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蘭河傳》是蕭紅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本文在對《呼蘭河傳》整體理解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文中變與不變,看與被看,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不變 被看 人性 語言
一、變與不變
剛讀《呼蘭河傳》,以為呼蘭河很小,且人窮,寂寥。再往后翻才發(fā)現(xiàn)是被開頭的文字誤導了,其實這里也有等級之分,城里也很熱鬧。開頭總說人們對什么都漠不關(guān)心,生老病死,一代一代,重復延續(xù)。讀到其他的相關(guān)解說文章時也說這代表了城里的迂腐,固守,不開化。
但是我卻認為應該批判的不是不變,而只是人性。不管哪里,一代一代的人不都是這樣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這就是自然天常,為什么要批判不變呢。肯定是有變化的,不過都是小變,難道是需要大變嗎?改朝換代才叫大變?科技發(fā)展人民富足才叫大變?如果變了,那還有什么可看性呢。呼蘭河跟每個村莊都一樣,有它的安靜,有它的熱鬧,有它的貧窮和安逸,這才是人生,沒有什么大的動亂,一代一代現(xiàn)世安穩(wěn)。后文也說了呼蘭河奇才很多,只是因為太閉塞,沒人辦報紙,所以奇聞妙事便隨風去了。
二、看與被看
魯迅小說的兩大敘事模式其一就是“看與被看”?!逗籼m河傳》里也有同樣的場景。寫到街上那個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可見人們都想保留著這個坑,是因為怕以后沒有淹東西、抬東西的熱鬧可看,是因為怕以后沒有吃瘟豬肉的借口可找。既能滿足精神需求,又能滿足物質(zhì)補給,可見人們著實大智。聽到送神回山的鼓心里難受還要去聽,看到上吊跳井投河的心里害怕卻還要去看,可見人們精神是很空虛的,急需要刺激的東西來填補。連那么點的小孩兒“我”,我也是急不可耐的想看熱鬧,“祖父一放下飯碗,連點一袋煙我也不讓他點,拉著他就往西南墻角那邊走。一邊走,一邊心里后悔,眼看著一些看熱鬧的人都回來了。為什么一定要等祖父呢?不會一個人早就跑著來嗎?何況又覺得我躺在草棵子里就已經(jīng)聽見這邊有了動靜了。真是越想越后悔,這事情都鬧了一個下半天了,一定是好看的都過去了,一定是來晚了。白來了,什么也看不見了,在草棵子聽到了這邊說笑,為什么不就立刻跑來看呢?越想越后悔。自己和自己生氣,等到了老胡家的窗前,一聽,果然連一點聲音也沒有了。差一點沒有氣哭了?!边@里邊既有小孩子好奇的天性,也有呼蘭河人愛熱鬧的本性。
這是看客,卻也有那被看的,害怕不夠熱鬧,招不來人。作為被看的,也滿足了展覽自己,填補空虛的欲望。例如團圓媳婦的婆婆為了讓別人看熱鬧,讓別人傳話,便花了一百多吊錢燒新衣服。卻因為沒什么看熱鬧的人,虛榮未滿便懊惱不已。真是可笑又可嘆。甚至為了讓自己家有話題可傳,有熱鬧可看,而減去團圓媳婦的大辮子,真真兒的心理變態(tài)。洗澡,脫衣,熱水,澆頭,不死便接著泡,死了又趕緊救,真是豈有此理。大神也怕看熱鬧的人走了,便洗三遍,若不是盡了興致,怕是要洗五遍。
這類感情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是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
三、小說人物形象
作者對祖父一味的贊揚,他既不愛看熱鬧,又愿意幫助窮人,對“我”寵愛與包容,對窮人還格外照顧感受。而對于祖母,卻只是因為被她用針扎過手指以警示不許捅紙窗,便極為不喜。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呼蘭河的婆婆級的女人一貫比男人心狠,計多。
團圓媳婦的婆婆著實是這方面的代表,各種“治”人的偏方,居然還要連毛帶腿地吃下去整個全毛的雞,再用被子蒙一晚上。團圓媳婦的婆婆吃了肉還要罵偷肉干的貓。打團圓媳婦的招式更是又狠又毒,還要滿嘴陪著好話是為她好。吊在梁上打,燒紅的烙鐵烙腳心兒,不順心了也打,得病了說夢話還要擰大腿。怕別人說自己,在外面一定得落個好話頭。因此不惜為了怕別人說她虐待媳婦而花去五十吊錢。自己為了幾十吊錢去拾黃豆粒,手都腫了也舍不得花兩三吊錢去買二兩紅花。買了還花的是祖母的錢,還不是因為自己要買是兒子非得買的。也不光是打團圓媳婦,兒子也打,為了踩死的小雞,打了三天三夜,也打出一場病來。
有二伯典型的仇富心理,表面上對祖父畢恭畢敬,卻會對我罵“你們家里沒好東西,盡是些耗子……”。窮人自卑但還看不起同階級的,一口的行的正坐得端卻要去偷東西。不給吃東西便罵,給了又不吃。不喜穿綾羅綢緞的卻又愿意讓別人稱自己為二爺,東家,掌柜的。連有二伯也需要被關(guān)注,被看,上吊、跳井,鬧起來堪比女人,被人勸回,還記得“把那洋蠟給我?guī)е?。真是讓人哭笑不得?/p>
呼蘭河的確沒變,但沒變的只是人性的惡。王大姑娘單身時,便個個夸她。跟給了馮歪嘴子,以往的優(yōu)點便又成了缺點,女人們無外乎是又把她當成了第二個團圓媳婦,男人們則明顯透著嫉妒恨。人人都是盼著別人趕壞不趕好。等到王大姑娘死了,便盼著馮歪嘴子跟著兒子也去了吧。
四、小說語言
《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描繪出一副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還創(chuàng)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小說的后三章又作為三個短篇,各自獨立,仿佛在敘述一些遙遠而又真實的故事,作者又因為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將它們聯(lián)結(jié)一體。
小說的語言樸實無華,簡單純潔,但有時稍顯啰嗦?;馃频拿鑼懀胺Q優(yōu)美。這部散文化抒情小說,既具有“沉郁感傷的情調(diào)美,和諧悅耳的音樂美,又具有清新樸實的畫面美?!薄捌渖⑽氖绞闱榛膭?chuàng)作風格可以說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在敘事范式以及美學品格上的獨特貢獻?!?/p>
參考文獻:
[1]張曉宏.略論蕭紅《呼蘭河傳》的語言風格[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