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在一個社會中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曾經(jīng)有過“民無信不立”的斷言,而商鞅“徙木立信”就是一個“立信”的經(jīng)典例子。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很簡單:商鞅在制定了變法新令后,恐民眾“打醬油”,于是采用了這樣一個特殊手段。“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p>
這里的“不欺”,固然有講誠信守承諾的含義,所以,從懸賞角度稱之為“徙木立信”并無大錯。但是,如果認為這種手段可以建立起信任關(guān)系,就有點變味;如果把它作為中國古代政府守信的典范,則是重口味了。因為商鞅要建立的不是一般的誠信,而是威信。
“威信”作為復(fù)合詞,必須考慮“威”的義項,且以威為主。商鞅“恐民之不信”,是擔心民眾不相信政府法令的有效性;給徙木者懸賞且兌現(xiàn),所表明的“不欺”,是宣告政府變法的決心和氣魄。所以,其意義在于立威,而不是單純講信。以“十金”作為搬動一根木頭的報酬已經(jīng)超出常理,無人敢搬的原因在于不合市價,不知背后有何貓膩;所以要再增加到離譜的“五十金”,直到能夠吸引別人作出冒險為止。雖然歷史不能假設(shè),但我們不妨推演一下:如果五十金依然沒人搬,商鞅有可能繼續(xù)往上加價。反正,要一直加到能夠刺激有人出頭為止。而這種離譜的加碼,一方面是宣告政府說話算數(shù),另一方面是宣告不管政府行為多么不可思議也必須服從。其隱含的臺詞是:即便政府“躲貓貓”,民眾也不能“打醬油”。其實,這種以懸賞表示威權(quán)的方式,歷史上有多人做過。例如呂不韋、劉安等人都曾經(jīng)以“一字千金”或者“一字百金”的方式抬高自己“專著”的地位,其立威的用意更加明顯,而同立信漸行漸遠。
同商鞅較真,是為了使我們今天更清楚地看到誠信建設(shè)中的某些偏失。尤其當今依然有不少人偏愛商鞅,以立信為名,以立威為實,更需要反省。
首先,管理活動中的誠信,確實需要做到令行禁止,但令行禁止不等于誠信。商鞅徙木立信,目的在于讓民眾無條件地相信政府法令。他甚至不允許民眾觀念的轉(zhuǎn)變。秦國的民眾有起初聲稱法令不便而后來又改口說法令之便者,被商鞅列入“亂化之民”,發(fā)配邊遠地區(qū),“其后民莫敢議令”。無論是國家管理還是公司經(jīng)營,只要是用外在壓力迫使當事人不得不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哪怕是出于利誘或者出于威脅的樂于遵守),都不是真正的誠信。誠信是一種信任,而不是一種控制。商鞅式的立信,其要害不在信任而在服從。以此推論,任何對組織成員強化控制的手段,都不可能增進下屬的信任。恰恰相反,只有在解除各種控制手段的情況下,上下都能信守承諾,才有可能走向真的誠信。當然,對失信行為的懲罰不可缺少,一旦對失信者不予懲罰,等于鼓勵欺騙。但是,僅僅停留在對失信的懲罰和對守信的獎勵上,所增進者依然是威信。從威信到誠信,要有一個從外在強制到內(nèi)在自覺的轉(zhuǎn)變。對于管理者而言,必須認識到立威不等于立信,誠信建設(shè)才可起步。
其次,誠信必須面對“法不治眾”問題。商鞅之所以采用徙木手段,是憂慮秦國民眾的不服從,所以,他要以徙木令表示治眾的決心。而不管徙木令是否符合眾人的愿望。其要約性質(zhì)不是雙方討價還價的交易,而是單方宣布的條款,徙木立信立的是生殺威權(quán)。對徙木者賞五十金,與對不徙木者殺頭治罪是同一邏輯。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不再具有商鞅時的情境,所以,依賴于“典型獎勵”和“殺雞儆猴”來對付屬下的普遍不服從,已經(jīng)不存在大眾認可的正當性。凡是違法者眾而守法者寡,就要反思法是否符合眾意,而不是單一增大法的力度。公司經(jīng)營中,當出臺某個制度而大家都不遵守時,領(lǐng)導(dǎo)人就必須考慮這個制度是否具有正當性。當一個法令得不到多數(shù)人贊同時,這個法令就帶上了某種惡法性質(zhì)。
第三,契約不是誘餌。商鞅徙木報酬由十金加至五十金,其目的在于引誘而不是真正的酬勞。今人則不可能像商鞅那樣,以特殊誘餌要約吸引另一方,達成協(xié)議后則任何后續(xù)條款都得服從。商鞅徙木的用意,是告知民眾,政府說話算數(shù),今后任何法規(guī)都要無條件服從。盡管今天商鞅的社會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然而,以優(yōu)厚條件招商,然后“關(guān)門打狗”;以高額報酬引人上套,然后盡情盤剝。這種手段的后果,不是誠信而是欺騙。一旦管理方以誠信的名義欺騙,被管理方就會報以積極或消極的抗爭。如果直接以玩弄文本或者利用語言歧義等欺騙的手法誘導(dǎo)對方上鉤,那就與誠信背道而馳。
最后,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看,誠信的本質(zhì)是降低交易成本,而商鞅式的手法單從徙木行為看是不計代價的。徙木而給予五十金的報酬,絕不是正常價碼。商鞅的真實用意,在于用這種方式大幅降低變法中的制度交易代價,剝奪民眾的討價還價能力,甚至以此徹底取消民眾的討價還價權(quán)利。由此,制度變成單方獲益的霸王條款。今天的公司管理中,如果以這種方式來降低交易成本,只會加劇勞資沖突。商鞅自己的性命,就斷送在這種沖突之中。
所以,要建立社會誠信,今天不可再學(xué)商鞅。如果依然直接或者變相以商鞅為楷模,輕則下屬心不悅誠不服,把被迫服從當作誠信;重則加劇組織矛盾和沖突,引發(fā)此伏彼起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