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是一個新興的公共平臺,它是一個公共平臺,隨著網絡的利用率的飛速增高。網絡時代已經到來,網絡時代的到來,雖然方便了新聞傳播,但伴之而來的是嚴重新聞道德問題。本文就此現象分析了當前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存在的問題,并研究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網絡時代 新聞 道德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在社會進入了一個計算機技術十分發(fā)達的時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帶動了新聞傳播技術的改變。使新聞傳播業(yè)進入了新的時代——網絡時代。使網絡新聞這種伴隨網絡發(fā)展的新聞傳播形式,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特點。但是,網絡時代,新聞傳播者們卻沒有做到合理利用網絡,從而使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的道德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卻是多方面的。
一、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出現的原因
(一)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促進了新聞傳播方法的更新,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所以,現在更多的人,在更多時候選擇用互聯(lián)網關注新聞。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發(fā)布《第23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8 年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 2.98 億人,較2007 年增長41.9%。據相關調查,半數以上的網民上網的首要目的是查看新聞,而正是這樣的發(fā)展,加之網絡新聞的自主性與互動性使網絡新聞的語言趨于口語化,也給網路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二)各種利益的誘人蠱惑
新聞道德出現嚴重問題的誘因很大部分是新聞道德受到現實中復雜利益格局與不良思想的沖擊,所以各國媒體都難以避免新聞道德失范問題的發(fā)生。2011年7月,發(fā)生在《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門”事件就是鮮明的案例,它暴露了很多嚴重的新聞道德問題:如賄賂警察套取案件內幕消息、惡意侵權、誠信缺失、利用卑鄙手段竊取個人隱私、為爭利益搶眼球,不惜杜撰、捏造聳人聽聞的虛假新聞等越過道德底線的新聞失范問題。以上所述的新聞道德缺失現象嚴重,很大部分是因為受如名譽、利益在內的各種蠱惑造成的。
(三)對媒體行業(yè)的處罰機制不夠完善
現階段,由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政府對媒體行業(yè)的處罰機制還不夠完善,是虛假新聞出現的重要原因。制度的缺失與懲治的缺少,使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媒體難以受到法律的懲處。當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且能牟取較大利益,那些在發(fā)布下新聞時嚴重違法且不道德的人不會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時,就會助長網絡時代下這種違法行徑的蔓延。要糾正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的不正之風,國家應該嚴厲打擊假新聞的制造者。賞罰分明,對那些謹慎守法,關注民生的先進媒體進行褒獎,嚴厲打擊無視個人隱私、無視公眾的權益、無視法律法規(guī)與社會道德的媒體。
二、網絡時代新聞道德問題
(一)為了利益?zhèn)鞑ヌ摷傩侣?/p>
處于現今的商業(yè)競爭機制之下,各個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時,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為了自身利益,存在一些:1)為了尋求自身的安身立命,一些媒體隨波逐流,隨意傳播、其他新聞媒體報道出來的新聞事件;2)為了追求網絡點擊率,不惜轉載或憑空捏造虛假新聞信息或惡意報道一些關于明星的花邊新聞,緋聞等。
(二)傳播中的新聞侵權問題
在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侵權問題一直是業(yè)界關注的焦點,而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傳播所造成的新聞侵權問題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問題。網絡空間是自由的,由于部分網絡新聞發(fā)布者或者傳播者缺乏道德觀念,很少核實經他們所傳播的新聞的真新聞,或者故意惡意地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權利,在網絡時代更容易出現新聞的侵權問題。所以,應該加快提出策略,糾正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的不正之風,提高網絡新聞道德。
三、提高網絡新聞道德的對策
(一)網絡新聞傳播者自覺自律
網絡新聞傳播者要增強責任意識,堅特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其安身立命的根本。網絡新聞傳播者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懂得自覺自律,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了解事情真相、講真話,不得為追求點擊率與經濟利益和轟動效應歪曲事實。反之,則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不穩(wěn),人心不安。
(二)政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
對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們來說,加強新聞道德是當今時代應該要求自身做到的基本要求,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力是相輔相成的,但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力比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力要小得多。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維護新聞傳播的社會秩序,便成為當前應該特別重視的問題,加強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新聞傳播的制約,對網絡新聞從業(yè)者形成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力,也有利于促進網絡新聞傳播者在散布、傳播新聞時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努力做到從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
(三)公眾要對網絡新聞加強監(jiān)督
良好的新聞道德的形成誠然需要新聞傳播者的自覺自律與法律法規(guī)的制約,但,僅僅通過這兩點還是遠遠不夠的。網絡新聞傳播者難免會有一些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人,這就要求公眾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督。公眾的力量是偉大的。相信只要人們都不傳播不合法新聞、不公正的報道,并能夠自覺監(jiān)督,及時舉報,一定能還網絡新聞傳播空間一個干凈的環(huán)境,維護社會安定、人民團結。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任何一個看起來很小的不道德新聞,一旦被引起廣泛關注,再被不道德人士惡意利用,都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wěn)定。所以,網絡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新聞人士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堅持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這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如果僅為了眼前利益而違背職業(yè)道德,失去的將不僅僅是網絡點擊率和關注度。
參考文獻:
[1]劉曉樂:網絡時代的新聞道德問題,《青年記者》,2009年2月中
[2]王蕾:網絡時代的新聞教育,《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第2期
[3]蔣穎.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與新聞道德建設[J].新聞界,2011(2)
作者簡介:湯雅笛,女,現就讀于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蔣榮榮,女,現就讀于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周玲燕,女,現就讀于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指導老師:范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