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負團費”模式是旅游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種現象。在對“零負團費”現象研究文獻的回顧中發(fā)現,對消費者非理性、旅行社削價競爭、旅游產品同質化、信息不對稱等表面化的現象進行探討的較多,但對于旅行社業(yè)影響最大的制度層面的研究往往被忽略。制度約束是“零負團費”產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旅游資源無法自由流動的條件下,“零負團費”無疑是一種可以最小化交易費用的模式。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優(yōu)勢,“零負團費”模式才成為包價旅游產品一種主要的經營模式。
關鍵詞:零團費;負團費;交易費用;租值消散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一、 問題的提出及文獻評述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yè)保持著較快增長的趨勢,但旅行社行業(yè)的增長方式卻令人擔憂。到2009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20 399家,實現營業(yè)收入1 80653億元,但凈利潤總額為1148億元,凈利率僅為064%。在我國旅行社數量及旅行社行業(yè)收入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旅行社行業(yè)的利潤率卻越來越低,已成為微利行業(yè)。業(yè)內人士將中國旅行社行業(yè)的現狀概括為“小散弱差”,即企業(yè)規(guī)模小、產業(yè)結構松散、核心競爭力弱、經營業(yè)績差。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零負團費”的包價旅游產品營銷模式。在“零團費”模式下,消費者購買包價旅游產品,組團旅行社(下稱“組團社”)以“零”價格——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將旅游團委托地接旅行社(下稱“地接社”)接待,組團社的收益完全來自于所售的包價旅游產品;在“負團費”模式下,組團社以“負”價格——地接社按照旅游團的人數支付組團社費用(稱為“人頭費”)——將旅游團委托地接社接待,組團社的收益為包價旅游產品價格和地接社支付的“人頭費”之和。在“零負團費”模式下,地接社的收益為自費景點和購物店的傭金。換句話說,在“零負團費”模式下,組團社低價招徠旅游者,地接社從購物店和自費景點的銷售回扣中獲得收益,“零”或“負”只是程度不同,并無本質區(qū)別。
這種模式最早應用于泰國對我國臺灣游客的接待。1997年以后,隨著大陸出境游組團社的增多,“零負團費”模式逐漸從泰國的臺灣地接市場擴展到泰國的大陸游客地接市場,其操作形式逐漸從“地下”走向公開,操作模式隨環(huán)境條件不同呈現出多樣化,而且發(fā)生地域、市場經營板塊亦呈現出快速擴大化的趨勢:我國的東南亞出境游(主要是新馬泰港澳等三國兩地)成為“零負團費”的重災區(qū);入境游(華東、西安、北京、桂林等地市)、國內游(海南、云南、四川、上海等省市)也相繼淪為“零團費”“大顯身手”的舞臺;即使是對于2004年剛開放的歐洲目的地國家而言,歐洲八國自費游的團費在不到兩年內價格由最初的接近2萬元下降到不到l萬元,歐洲自費游已經成為一種“無門票”之旅,其向“零負團費”經營模式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1]。因此,政府加大力度整治旅游市場秩序;一些旅游目的地亦積極采取行動,出臺各種政策和價格調控措施,以規(guī)范旅游市場競爭;旅游行業(yè)內部也以聯合抵制、行業(yè)自律、產品創(chuàng)新等多種手段和形式,來規(guī)范和引導經營行為,共同抵制“零負團費”。然而“零負團費”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在某些地區(qū)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要治理“零負團費”,必須了解其成因,但在對該問題的文獻的搜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對“零負團費”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出現于2000年以后,而此前,“零負團費”的研究僅作為經濟管理類的邊緣課題而存在,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在文獻中,主要從下面三個層面探討“零負團費”模式的成因。
(一)需求層面
伏六明(2009)認為旅游者在進行旅游決策時,往往有選擇報價便宜的旅游線路的心理。旅游者這種圖便宜的心理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給旅游市場留下了空間,促進了“零負團費”的產生[2]。張巖(2006)認為“零負團費”問題是和購物需求旺盛、非理性消費分不開的。可見,學者們對游客消費非理性的認識基于兩點:一是選擇較便宜的包價旅游產品,二是購物需求較旺盛。
就第一點而言,消費者在做旅游消費決策時,如面對同質化的包價旅游產品,當然會選擇較便宜的,這無可厚非;如面對不同質的包價旅游產品,旅游者自會對比產品差異來做消費決策,并無“非理性”之嫌。就第二點而言,消費者的旅游購物需求較旺盛,這和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消費習慣等有很大關系。
在獲取產品質量的信息費用過高的情況下,消費者會傾向于購買低價格的產品,阿克洛夫(1970)在對“檸檬市場”的分析中已有闡釋。消費者如此選擇顯然不是因為“非理性”,阿氏的分析并沒有破壞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正是因為消費者的“理性”,在獲得信息的費用過高的情況下,選擇低價產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
在旅游購物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不僅獲得了商品的價值,而且還滿足了精神層面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消費者在旅游購物的過程中收益超過花費,那么就是“理性”的行為。張五常(2010)認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每個人在局限的條件下都會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3]。盡管人是理性的,但重要的是通過人的行為來考察局限條件的變化。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
(二)供給層面
高舜禮(2007)認為“零負團費”是由旅游市場主體之間的削價競爭導致的,本質上屬于旅游企業(yè)具體的經營行為,可以將其視為低于經營成本的違規(guī)經營[4]。
首先,上述觀點將“零負團費”歸因于旅行社低于經營成本的違規(guī)經營,即認為旅行社采用掠奪性定價(Predatory Pricing)的方式經營。但旅行社“零負團費”經營既不是短期行為,旅行社又不會因此而犧牲利潤,因此如此認定有失公允。其次,將“零負團費”歸因于旅游市場主體之間的削價競爭,但未能解釋為什么削價競爭成為旅行社最有效的競爭手段。旅行社為什么不通過提供差異化的包價旅游產品來獲得競爭優(yōu)勢,為什么不通過規(guī)模經濟獲得成本優(yōu)勢,為什么不通過一體化來降低交易費用,再者研究者并未給出解釋。將“零負團費”歸咎于旅行社的削價競爭,是用一種事實解釋另一種事實的研究方法?!傲阖搱F費”是一種事實,旅行社削價競爭也是一種事實,如此解釋,本身即使無誤,仍無法解釋現象,更不能揭示現象背后的原因。
(三)旅游產品層面
1.旅游產品的同質化。賈躍千(2004)認為高度同一化的旅游產品是“零團費”的存在條件之一。我國正處于大眾旅游快速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團隊觀光旅游是主要旅游形式,旅游者市場主體特征是講求經歷不求體驗,講求低價不求質量,這樣要求下,旅游產品必然是同質化的,只是“零團費”形式下的旅游產品更進一步,同時具備標準化的特征[5]。此外,還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旅游產品的不可專利性,遏制了旅行社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由此,“搭便車”現象便會屢禁不止,大多數旅行社不愿冒險開發(fā)新產品和新市場,而是采取低價策略來競爭同類市場[6]。
在大眾旅游時代,旅行社提供的包價旅游產品本身具有標準化的特征。但是,產品的標準化并不必然意味著低質化。如迪士尼樂園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卻不被認為低質化;蘋果公司最新推出的IPAD為標準化的產品,低質量也無從談起。此外,賈文中所稱的旅游者“講求經歷不求體驗,講求低價不求質量”判斷同樣值得懷疑。張凌云(2002)認為大眾旅游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就是廉價(Cheap)、便利(Convenient)、安全(Safe)和舒適(Comfort) [7],與低質量及不求體驗毫無關系。
旅行社有沒有辦法防止包價旅游產品的不可專利性帶來的“搭便車”行為,取決于旅行社能否取得產品的成本優(yōu)勢。同一條旅游線路,只要旅行社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就可以獲得競爭優(yōu)勢。對于“零負團費”模式來說,情況則完全不同,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花費并未因此而減少,旅行社的成本也并未降低,只是收費的形式由“一次收費”變?yōu)椤岸问召M”。
總之,產品同質,不意味著產品低質低價,也不能推導出組團社和地接社之間的“零團費”或“負團費”的交易關系。因此,將“零負團費”的形成歸因于旅游產品的“同質化”,不能使人信服。
2.旅游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陳丕積(2000)認為旅游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是旅行社不正當競爭的原因,為“零負團費”現象的產生提供了土壤[8]。蘇鵬、陳揚樂(2009)認為信息不對稱引致的逆向選擇是“零負團費”存在的經濟基礎,并認為“逆向選擇”可以很好地解釋目前旅游市場上低端購物團蔚然成風,政府一再治理旅行社“零負團費”經營問題卻久治不愈的現象[9]。
陳文將旅行社的不正當競爭歸咎于旅游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在旅游產品市場,確實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各種信息的了解當然不如旅行社。但信息不對稱是普遍現象,這一說法無法解釋“零負團費”模式在中國于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而旅游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遠在那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事實。此外,其他國家的旅游產品市場在同樣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卻沒有出現大規(guī)模、長時期的“零負團費”模式。所以,以廣泛存在于旅游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零負團費”這一特殊的現象并不成功。
蘇文分析的起點是假設旅行社提供兩種旅游產品:高端的品質團和低端的購物團,如果旅游者和旅行社買賣雙方都清楚旅游產品的質量,就會形成高端的品質團市場和低端購物團市場兩個市場。然而將購物團定義為低端,將非購物團定義為高端的劃分并不科學。“購”作為旅游六要素之一,包含此要素的包價團并不能成為低端的象征。盡管蘇文中提到“由于旅游產品價格虛高,導致高額‘回扣’的產生,正是由于豐厚的‘回扣’空間,使得旅行社愿意在‘零負團費’的情況下冒著風險接團”。但文中卻沒有解釋購物產品價格虛高的原因,以模糊不清的假設作為分析的起點,很難得到正確的結論。
事實上,隨著專業(yè)化和分工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yè)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將“零負團費”模式產生歸結為信息不對稱,而不去探求信息不對稱背后的原因,是一種不嚴謹的研究。旅行社本應作為減少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間的信息費用而存在的機構,卻盡量地隱藏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這背后的制度約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綜上,針對“零負團費”模式的成因,許多文獻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從需求、供給以及旅游產品的特征三個層面進行探討,分別提出“消費者非理性”、“旅行社削價競爭”、“旅游產品同質化”、“信息不對稱”等理論對此模式進行解釋。但是,從討論中可以看出,這些解釋并沒有觸及“零負團費”模式之所以會形成的核心。對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此現象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零負團費”成因可驗證的假說
(一)可觀察的局限條件
旅游過程本身就是空間移動的過程,其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相對于組團社將旅游團委托地接社接待的模式,由一家旅行社負責某旅游團隊整個行程有利于減少不確定性,或者說,“客源地-目的地”的旅行社的一體化模式有利于減少交易費用和各種機會主義的行為,從而降低旅行社的平均成本,也有助于旅行社在某條或某幾條線路上形成自身的專業(yè)化品牌。然而,一方面,旅行社被設定為不能跨地區(qū)經營,通過在異地設立分社的方式存在較高制度壁壘;另一方面,由于《旅行社管理條例》對旅行社產權轉讓不支持(將旅行社產權轉讓視為賣牌子) [10],使得通過并購來完成一體化經營的戰(zhàn)略也遇到了阻礙。
由于禁止跨地區(qū)經營,旅行社的經營權限受到嚴格的限制,導致旅行社市場被人為地割裂成一個個由行政區(qū)劃和業(yè)務權限劃分成的“碎片市場”,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旅行社的業(yè)務原則上只能在注冊地范圍內開展。在這種模式下,旅行社的設立、管理等必然是以注冊地城市為中心展開的。加之人為的地方保護主義,旅行社市場表面上看非常廣闊,實際上“畫地為牢”,競爭只產生于同一注冊地范圍內的旅行社間,不同注冊地間的旅行社基本上沒有競爭關系,因而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競爭無法展開,市場功能無法發(fā)揮[10]。
此外,我國旅行社的經營業(yè)務范圍也有著嚴格劃分,國內旅行社的經營范圍僅限于國內旅游業(yè)務;國際旅行社的經營范圍包括入境旅游業(yè)務、出境旅游業(yè)務、國內旅游業(yè)務,但若國際旅行社需要經營出境旅游業(yè)務,必須得到國家旅游局的審批通過。這些政策限制必然導致“尋租”的出現。賈躍千(2005)研究發(fā)現,那一部分擁有出境游組團權的旅行社,在1997-2002年間僅僅依靠倒賣出境審核證明每年就能收入幾百萬元[1]。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所謂“大”旅行社缺少動力去產品創(chuàng)新和提高服務質量。
對于包價旅游來說,旅行社負責的是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整條旅游線路的行程安排,但大量的業(yè)務實際是外包的。換言之,旅游者“行”的飛機,“住”的酒店,“游”的景區(qū),“購”的商店都是通過契約的形式和旅行社之間完成、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的。其價格(如機票,房費等)或由市場形成,或由聽證會決定(如景區(qū)),雖然會因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對不同的旅行社而有所不同,但對于大多數中小旅行社來說,只能接受。
由于不可專利性和極易模仿性,包價旅游產品同質化的傾向極為嚴重,對于旅行社來說,如果付出代價設計出的旅游線路輕易地被其他旅行社模仿甚至抄襲,那么旅行社將失去創(chuàng)新的動力。因此,設計旅游產品而又不被他方輕易攫取,只有具有成本優(yōu)勢的旅行社才能做到。這就是說,旅行社設計旅游產品,通過規(guī)模經濟降低成本獲得利潤,這樣即使其他旅行社可以輕易復制此產品,但也不具成本優(yōu)勢,從而避免了旅游產品的“搭便車”行為。然而,由于旅行社進入產業(yè)鏈上游極其困難,旅行社產業(yè)無法形成垂直分工體系,大多數旅行社在旅游產品同質同成本條件下競爭,而根據伯川德悖論(Bertrand Paradox),產品同質同成本時,產品價格趨于邊際成本,大多數旅行社無法獲得經濟利潤,如圖1。
圖1 1999-2009年旅行社平均利潤及旅行社數目
數據來源:2000-2010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
(二)假說的提出
本部分將推導“零負團費”模式成因的假說,分析的基本假設是在“組團社-地接社-地接導游-購物店”這一鏈條中,每個合約當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或拒絕通過協商達成的合約條款。在此基礎上,我們假設簽訂合約的成本為零①。在旅游產品同質同成本的局限條件下,進一步假設地接導游(下稱“地陪”)的薪金由地接社給付②;地接社根據購物店的收入按比例分成③。
地接社帶旅游團去某購物店消費,購物店面對的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而非完全競爭市場時具有完全彈性的需求曲線,原因是交易費用特別是信息費用的存在,旅游者無法獲得有關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對同一旅游商品,也無法做到貨比三家。這樣,對旅游者而言,競爭的購物店實際上成為一個壟斷者,在此基礎上,設需求函數為Q=F(P),逆需求函數為P=f(Q),則購物店的總收益函數為:
TR=P·Q
設購物店商品的平均成本不變,即AC=MC=C0,地接社和購物店的分成比例為R,即游客購物總支出PQ乘以分成比例R為給付地接社的傭金。因此,購物店的總成本函數為:
TC=Q·C0+P·Q·R
購物店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即:
MR=MC
=> (P·Q)Q=C0+(P·Q·R)Q(1)
另一方面,購物店若可以獲得經濟利潤,則不斷有競爭者進入此行業(yè),最終經濟利潤趨于零,即:
AR=AC
=> P=C0+P·R(2)
在均衡點上,P·Q·R達到最大值,因為地接社會選擇傭金給付最高的購物店作為旅游產品中的指定購物點,即:
MAX(P·Q·R)
=> (P·Q·R)Q=0(3)
聯立方程(1)、(2)、(3),得④:
P(1-R)=C0P(1+PPQQ)=C0
根據需求函數,可求得購物店商品定價P0、購買量Q0,由此可計算出分成比例R0。
R0=-PP0QQ0=1Ed0
由于0 地接社雖然從購物店獲得了最大程度上的傭金收入,但因其處于一個競爭的市場,長期經濟利潤為零,即: P0·Q0·R0+T=C1 等式的左邊為地接社接團的收益,P0·Q0·R0為地接社從購物店獲得的傭金,T為組團社支付給地接社的接待費用,即團費;等式的右邊為地接社的成本,包括在地接社營業(yè)范圍內支付給旅游供應商的費用(包括景區(qū)的門票,飯店的住宿費用等)、導游的工資以及地接社運營的機會成本等。由于C1相同,地接社能否接到團取決于其所報的傭金是否夠低,換句話說,組團社會對比地接社的接團價,價低者得團。 X0·Y0=T+C2 組團社也處于競爭性的市場,長期利潤也是零。等式的左邊是組團社接團的收益,其中,X0表示包價旅游團費,Y0表示一個旅游團的總人數。等式的右邊為組團社接團的全部費用,其中,T為組團社支付給地接社的接待費用,C2為組團社營業(yè)范圍內需支付給旅游供應商的費用(如往返交通和簽證的費用等)及組團社運營的機會成本等。 當P0·Q0·R0≥C1時, T≤0,這就是“零負團費”現象的產生,即在旅行社同質同成本的約束條件下,競爭中購物商店支付給地接社的傭金足夠補償其帶團成本。 三、交易費用、風險規(guī)避與合約的選擇 在上一部分的模型中,并沒有討論地陪在“零負團費”模式中的行為和作用,而是假設由地接社支付地陪工資。實際上,由于地陪直接參與地接社和購物店的分成交易,交易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其收入來源也因此發(fā)生了變化。地接社、地陪、購物店的分成合約,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為地接社和地陪共同參與旅游者的購物分成,其分成比例根據團、旅行社、購物店的性質不同有所差別,如購物場所以購物總額的一定比例返還給地陪,停車費和人頭費歸旅行社所有;購物場所將購物總額一定比例返還給旅行社、一定比例返還給地陪,停車費或人頭費亦歸地陪所有。第二種為地陪參與旅游者的購物分成,地接社并不直接參與,而是要求地陪以市場交易的形式獲得旅游團隊,即地陪接待旅游團要向地接社交納“人頭傭金”,地陪再通過帶團進店購物獲得停車費、人頭費、購物提成。 在這兩種模式中,地接社是否參與購物店的提成取決于其所了解到的旅游團隊的購物能力,購物店的盈利能力以及對風險的態(tài)度,并據此選定自己的最優(yōu)策略。而地陪毫無例外地要參與到購物店的分成,原因在于:(1)購物店顯然無法了解每個旅游團的需求曲線,也無法根據每個團隊單獨制定價格。因此,無論是購物店還是地接社,從旅游者購物中獲得的收益都是期望收益,地接社為了規(guī)避風險,使地陪也參與購物店的收益分成。(2)旅游團在旅游目的地的行程由地陪引導完成,若地接社只以勞動報酬形式付給導游工資,地陪對帶團去指定的購物店消費漠不關心,甚至如果有其他的購物店和地陪合謀,地陪會減少指定購物店的消費時間,增加其他購物店的消費時間,而地接社對此的監(jiān)督費用太高,地接社和指定購物店為了減少這交易費用,使地陪參與購物店的收益分成。(3)地陪根據自己收益最大化原則,選擇性地向旅游者傳遞或隱藏旅游購物的信息,從而改變旅游者的購物偏好??傊亟由?、地陪和購物店究竟直接采用哪種分成合約取決于交易費用,如果地接社在邊際上要減少尋找購物店、和購物店討價還價以及監(jiān)督導游的費用,其就更傾向于將旅游團直接“賣”給地陪;如果地接社在邊際上可以有效監(jiān)督導游,對購物店的信息了解得更加充分,那么其更傾向于參與購物店的分成。 通過承包、掛靠繞過壁壘進入旅行社行業(yè)的現象大量存在,制度設定使得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信息不對稱,組團社和地接社在尋找各自的交易對象時信息費用大增,如組團社需要確信地接社為正規(guī)旅行社而非承包掛靠,組團社和地接社需要在交易的過程中確認自己的權利義務,這中間需要搜索交易對象的費用、厘定合約的費用、監(jiān)督的費用等。理論上,組團社收取旅游者包價旅游產品的費用,除去自身的成本、利潤后,余下的部分交地接社。但操作中,組團社履行合同在先,地接社履行合同在后,組團社需要監(jiān)督地接社的行為。因此,理論上交地接社的團費,組團社會保留一部分作為應付賬款以防止地接社違約;地接社會因為接待費用的不足,轉而拖欠飯店、餐飲、景區(qū)的費用,這種“三角債”的出現也驗證了現實中交易費用不為零。正因如此,組團社和地接社以零或負價格交易可以減少交易費用。出價高者得團,組團社無需考慮地接社的性質,也無需考慮地接社是否誠信經營;地接社無需考慮接待旅游團后能否收回團費,這節(jié)省了組團社大量的搜索成本和監(jiān)督費用,也消除了地接社無法收回接待費用的風險??傊?“零負團費”成為旅行社的一種主要經營模式,原因是在政府管制造成資源無法自由流動的約束條件下,此模式可以最小化交易費用。 四、 結論及理論擴展 本文提出了“零負團費”現象的成因假說,即由于政府管制導致資源無法正常流動,旅行社銷售的包價旅游產品同質同成本,導致“零負團費”模式的出現。換句話說,政府管制造成的旅行社的市場分割、業(yè)務單一、成本同一是“零負團費”模式產生的根本原因?!傲阖搱F費”模式僅僅是管制下競爭的結果,而非競爭的原因。問題的本質是“零負團費”模式下,旅行社無法獲得經濟利潤。若旅行社可以通過不包含購物的旅游產品獲得更高的利潤,旅行社不會就范。旅游產品的易模仿性和不可專利性,使得旅行社設計的旅游產品的專有使用權和收入權很難維護。正因為如此,通過網絡化一體化達到規(guī)模經濟,減少交易費用,可以使旅游產品的使用權和收益權不被同行輕易攫取。國際上,旅游經營商(批發(fā)商)做大做強的主要路徑是靠民航客運(旅游包機) 和銀行金融(旅行支票和旅行保險)[11]。民航和金融服務同樣是交易,但旅游經營商可以通過這些服務將其他妄圖免費使用旅游產品的同行驅逐出場,從而獲得旅游產品的專有收入權。然而,政府限制了旅行社區(qū)域間的一體化行為,限制旅行社和上下游行業(yè)的一體化行為。于是,旅行社設計的包價旅游產品輕易被抄襲,旅行社失去了該旅游產品專有使用權,從而無法從中獲得專有收入,導致旅行社沒有動力像私產一樣使用該資源,這種制度約束促成了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和同成本化。換句話說,如果人們沒有一種資源的專有使用權,那么從其專有使用權中產生的一切租金都將消散。 張五常讓人們看到了價格管制下非專有收入的消散[12]。在本文中看到了另一個由政府管制導致租值消散的例子:政府管制導致了旅行社包價旅游產品收入索取權被剝奪,該權利沒有界定的情況下,這種轉移的收入趨于消散。于是,我們可以將“價格管制理論”加以擴展,得到更加廣義上的政府管制理論:一旦資源由于政府管制導致使用受到限制,無法在自由市場中獲得最大的租金收入,那么這部分轉移的租值將趨于消散。一旦資源的最大租值收入趨于消散,由于人們的自利行為,無主的收入索取權會被多方攫取,這時替代性的競爭準則會出現,以阻止租值的消散。于是,當旅游產品的專有收入權趨于消散時,替代性的競爭準則就是以“欺騙”和“強迫”為特征的“零負團費”。 注釋: ① “訂約成本”這一籠統的詞語,包括了合約談判成本和合約執(zhí)行成本。關于交易費用的這些和其他一些問題,我們將在下一部分討論。特別要指出的是,通過我們接下來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約束條件下,“零負團費”模式的交易費用最低。 ② 實際上,地接導游的收入更多地來源于購物店,由于我們之前假設了簽訂合約的成本為零,或者說,旅行社可以以“零”成本監(jiān)督地接導游的行為,在這樣的假定條件下,地接導游將取得機會成本,其收入有誰給付沒有區(qū)別,這個問題,下面還要進一步討論。 ③ 這也是“公對公傭金”制度希望達成的一種狀態(tài)。 ④ 實際上,P·Q·R可以看成是購物店的利潤,但必須以傭金的形式支付地接社,否則就接不到團。最大化購物店的利潤和最大化地接社的傭金就是一回事。上述式子可簡化為在購物店經濟利潤為零的約束條件下地接社追求傭金收入最大化的行為。即AR=AC條件下,求MAX(P·Q·R)。構造拉格朗日表達式:L=P·Q·R-λ(P(1-R)-C0)。對P、Q、r和λ分別求偏微分為零,當然,結果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賈躍千.零團費現象及其治理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 [2] 伏六明.“零負團費”對導游人員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9,9(5):103-106. [3] 張五常.科學談需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1. [4] 高舜禮.旅游“零負團費”頑疾為何久治不愈[J].中國經濟周刊,2007(38):34. [5] 賈躍千. 零團費現象剖析及治理措施[J].社會科學家,2004(6):111-114 [6] 張凌云. 我國旅行社行業(yè)市場垂直分工的規(guī)制性障礙(上)[N].中國旅游報,2005-05-09. [7] 張凌云.大眾的“新旅游”還是新的“大眾旅游”[J].旅游學刊,2002,17(6):64-70. [8] 陳丕積. 旅游市場信息不對稱及政府行為[J].旅游學刊,2000(2):27-30. [9] 蘇鵬,陳揚樂.基于“逆向選擇”分析零負團費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09(31):160-161. [10]彭曉峰.管制技術與旅游行業(yè)“囚徒困境”的破解[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9-10. [11]張凌云. 我國旅行社行業(yè)市場垂直分工的規(guī)制性障礙(下)[N]. 中國旅游報,2005-05-23. [12]張五常.從交易費用到制度費用[EB/OL].[2010-12-23].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0-12-23/15172799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