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膠垂直平板電泳法研究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5種組織(鰓、外套膜、腸、閉殼肌和斧足)中SOD和EST同工酶的表達情況。結(jié)果表明,兩種蚌的SOD和EST同工酶均具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SOD、EST酶譜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種間差異,可作為鑒定池蝶蚌與三角帆蚌的遺傳標記。
關(guān)鍵詞: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同工酶;電泳;組織特異性
中圖分類號:S9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615-04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與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為同屬不同種,池蝶蚌原產(chǎn)于日本滋賀縣琵琶湖。20世紀90年代,中國從日本引進親蚌繁殖馴養(yǎng)成功[1]。同工酶酶譜技術(shù)在水產(chǎn)領(lǐng)域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2-7]。有關(guān)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已有相關(guān)報道[8],而關(guān)于同工酶的比較研究少見報道。本研究以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不同組織為材料,對SOD、EST同工酶進行了初步研究,探討SOD、EST同工酶酶譜表現(xiàn)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池蝶蚌與三角帆蚌均采自常德市東江珍珠養(yǎng)殖場。
1.2 方法
1.2.1 樣品的制備 將池碟蚌和三角帆蚌在預冷的解剖盤上迅速進行活體解剖,剖取外套膜、閉殼肌、斧足、鰓和腸5種組織,用預冷的生理鹽水洗兩次,在預冷的玻璃研缽中充分勻漿,并加入3~4 mL預冷的生理鹽水。把勻漿液用移液槍轉(zhuǎn)入1.5 mL的離心管中在5417C/R型高速冷凍離心機上離心(4 ℃,12 000 r/min,20 min),離心2次以上,取上清液即粗酶液分裝于編號的離心管中,置于-2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1.2.2 聚丙烯酰胺凝膠垂直平板電泳 參照文獻[9]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的制備及電泳。采用DYY-III-5型穩(wěn)壓穩(wěn)流電泳儀,整個電泳過程在 0~4 ℃的環(huán)境下進行。用移液槍吸取30 μL粗酶液和25 μL預冷的40%蔗糖溶液,再加入少許的溴酚藍作為指示劑,每個樣品槽中點樣30 μL。EST同工酶采用穩(wěn)壓進行電泳,開始時將電壓調(diào)至250 V,大約50 min后,溴酚藍指示劑進入分離膠,將電壓調(diào)至200 V電泳[10],整個電泳過程大約6~8 h。
1.2.3 染色與拍照
1)SOD同工酶。將凝膠板浸泡在2.45×10-3 mol/L NBT溶液中15 min,然后轉(zhuǎn)移到含有0.028 mol/L TEMED、2.8×10-5 mol/L核黃素的0.036 mol/L磷酸鹽緩沖液(pH 7.8)中浸泡5 min,最后將凝膠放在0.05 mol/L磷酸鹽緩沖液(pH 7.8)和1×10-4 mol/L EDTA溶液中光照到顯色,并采用Gelpro型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拍攝與分析。
2)EST同工酶。以醋酸萘酯做底物,加入堅牢藍和 0.1 mol/L磷酸鹽緩沖液(pH 6.4)[11]中,在37 ℃恒溫箱中進行染色,直到有清晰的酶帶出現(xiàn),染色時間30 min,并采用Gelpro型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拍攝與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SOD同工酶分析結(jié)果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SOD同工酶電泳結(jié)果見圖1。在兩種蚌的5種組織中分離出3條SOD同工酶帶,顯示出兩種蚌SOD同工酶的豐富多樣性和組織特異性,SOD同工酶在兩種蚌的不同組織中表達強度不同,在斧足組織中表達最強,鰓、腸中次之,外套膜中最弱。在兩種蚌的同一組織中,SOD同工酶的表達也有差別。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SOD同工酶表達酶譜見圖2。按遷移率的快慢, 以向陽極方向運動最快的酶帶編為SOD-1,由陽極向陰極方向依次編號為SOD-2、SOD-3,其中SOD-1在兩種蚌的5種組織器官都有出現(xiàn),活性也相當, SOD-2僅在兩種蚌的斧足中出現(xiàn)。以顏色深淺表示酶帶強弱,黑色表示強帶,白色表示弱帶,顏色越深酶活性越強。
根據(jù)Gelpro型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分析顯示,SOD同工酶在池蝶蚌和三角帆蚌5種組織中的表達情況見表1。從圖1、圖2和表1可以看出, 在池蝶蚌和三角帆蚌所有被分析的組織中均有SOD同工酶酶帶檢出,兩種蚌的SOD同工酶的表達既呈現(xiàn)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顯差異。兩種蚌的斧足中表達出3條帶分別為SOD-1、SOD-2和SOD-3,腸中有2條帶分別為SOD-1和SOD-3。池蝶蚌的鰓和閉殼肌中都只有SOD-1表達,而外套膜中有SOD-1和SOD-3表達;三角帆蚌的鰓和閉殼肌中均有SOD-1和SOD-3表達,外套膜中只有SOD-1表達。兩種蚌同一組織的SOD同工酶的表達存在差異,表現(xiàn)出明顯的種屬特異性;同種的不同組織中SOD同工酶的表達也有一定的差異,表現(xiàn)出明顯的組織特異性。
2.2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EST同工酶分析結(jié)果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EST同工酶電泳結(jié)果見圖3。在兩種蚌的5種組織中共檢測到4條EST同工酶帶,兩種蚌的EST均具有明顯的組織特異性, 5種組織間酶譜均有差異,其中在斧足組織中酯酶的帶型較復雜,閉殼肌組織中EST的表達量較低。EST同工酶在兩種蚌的同一器官組織中的表達也有差異。
按遷移率的快慢,以向陽極方向運動最快的酶帶編為EST-1,由陽極向陰極方向依次編號為EST-2,EST-3,EST-4(圖4)。其中EST-1在兩種蚌的組織器官都有出現(xiàn), EST-4僅在兩種蚌的斧足中出現(xiàn), 表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
根據(jù)Gelpro型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分析顯示,EST同工酶在兩種蚌5種組織中的表達情況見表2。從圖3、圖4及表2可以看出, 在池蝶蚌和三角帆蚌所有被分析的組織中均有EST同工酶酶帶檢出。兩種蚌的鰓和斧足均有3條酶帶表達,閉殼肌和外套膜都只表達了2條酶帶,池蝶蚌的腸組織表達了3條酶帶而三角帆蚌只表達了2條酶帶。酶帶的亮度及寬度說明了組織間的差異以及同種組織中不同EST之間的差異,以此說明其組織特異性。兩種蚌的閉殼肌和外套膜都表達了EST-1和EST-2;鰓和斧足均有3條酶帶表達,其中鰓的表達基本一致;斧足的3條酶帶表達有一定的差異,EST-3只在三角帆蚌中表達,而EST-2只在池蝶蚌中表達。因此,EST同工酶的表達在兩種蚌中存在差異,表現(xiàn)出明顯的種屬特異性;同種蚌不同組織間也存在差異,表現(xiàn)出明顯的組織特異性。
3 小結(jié)與討論
3.1 同工酶組織表達特異性的生理意義
SOD和EST在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5種組織中都有分布, 且具有較強的活性,表明這兩種酶對蚌類是至關(guān)重要的[12]。SOD-2、EST-4只在斧足中表達,而在其他組織中不表達,表現(xiàn)出了其組織特異性。蚌類SOD同工酶的含量較豐富,特別是在斧足中表達出3條酶譜帶,與斧足的運動功能是相關(guān)的。酯酶性質(zhì)穩(wěn)定,環(huán)境和反應(yīng)因素對其影響很小,染色后顯帶清晰,重復性較好,在不同的生物體內(nèi)變異較大。因此,常以EST同工酶作為遺傳標志用于物種的分類鑒定、種系發(fā)生和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研究[13]。池蝶蚌和三角帆蚌體內(nèi)不同組織EST的表達具有明顯的差異,顯示出明顯的組織特異性。
3.2 兩種蚌的親緣關(guān)系與種群遺傳結(jié)構(gòu)
SOD和EST在池蝶蚌和三角帆蚌中具有較相似的表達活性及同工酶酶譜, 表明這兩種蚌具有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與傳統(tǒng)分類地位上兩種蚌隸屬于同一屬,親緣關(guān)系較近的結(jié)論相吻合。本研究結(jié)果為兩種蚌之間進行種間雜交提供了科學依據(jù)。SOD和EST同工酶在這兩種蚌的器官組織中出現(xiàn)多態(tài)現(xiàn)象,電泳中的同工酶條帶為基因產(chǎn)物的表達形式。在一個群體內(nèi)個體間某個位點上表現(xiàn)出的條帶差異反映了該群體在該位點上的基因型的多態(tài)。表明這兩種蚌具有可供選擇的等位基因,可用于良種選育,國內(nèi)已經(jīng)雜交選育出了新型品種——康樂蚌。有研究表明利用同工酶分析可計算養(yǎng)殖動物種群的遺傳結(jié)構(gòu),本研究未能對這兩種蚌的種群遺傳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同工酶技術(shù)能夠檢測的僅是DNA編碼蛋白質(zhì)的一小部分, 對于揭示蚌類整個基因組的遺傳結(jié)構(gòu)來說, 所提供的遺傳信息較少。目前, 在蚌的種質(zhì)鑒定及品種選育方面已應(yīng)用了隨機擴增片斷多態(tài)性(RAPD)、線粒體DNA的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tài)性(RFLP) 和微衛(wèi)星(SSR) 等分子技術(shù)[14],相信隨著分子技術(shù)的深入開展將對蚌新品種的選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毛喜.池蝶蚌的引種及繁殖技術(shù)[J].南昌大學學報,2000, 24(專輯):21-24.
[2] 朱新平,林禮堂,夏士玲.鯪魚、麥瑞加拉鯪魚及露斯塔野鯪酯酶同工酶的電泳研究[J].淡水漁業(yè),1992(5):30-31.
[3] DIAZ-ALMELA E, BOUDRY P, LAUNEY S, et al. Reduced female gene flow in the 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J]. J Hered,2004,95(6):510-516.
[4] 徐 成,王可玲,尤 鋒,等.鱸魚群體生化遺傳學研究Ⅰ.同工酶的生化遺傳分析[J].海洋與湖沼,2001,32(1):42-49.
[5] 李永通,向應(yīng)海,楊應(yīng)勤,等.中國大鯢及鱉不同組織LDH同工酶的比較研究[J].動物學雜志,1992,27(1):28-31.
[6] 肖調(diào)義,陳清華,陳開健,等.四種黃顙魚乳酸脫氫酶電泳的研究[J].上海水產(chǎn)大學學報,2004,13(1):72-74.
[7] 黃生明,秦長庚,潘淑英,等.滇池高背鯽和方正銀鯽酯酶、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比較研究[J].動物學研究,1988,9(1):69-72.
[8] 周春花,徐毛喜,歐陽珊.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與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若干生物學性狀比較研究[J].江西科學,2003,21(2):122-124.
[9] 韓 慶,張建平,陳小丹,等.洞庭湖鲇不同組織SOD同工酶的比較研究[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0,3(3):150-152.
[10] 羅 潔,盛軍慶,邱齊峻,等.人工選育池蝶蚌的EST和MDH同工酶分析[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08,1(2):48-51.
[11] 王 靜,洪一江,王軍花,等.不同年齡池蝶蚌(貝)與三角帆蚌同工酶的比較[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05,5(4):204-209.
[12] 陳淮楊,劉望夷.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布和結(jié)構(gòu)看其分子進化[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96,23(5):408-413.
[13] 母昌考,崔 雪,戴余軍,等.克氏原螯蝦 EST 同工酶的組織特異性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8,28(1):47-48.
[14] 羅 文,鄭大恒,錢偉平,等.2種育珠蚌遺傳多樣性分析[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08,1(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