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第五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牌匾頒發(fā)儀式在福州舉行。濮陽縣縣古十字街在本屆評比中成功入選,成為本屆唯一位于長江以北的古街區(qū)。
濮陽縣城已有1000多年歷史。這里原是黃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開了黃河爭奪戰(zhàn),后唐莊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為進攻開封的橋頭堡。到了北宋,這座為攻打開封而筑的城,成了開封重要的北方屏障。漫漫千年,這里先后被稱為德勝城、澶州、開州等,作為州郡所在地,是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千年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是發(fā)生在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戰(zhàn)、澶淵之盟。
四牌樓蘊含的地域“密碼”
在濮陽縣城打聽十字街,幾乎沒人知道。雖然縣里以“古十字街”之名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但這卻不是約定俗成的地名,當?shù)乩习傩樟晳T地稱十字街為四牌樓。
四牌樓是一座古建筑,坐落在十字街中心,由四根方柱架起,綠色琉璃瓦頂蓋,其上四角翼然,其下四面敞開,整體像個亭子,但從四面分別看,都是一個牌樓,所以稱為四牌樓。在中國古代的城市里,這樣地處要道的建筑不算少見,北京的東四、西四牌樓,即是此類。
以這座牌樓為中心,濮陽老城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分別留有200米到400米不等,基本是“前店后坊”的格局。臨街都是店鋪,多為單層硬山頂,青磚灰瓦,飛檐挑角。店鋪門外,一米多寬的木門板靠墻整齊碼放,這是中國古代商鋪特有的板搭門。晚上一塊塊安裝成一面墻,白天一塊塊摘下來,門面全部敞開,既有利于展示商品,又方便顧客進出。
在這兒逛街,南來北往、東奔西走,都從四牌樓下穿過。按照古代的格局,濮陽老城是地域中心,十字街是老城中心,而四牌樓便是這中心的標志。
這座標志性建筑四面掛匾,東西兩面為“顓頊遺都”“澶淵舊郡”,夸耀此地歷史悠久;南北兩面為“河朔保障”“北門鎖鑰”,強調(diào)其地理位置重要。四個匾額,濃縮著濮陽千年歷史,可以說是解讀其深厚內(nèi)涵的密碼。
四牌樓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是當時知州龍大友所建。1521年3月,龍大友出任開州知州,數(shù)月后動工興建“明道書院”,第二年4月竣工。州庠生侯大節(jié)捐家田為“明道書院”學田,令龍大友深為感動,又念及侯大節(jié)祖父侯春、父親侯英皆為開州名宦,故在十字街心建四牌樓,以彰揚侯家義舉。因地處要道,四牌樓成為該城地標性建筑。
八都坊也始建于明代,又名“澶淵名閥坊”。明代開州人才輩出,先后有八人出任朝廷重臣,他們都曾擔任過都御使之職。萬歷四十五年,直隸大名府知府陶珽、開州知州周之漠等人,為彰揚前賢建立該坊。
八都坊由坊座、坊身、坊頂組成。遠遠望去,端莊大方,氣度不凡。該坊“文革”中被毀,周邊環(huán)境也已面目全非?,F(xiàn)存石坊為前些年重建。
如果說,四牌樓、八都坊是人文蔚然的見證,那么老城的兩座教堂,則沉淀了清末民初西方教會滲入濮陽的歷史記憶。
十九世紀晚期,西方傳教士開始在濮陽頻繁活動。1890年,法國傳教士貝堯在東大街購地建起天主教堂,1900年,這座教堂被義和團放火燒掉。這個教堂的損失,被法國列入庚子賠款。如今東大街路南的天主教堂,即是用庚子賠款重建的。
老城東關(guān)外,還有一座耶穌教堂。1912年,美國耶穌教傳教士博清潔攜妻瑪利亞及醫(yī)護人員11人來到濮陽,在東關(guān)購地修建教堂。這座教堂平面十字形,前為鐘樓,高三層,尖頂,頂上四角立有方柱,造型別致。
1948年2月—5月,華東野戰(zhàn)軍在濮陽整軍,朱德代表中央親臨,動員全軍南下作戰(zhàn)。陳毅在這座耶穌教堂召集團以上干部開會,由朱總司令代表中央發(fā)出解放全中國動員令。因這段往事,這座教堂如今被公布為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jīng)近百年風霜,耶穌教堂周正堅固,讓人稱奇。濮陽縣文化局文物科科長劉忠宇介紹說,當初博清潔以八分錢一塊的高價購磚,附近的磚窯主都覺得要發(fā)大財了,但博清潔堅持一塊一塊驗收,缺角的、破損的都退回去,最終窯主們也沒掙到多少錢。
老城古建凝聚歷史訊息
濮陽縣老城的始建者,是大名鼎鼎的后唐莊宗李存勖。這位勇猛善戰(zhàn)的皇帝,最先發(fā)現(xiàn)了此地的戰(zhàn)略重要性。
濮陽一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據(jù)傳顓頊曾以此為都,因此古代有顓頊之墟、帝丘之稱。濮陽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因位于濮水(古代河流)之北而得縣名;隋代在此地設(shè)立澶淵縣,唐代升格為澶州。不過,最初的濮陽、澶州,指的都不是現(xiàn)在的濮陽老城,這里當時是一處黃河渡口,名喚“得勝渡”。五代時,后唐與后梁爭奪黃河,才使此地的戰(zhàn)略地位凸顯。
公元919年,李存勖下令在兩岸渡口筑起兩座城池,稱為南北德勝城,中間架起浮橋連結(jié),作為攻擊后梁的“橋頭堡”。
因軍事而興的德勝城,建成4年后,即經(jīng)歷了一次“強拆”。
德勝城位于后梁首都開封之北,地理位置異常重要,這座城池的興建,令后梁君臣寢食難安。923年,后梁名將王彥章火燒浮橋,奇襲南德勝城,下令拆掉城內(nèi)房屋,以房梁做筏,載兵浮黃河而下,攻打李存勖在下游筑造的楊劉城。李存勖在北城望見,也下令拆屋做筏,順流而下。
后梁、后唐軍隊沿河各行一岸,每當至彎曲流緩之處,兩軍便在河中相戰(zhàn),飛矢如雨,200公里的行程,雙方相戰(zhàn)百次,互有勝負,等到進抵楊劉,各傷亡近半。
經(jīng)過激烈的黃河爭奪戰(zhàn),當年10月,李存勖率軍奔襲開封城,順利滅掉后梁。因李存勖建都洛陽,德勝城的地理重要性便降低了。10多年后,后晉滅掉后唐,重新建都開封,對德勝城也重新重視起來,將澶州州治遷往此處,從此德勝城就成了澶州城。到北宋時期,這個澶州城上演了一出影響天下百余年的大戲——澶淵之盟。
李存勖創(chuàng)建的德勝城,本有南北兩座,夾黃河而筑。到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南城被黃河淹沒,僅余北城,此后代代相沿,金代更名為開州,民國初年改為開縣,因四川、貴州皆有開縣,一年后啟用了此地戰(zhàn)國時期的舊名,稱濮陽縣。
“四牌樓下”的壯饃
30年前,濮陽縣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進了城,最想做的事,就是到四牌樓下,吃兩個壯饃,喝碗丸子湯,“進趟城,這是起碼的”。
在那個食物短缺的年代,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總少不了幾樣“好吃的”。偶爾吃到的美食,常常令人終生難忘。
濮陽人是幸運的。時至今日,懷揣著舊夢的人,仍能找到十字街,找到四牌樓,找到記憶中的壯饃老店。買到的壯饃,還是原來的做法、原來的味道,甚至賣壯饃的,還是原來那個人。環(huán)顧周圍,一色的老瓦房,一色的板搭門,街容市貌,讓人恍然如穿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30年來,中國脫胎換骨,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服飾到觀念,從市容到家居,從做飯到吃飯,方方面面,莫不巨變。
濮陽的變化更為巨大,因中原油田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濮陽市從無到有,在老城之北10公里的地方拔地而起;濮陽縣城也拓寬道路,蓋起高樓,舊貌換了新顏,但以四牌樓為標志的老城的“核”,卻奇跡般地保留下來。
兩天的時間里,我徘徊在十字街,品嘗四牌樓下的壯饃,與商鋪老板聊天,在93歲老人的耳邊放大嗓門詢問,漸漸認識到一個事實:古韻依然的十字街,變化其實也深入骨髓。在農(nóng)業(yè)文明中,十字街是全城、全縣、全州的商業(yè)中心,而隨著農(nóng)耕時代的漸行漸遠,十字街也漸漸失去了核心地位,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