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太極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療效。方法:將臨床診斷為慢性腰肌勞損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太極推拿手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推拿療方法。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結果:VAS評分,2組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差異,治療組治療后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治愈率為800%,優(yōu)于對照組的400%,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太極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明顯。
關鍵詞:太極推拿;腰肌勞損;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2-0038-02
慢性腰肌勞損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以腰部酸痛不適,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遷延難愈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困擾人們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其病因多端,多由腰部外傷后治療不當或治療延誤所致;或由長期姿勢不良或從事彎腰活動工作等導致[1]。由于本病病程長,易復發(fā),因此目前雖然治療方法多,但是療效欠佳。曾氏以福建曾乃梁,廣東曾廣鍔尤精太極,為一代武學宗師,提出“松、柔、圓、活”之動作精要。筆者近年來采用曾氏太極推拿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均為本院針灸康復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均為30例,其中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9~62歲,平均年齡(452±31)歲;病程最長20 a,最短2 a,平均(101±35)a。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38±42)歲;病程最長18 a,最短3 a,平均(113±28)a。2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基本情況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2]:(1)有長期腰部慢性疼痛史,腰痛為酸脹痛,反復發(fā)作;(2)一側(cè)或兩側(cè)腰骶部酸痛不適,纏綿不愈,時輕時重,活動過久后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3)一側(cè)或兩側(cè)骶棘肌輕度壓痛,固定壓痛點,常在肌肉起止點附近,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但活動時有牽制不適感。(4)結合影像學檢查排除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癥、骶椎隱性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等。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太極推拿手法講究“重意而不重形”,以“繃勁”發(fā)力,講究“寸勁”,手法“綿、沉、圓、巧”,動作特點“靜心用意,柔和圓活,虛實分明,剛?cè)嵯酀?,手法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手法動力之點在乎腳,正所謂其根在腳,發(fā)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亦即太極“纏絲勁”。在基本的動作要領下以點、按、推、揉施術于腰部及骶部。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為1個療程。
22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手法,患者采用俯臥位,沿患者腰部兩側(cè)膀胱經(jīng)用較重刺激的[XCA13.TIF]法上下往返治療5~6遍,然后用較重刺激按、揉大腸俞、八髎、秩邊等穴。再直擦腰背部兩側(cè)膀胱經(jīng),橫擦腰骶部,均以透熱為度。最后拍擊腰背部兩側(cè)骶棘肌,以皮膚微紅為度。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日常工作;有效:腰部疼痛癥狀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但活動時腰部仍有微痛;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治療2周后對患者進行評估。
32治療結果見表1~2。
4討論
腰肌勞損屬祖國醫(yī)學“痹證”、“腰痛”范疇,多因勞逸不當損及筋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絡受阻,筋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而引發(fā);或久病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所致[3]。臨床主要治以疏經(jīng)絡,活氣血,理筋骨,因此以“放松”、“理筋”為主要治療思路,常規(guī)治療方法亦具有很好的療效,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可達833%,但以癥狀減輕為主,未能完全解除困擾患者的酸痛不適,而曾氏太極推拿手法研究結果提示曾氏太極推拿手法在緩解疼痛及提高臨床療效方面均較常規(guī)推拿治療改善明顯,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手法用力的技巧是療效的關鍵,推拿是[FL)][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一種講求“技能”的治療方法,正如《醫(yī)宗金鑒》所載:“法之所施,機觸于內(nèi),巧生于外,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是之也?!?/p>
曾氏太極推拿將太極理論運用于推拿治療中,兩者有機結合,正如《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謂:“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碧珮O之力柔綿無盡,深厚達骨,正是手法之要旨。路氏[4]提出推拿過程中注重太極“松、散、通、空”,從而提高臨床手法的療效;江氏[5]亦應用太極推手結合傳統(tǒng)手法治療頸椎病取得良效,曾氏太極推拿以“繃勁”發(fā)力,講究“寸勁”,手法“綿、沉、圓、巧”,動作特點為“靜心用意,柔和圓活,虛實分明,剛?cè)嵯酀薄?/p>
勁是太極拳的核心原則,也是推拿之動力根本,力量源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因勁力由地而起,故推拿時步法的穩(wěn)固是實現(xiàn)各個動作和發(fā)力的保障,如房屋之基石。十三勢歌曰“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意存腰間”說明腰是全身發(fā)力樞紐。所以推拿用力時應兩腿相隨,腿弓撐滿、五趾抓地、涌泉虛空,以腰為軸引勁上行于脊背,整個脊柱保持一條相對直而內(nèi)含的弧形,上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使丹田之氣自然貼背上下通順,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zhuǎn)并要做到“一動內(nèi)外俱動”,力達四梢從而達到周身無一寸無繃勁,無一寸非太極的境界。在如此狀態(tài)下,推拿者做手法時下肢步法不僅穩(wěn)固而且上肢又有丹田之氣為依托能使手法做的更渾厚有力、深透持久,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fā)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若“勁發(fā)一點,點點透骨”就成為“寸勁”,要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將內(nèi)三合與外三合而合為一體,才能將全身的意、氣、神、力集中在一起而達到“勁發(fā)一點”,治療中需掌握好尺寸,以免發(fā)生危險。
手法在于“綿、沉、圓、巧”四點,“綿”即連貫協(xié)調(diào),虛實分明,推拿手法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wěn)定;“沉”即輕靈沉著,剛?cè)嵯酀?,即每一動作都要不浮不僵,外柔?nèi)剛,發(fā)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皥A”即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zhuǎn)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巧”即用力靈巧,四兩撥千斤,巧力就是內(nèi)勁。內(nèi)勁具有彈性,如棉里裹鐵,分量極沉,又綿綿不斷,變化靈活。
參考文獻:
[1]覃斌壯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48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3(2):20~21
[2]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李嘉杰苗藥黑骨藤追風液外搽配合推拿治療慢性腰肌勞損30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1):19~20
[4]路華杰推拿治療中的太極功夫[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2,34(2):45
[5]姜浩,吳詩城,黃杰傳統(tǒng)手法結合太極推手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9):2087~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