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成本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和《像小強一樣活著》都反映了城市邊緣人內心的矛盾,鄉(xiāng)土社會中家人對農民工較高的社會期待和城市人對他們的鄙夷影響了他們的主觀意愿和行為模式,家人的預期與現實的差距讓他們傾向于通過“表演”的途徑獲得心理或物質上的滿足。
關鍵詞:社會期待;行為模式;社會角色
《十七歲的單車》和《像小強一樣活著》都展現了農村人在城市夾縫中的艱苦生活,所不同的是,王小帥導演拍攝于2001年的影片《十七歲的單車》是以一個青春悲情物語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2011年的影片《像小強一樣活著》則是通過底層喜劇的形式展現出農民工生活的苦澀。兩部影片都展現了來自鄉(xiāng)村的年輕人想在城市中立足的愿望,呈現力圖在城市中站住腳的農民工的艱辛際遇。近年來,關于農民工的影片中有很多通過搞笑套路的方法來為自己的生存增加一些砝碼,也給掙扎在大城市中的人們帶來一絲寬慰。
社會學家米德曾提出,自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和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自我意識在主我和客我的辯證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和變化[1],社會的角色定位影響了自我的主觀意愿,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模式,鄉(xiāng)土社會中,家長對孩子的社會期望,城市人對自己的鄙夷讓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民工對城市身份非常向往,并逐漸動搖自己原有的價值觀,認同城市價值觀。
他人對農民工的社會角色定位
(一)鄉(xiāng)土社會中,熟人對外出去城市的孩子社會期待較高
人口眾多是農村家庭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大家庭的密集居住。農村人往往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而生活在一起,一個村子往往都是由一個或幾個大家族組成,因而,親戚間的交流頻繁,攀比也隨之而來。
在影片《像小強一樣活著》中,小強的媽媽很自豪的和小強講述家族的歷史,“想當年你老爹老媽在城里風光的時候……”,并且追溯到小強的爺爺,說爺爺是大躍進中村里第一個實現畝產上萬斤的人,家人的社會期待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工帶來負擔,讓他們盲從的追求經濟地位而做出一些舉動,比如從事非法的小買賣等。影片中在城里生活的四毛,過著連房租都交不上的日子,但是卻對家里親戚說混得很不錯。這也是為了滿足家里人的社會期待所編出來的謊話,這一點不僅僅在農民工身上有體現,正如生活在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的那些跨國移民一樣,他們即使生活的很差也會盡力滿足家里人的需求,當家里人寫信要求經濟援助的時候,他們會盡力寄錢回去。(Heather A. Horst)[2]
(二)城市人對農民工的態(tài)度
由于生活條件上的差異,使得農村人對自己的鄉(xiāng)下人的身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而與之相對的是城里人的優(yōu)越感?!妒邭q的單車》影片開頭部分,農村人則是正面對著鏡頭,像被審問的犯人一樣回答著城市人提出的各種問題,他們臉上大都帶著一種木訥,當被問及具體工作和收入的時候,農村人的回答模糊甚至可笑。
《十七歲的單車》中,城市少年堅子其實與外來工小貴一樣,同屬于大城市的邊緣人,堅子一家擠在狹小的房間內,靠著父親微薄的收入過活,他與同齡人小貴相比,不過多了一份城市戶口,然而這卻足以成為令他驕傲的資本。《像小強一樣活著》中,四毛的房東其實和四毛一樣住在城里簡陋的筒子樓中,也屬于城市中下階層,然而她催促四毛交房租時毫不客氣的破口大罵,“四毛,你這過分小兔崽子,這幾天跑哪里去了?沒錢交房租住天橋底下去?!保谶@位城市人的眼里,甚至將農民工和住在天橋底下的乞丐劃上了等號。
主觀意愿的改變
(一)對城市身份的向往
在影片《十七歲的單車》中,小貴對于自行車的向往體現在很多細節(jié)上,比如每天結束工作后精心擦拭自己的車;仔細計算到底什么時候自行車才能真正屬于自己;把車停在送貨地點的門前會不放心的屢次回頭查看;在城市男孩小堅一伙人去搶車的時候,他被打了一天也緊緊抓著自行車不放手。自行車不僅僅是小貴在大城市中求生的工具,更是他由村里人轉向城里人的一座橋梁。當這這個中介喪失的時候,小貴便不知道他在這樣一個偌大的城市里究竟要以怎樣的身份生存下去。而保姆紅琴每天偷穿主人的衣服,把自己打扮的美麗脫俗,站在落地窗前供人欣賞,從他人艷羨的目光中,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而影片《像小強一樣活著》中,從鄉(xiāng)下來的張小強站在城市的高樓大廈前大喊“我要做城里人!”,更是鮮明的表現了他對城市身份的期許。
(二)道德失范
處于經濟社會下層的農民工,比物質經濟相對富足的城里人,更容易面對來自生活、家庭、甚至生存的種種物質壓力,因而也更容易處在現實生活與道德做抉擇的十字路口。
在大都市的大環(huán)境中,一方面金錢成為成功標志和社會地位象征,另一方面城市是上層社會的聚集地,這也就難怪農村人會產生自卑感和對城市身份的趨同感了?!断裥娨粯踊钪分校姾退睦相l(xiāng)四毛等人在城里想盡辦法賺錢,他們的價值觀受到城市主流價值觀的影響,知道愛財,但不知如何才算取之有道,賣黃色光盤,賣假藥,可謂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圍之內,不擇手段。而《十七歲的單車》中的保姆紅琴只知道衣著光鮮,踩高跟鞋,涂口紅是城市人的象征,她趁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偷穿衣服,偷用化妝品,力圖使自己的形象更加融入城市社會,然而她所能做的,也只是表層上的暫時改變與臆想。
表演
社會關系網絡對人的行為影響很大,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生活在城市中下階層的人往往會受到他人對自身的期待和評價的影響而產生行為上的變化,“人們總是通過行為來表現自己以給人印象。但是這種表現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行為個體相對比較容易控制的表達,包括各種語言符號或他們的代替物,這是明顯的表達,即給予的(give);另一部分則是行為個體似乎不甚留意或沒有加以控制的流露,它包含在廣泛的行動之中,是隱含的意義,戈夫曼強調的表演(performance)主要是指后一部分的意義?!盵3]從《十七歲的單車》和《像小強一樣活著》片中人物的無意中流露出來的行為上可以看出他們在“前臺”中的表演和表演行為背后所隱含的心路歷程。
《十七歲的單車》中,身為城市中下階層的城里人小堅對車的渴望很是強烈,他需要一輛足夠炫的車來玩,需要通過漂亮的車和過應的車技來得到同齡人的認可,來進一步融入周圍的朋友圈子,一輛自行車不僅僅能夠穩(wěn)固他的友情,維護他的社會網絡,還能幫助他贏得愛情,正是由于小堅有一輛漂亮的山地車才贏得了漂亮女孩瀟瀟的注意。而當自己的自行車丟了之后,小堅實際上失去了表演的道具,也失去了贏得他人關注與贊賞的資本,這時候他沒有勇氣與自己的女友在一起,他內心當中很明確的知道,贏得女友的原因就是自己借助自行車進行的表演。
結語:
《像小強一樣活著》和《十七歲的單車》,一喜一悲兩部影片中都涉及到農民工的道德失范,《十七歲的單車》中的主角郭連貴是一個善良樸實的,然而他來到城市中之后也開始被生活所迫而偷車,小保姆紅琴更是做出了偷竊雇主家衣服的失范行為,《像小強一樣活著》中的張小強雖然最終得以在城市中立足,然而整部影片中大部分內容都在反映他和老鄉(xiāng)們在城市中賣黃色光盤、賣假藥、討錢、到婚宴上騙吃騙喝的行為,雖是喜劇,但是也反映出農民工在城市生活過程中的掙扎與艱辛,影片中的農民工們在為生活所迫的時候,或者面臨物質誘惑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出一些失范行為,而這種道德失范在影片中并不僅僅表現在農民工身上,《十七歲的單車》中的城市男孩小堅其實也是偷了家里的錢,私自用來買車的,所有生活在城市底層的人們都有很多辛酸,更容易面臨道德上的十字路口,假如他們能夠在面臨道德上的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無疑比其他人更值得尊重。
注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78-79頁
[2]Heather A. Horst. The blessings and burdens of communication: cell phones in Jamaican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s[J]. Global Networks. 2006, 6 (2): 143–159.
[3]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
作者簡介:劉碧瑤,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媒體傳播系研究生;李紅艷,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媒體傳播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鄉(xiāng)村傳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