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主張,自此,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旗迎風飄揚了起來。和諧社會的構建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是人與人的和諧,這是和諧社會的本質和終極目標。老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也仍能為我們的發(fā)展指引方向,本文意圖結合老子的哲學思想,探尋出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契合點,以指導我們更好更快的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老子哲學 “道” 和諧社會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的主張是“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而其核心“道”就是由《周易》和諧思想演化而來的,本質就是“和”,而且是《周易》所推崇的“太和”[1]。其主旨與當今推行的科學發(fā)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緩解社會矛盾與沖突,維護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道法自然”
道化萬物,道法自然,天地萬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他們源于“道”,是“道”的物化,是“道”的具體展現形式,人作為其中一份子,自然也不例外。人類源于自然,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要嚴格遵循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不應該違背自然規(guī)律行事,這是人對自然應有的態(tài)度。
人類應該以一顆感恩的心感謝自然的賜予,而不是以占有者的心態(tài)毫無節(jié)制的索取,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人類應該按照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和時節(jié)進行生產生活,有節(jié)制地從自然中獲取所需資源。但是近幾個世紀,尤其是工業(yè)社會以來,人們?yōu)榱烁玫纳?,為了經濟的發(fā)展,大肆的開采能源、礦產等各種資源,而且為了滿足一己之私,瘋狂地捕殺各種動物、鳥類,砍伐珍惜植物,使得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森林開始減少,荒漠化肆虐。而且隨著工業(yè)的蔓延,各種煙霧漫天,大量的河流被污染,動植物變異,病毒產生抗藥性,生態(tài)危機肆虐全球,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而且,自然似乎已經在向人類發(fā)起反擊了:地震、海嘯、臺風、洪水、干旱各種極端天氣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流感、瘧疾、超級病毒也給我們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非洲大量的饑餓兒童,流離失所的人們,越來越多的因添加劑、各種輻射而導致畸形的嬰兒,此類不幸不勝枚舉。一部分人確實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但卻是以更多人的無辜受害為代價的。
老子倡導輔萬物以自然之道,力圖勸誡人們一切作為都要合乎自然的秉性和規(guī)律,我們應該以道觀物,從“道”的角度來審視人與萬物的關系,尋求共存共生[2]。我們應該積極探討并掌握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其規(guī)律進行生產生活,而不再以單純的對物質的占有和對自然的支配作為行事準則,與萬物同生共榮。當然,人類要求得發(fā)展,可能難免會與自然產生沖突,但我們可以尋求對自然最小的傷害,哪怕放慢發(fā)展的速度,也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而換取發(fā)展速度,否則,當人類反過頭來再去處理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時,只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人財物的代價,還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時,人類需要擯棄不必要的貪欲,不要僅僅為了虛榮心或者嘗鮮的獵奇心理,就獵殺一頭珍惜動物或砍伐一顆珍貴樹木。即使真到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也應做好后續(xù)保護工作,采取諸如人工繁育等措施維持生態(tài)平衡。
二、人與人的和諧——“無為而治”
人之過,始于貪。欲望把握得當能激發(fā)人的潛能,使人展現非凡的成就,但欲望一旦失控,卻也極易把人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刻意地去強求什么,順其自然的生活,“無為而無不為”,如果你付出的足夠多,做得足夠好,你想要的自然會得到。如果你不付出,卻還極力想得到,只會徒添煩惱或走向歪門邪道。
現今社會中,人們越來越現實,尤其是在經濟大發(fā)展的今天,人們更是銅臭味十足,為了一點利益,哪怕是親兄弟都可以拍案而起,大打出手,全然無視道德的存在。有些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投機取巧,貪污受賄,簡直無所不用其極,特別是某些當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利徇私舞弊,肆意而為,公然藐視法律,令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國家之間亦是如此,美國打著人權的幌子,頂著聯合國的旗號,攻打伊拉克,實則是為了本國能源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霸權。這卻使得當地民不聊生,人人流離失所,也使國際關系更加緊張。
老子倡導“無為而治”,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核心是“為而不爭”,不為一己之私而損害他人利益,以使社會各方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切實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3]。老子還講“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也就是說人要認識到和諧是萬物的常規(guī),是客觀規(guī)律,同時我們只有真正認識它、了解它,并切實按它行事,才能稱之為明智。我們必須認清這一事實,并把它當做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準則,與人和睦相處,坦誠相待,用真心面對這個世界。國家也要努力協(xié)調各方利益,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消除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
結束語:老子的哲學思想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璀璨的一顆,我們不僅要很好地傳承下去,還要努力挖掘其精髓,使其不斷為我們所用,為我們現代的生活做出指引,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造福全人類。
參考文獻:
[1] 楊鵬.老子詳解 老子執(zhí)政學研究[J].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3)
[2] 李毓良 .我國古代、近代關于社會建設(和諧社會) 的論述[J].資料通訊.2010.(4)
[3] 黃釗.論道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