稼祥的觀點可謂色彩鮮明,不論是他對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看好,還是對中國未來改革的樂觀,都頗具爭議。對于外界的普遍質疑,吳稼祥會有什么回應?他的“看好”和“樂觀”又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判斷?
“組織化傳播”正在侵蝕中國
與很多學者不同的是,吳稼祥在80年代曾以官員身份深度參與了當時的改革設計,并且為此付出了失去多年自由的代價,如若不是因為當年那場政治運動,以他的資歷,在執(zhí)政黨內(nèi)謀一個較高的職務應不成問題。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層經(jīng)歷,吳觀察中國政治的視角獨特,他將當下輿論上的不少公共事件和爭議視作政治博弈的結果。
他認為,當下的中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知識分子,很多知識分子都是收賄發(fā)言。在這兒,吳所批評的當然不是知識分子一般層面的問題——“為稻粱謀”的犬儒化,他的立論乃是基于當下中國復雜的政治格局。在吳看來,中國的改革進程中一直存在著保守派和改革派兩派的博弈,而且保守派的力量異常強大。到了今天,兩派的博弈依舊存在,博弈之激烈程度也是不輸80年代,而且,借著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保守派阻擋破壞改革的手段更加豐富隱蔽。
在吳稼祥看來,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上尤其是微博上的不少公共知識分子都是在進行派系發(fā)言,而且“左派”“右派”之中都有。左邊以一套守舊僵化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反對改革,右邊則用另一套完全背離國情的似是而非的理論抹黑乃至徹底否定改革,最后形成左右夾擊改革派的態(tài)勢,這種企圖在輿論上給改革制造麻煩的舉措,借由微博等新興傳播媒介,近年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愈演愈烈。吳認為,不少增加社會暴戾之氣的公共事件及其討論是保守派政治勢力蓄意為之,是一種組織化的信息,進行的是組織化傳播。抬高那些負面評論,一傳十十傳百,進而達到全面否定此次三中全會改革指向的目標,“組織化傳播”同樣滲透到了此次全會。
改革需要執(zhí)行機構 成立國安委不是集權
在公報特別是決定發(fā)布后,有一種質疑聲音極具代表性,那就是認為此次改革實質上是一場集權改革,更有甚者,稱之為維穩(wěn)式改革,而在眾多改革舉措中,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詬病最深。
對于這種質疑,吳稼祥則是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那些批評當前改革是集權改革的人,是既不懂中國政治,又沒弄明白理論上的集權本義。在他看來,集權有兩類,一類是社會權力被政府吸納,就是說,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三種權力完全被政府給收了,另一類則指的是,政府的權力被黨吸收,地方的權力被中央吸收。而無論是國家安全委員會,還是全面深化改革小組,都只不過是執(zhí)行協(xié)調(diào)機構,現(xiàn)在機構尚未成立,就有人說是在集權,這顯得比較滑稽。
另一方面,國安委這樣的機構在全世界來講,應該說是一個通例,為什么民主國家能設立,我們就不能設立,這是明顯的雙重標準。全面深化改革小組更是如此,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改革機構層級越高,就說明改革的真實度越高,而一旦改革機構沒有了,改革也就相應停滯了。此次改革小組的設立,應該來講是對80年代改革的一種復歸,足見新一屆執(zhí)政班子重啟改革的決心,吳稼祥這樣分析道?!皣参埠?,改革小組也罷,他們的成立實際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中國版的‘組閣制’,目標只有一個,協(xié)調(diào)推動中國改革?!彼^續(xù)補充說。
習李是百年難見的改革組合
對于外界對新一屆領導班子改革理念和改革能力的質疑,吳稼祥也是給出了有力的回擊,他認為,這些質疑以及與之伴隨的抹黑完全站不住腳。他認為,習近平和李克強都是一百年來所能遇到的最好的“大大”,他們自身的獨特經(jīng)歷及其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是啟動新一輪改革的不二人選。
至于當前對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管控,吳稼祥認為是一種暫時現(xiàn)象,是為了讓那些進行“組織化傳播”的“大V”有所收斂,是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的,沒必要因為這個原因,而對改革不樂觀。而且,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改革,不能僅僅看他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不能因為某一篇講話就否定一個人的改革特質,因為,在中國,很多時候,真正要做的是不能夠拿到臺面上說的,說了的也未必就真的會去做,政治家在處理政治事務時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講究心口一致,這方面的教訓在執(zhí)政黨的改革歷史上并不少見。
最后,吳稼祥還說,只要不是收賄式的發(fā)言,不管是對改革的期待,還是對改革的焦慮,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這么多人都關注改革,寄望改革,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在一群心懷改革理念,具備改革能力的領導集團帶領下,中國未來9年的改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