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詩圣杜甫稱為“千古事”,亦被曹丕視作“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就普通高中學生而言,他們未必將文章的意義看得如此重大,但作為高考的重要內容,寫作始終是許多學生最感困惑也最渴望有所突破的部分,作文教學也是諸多語文教師投入頗多卻又常感效果不佳的教學內容。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蔽覀儾环羾L試將寫作與閱讀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
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閱讀中有所發(fā)現(xiàn),豐富積累
如果說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那么,它必須以豐富的積累為基礎。那些啟人思考、感人至深的文章,無不是厚積薄發(fā)的結果。學生畏懼寫作或寫作不佳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是素材不足,或是感受體悟不深,或是語言貧乏,或是寫作樣式單調,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習表達技巧,獲得新知,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進行積累。
1.通過閱讀積累素材
生活是豐富的,是寫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但學生的時間緊張,生活空間相對狹窄,經(jīng)歷也尚淺,所以寫作時苦于素材的缺乏。而流傳的佳作、優(yōu)秀的文章不啻于生活的濃縮,穿越上下幾千年,跨越縱橫數(shù)萬里,記錄著太多令人刻骨銘心、感慨良多的人與事,這正是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內容。辛亥百年之際,與學生共讀《與妻書》,我們認識了一個有著真情摯意的青年林覺民,縱然對妻兒有著千般不舍,卻可以不為任何“主義”,只因一份“不忍”,便舍棄了兒女情長,成就了一份家國大愛;錢鐘書老人誕辰紀念日,閱讀《寂靜錢鐘書》,我們結識了一個為書而生、為學問而活、淡泊一生的真學者;讀《千年一嘆》,我們同余秋雨先生一起領略了人類世界悠久的文明;讀《林海音》,我們在先生引領下,拾取了關于這個城市的溫馨記憶。這些人,那些事,絕大部分學生們無緣得見,尚未經(jīng)歷,但是通過閱讀,學生們可以跨越時空,去接觸,去感受,去體驗,雖然“紙上得來終覺淺”,卻也可為學生們積累了一些寫作的素材。
2.通過閱讀積蓄思想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庇行W生的文章總是情感不足,感悟不深。欣賞佳作時,總有學生在贊嘆時也倍感困惑,相同的事情自己經(jīng)歷過,卻不曾在心湖激起漣漪,不能從中感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情感、思考發(fā)自內心才動人,才深刻,但同樣也需要激發(fā)和引導,而閱讀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從呱呱墜地的一刻起,母愛就時刻縈繞身邊,熟悉到視而不見。讀罷《我與地壇》,學生們恍然發(fā)現(xiàn),原來如作者史鐵生很長時間不知母親每天凝視自己的背影一樣,有那么多浸滿母愛的細節(jié)我們不曾發(fā)現(xiàn),而一旦錯過報答母愛的機會,我們將如作者一樣深深地痛苦和自責。滿清王朝和康熙大帝是學生們熟悉的歷史時期和人物,但對其理解難說深刻,閱讀過余秋雨先生的《一個王朝的背影》,學生們發(fā)現(xiàn):接納和包容遠比拒絕和鎮(zhèn)壓更充滿力量;年年都有“學雷鋒日”,關于當今時代是否還有必要學雷鋒的討論不曾停止,有些學生關注這一社會熱點,也希望以此為文,卻苦于自己的理解尚淺。讀過《北京晚報》的一篇關于“學雷鋒”討論文章,學生們感慨于十九世紀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一席話:“在所有人都獲得自由之前,沒有人真正的自由……在所有人獲得幸福之前,沒有人真正的幸福。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我們的共同努力?!彼寣W生對于“學雷鋒”從一種感情的體驗上升為一種理性思考,認識到學雷鋒不僅是一種善意的表達,更是改變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世態(tài)炎涼的途徑。在閱讀中,他人的情感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作者深邃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學生有所得后再舉一反三,作文也許就將不做作和浮淺。
3.通過閱讀,豐富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寫作技巧,也包括文章構思謀篇的特點。沒有任何技巧的名篇佳作是不會有的,寫作方法的合理運用可以讓文章更具美感,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審美愉悅。學生的文章往往缺乏文趣,難免令人感到乏味。而寫作手法的學習如果只停留于概念,遠不如通過閱讀、欣賞與學習并行效果更佳。
《耕作的詩人》是一篇閱讀選文,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通過想象,描繪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充滿感染力,讓讀者仿佛和托爾斯泰一起深深沉醉于美麗的田野,感受著他的幸福,并如作者一般心生敬仰。在完成閱讀練習后,我引導學生重點欣賞這一文段。學生體會到這樣的結尾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給讀者以無盡回味,一些文筆比較好的學生也嘗試運用,以此豐富了文章的樣式,增加了文章的韻味。
4.通過閱讀完善語言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精彩的語言猶如一件華麗的羽衣,可以為文章增色。提高語言能力的途徑很多,通過閱讀品味語言妙處的同時,學以致用是一種傳統(tǒng)而又有效的方法?!稌鴥鹊撵`魂,書外的信仰》是一篇學生佳作,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精彩:“它是文字,它只是文字。它的目的就只是像文字一樣的存在。既不是為得潤筆之資所做,亦不是圖揚名立萬而為。即使文字可以換來這兩樣東西,但這只該是一種順理成章的結果,而絕不是目的。我認為這種文字才是純粹的?!蔽淖蛛m不華麗,卻縝密暢達。我請學生關注關聯(lián)詞語的運用,讓學生體會到關聯(lián)詞語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讓語言更加流暢,在議論文寫作中,更可以展現(xiàn)自己的思維過程,讓論述更加嚴謹,充滿邏輯力量。
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時,精心選擇,巧妙安排
閱讀材料可以來自教材,也可以是閱讀練習的文本,還可以是課外書籍、報章雜志;閱讀可在課內,也可以安排在課下;練筆的形式可以是三言兩語的眉批旁注,也可以是文段或完整的文章。無論什么文章,怎樣的練筆方式,教師都要依據(jù)閱讀材料和學情精心選擇,巧妙安排,堅持讀寫結合。
1.精心選擇,“組合”閱讀
所謂“組合式”閱讀是圍繞一個重點或話題,將有關聯(lián)的文章一起推薦給學生,幫助他們豐富認識、加深理解。
針對同一重點,加深理解。閱讀《耕作的詩人》時,我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在學生初步體會后,又先后推薦學生閱讀了有相同筆法的《光榮的荊棘路》《詩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楊絳家的陽臺》等文章,并重溫《項脊軒志》,加深了學生對這種寫作方法的理解。
圍繞同一話題,橫向拓展。還是《耕作的詩人》,學生閱讀后從中了解了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觀,但這只是偉人的一個側面,于是我又推薦學生集中閱讀了《托爾斯泰的憂郁》《像刺猬一樣專注》《世界上最美的墳墓》,學生們通過閱讀不同文章,讀懂了偉人的悲天憫人、專注投入、樸素寧靜。于學生而言,托爾斯泰不再只是一個文學名詞,而是一個立體的、豐富的人。寫作時,學生可以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有所選擇。
2.合理安排,讀寫結合
在“組合”閱讀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必要的練筆,可以讓學生在欣賞、積累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再次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更有效地提高和突破。如“徐渭系列”,我先帶領學生品讀徐渭的《題葡萄圖》,讓學生心中留下一個半生潦倒、滿腔無奈又狂放不羈的詩人的形象。再推薦學生讀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因為是傳記,文章對人物的記錄更加全面,學生們可以看到他的曠世奇才、桀驁孤高,也可以感受命運對他無情的折磨。此時,我請學生以徐渭為例,自選角度,完成一個文段。練筆的結果顯現(xiàn),學生的理解尚不夠深刻。這時,我再讓學生閱讀《生長在歷史中的青藤》,作者對徐渭的剖析,對當下的思考,象征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們在比較之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一些解決的方法。最后,我又推薦學生課下閱讀《九死九生,曠世奇才徐渭》,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徐渭,更深入地理解徐渭,從而在寫作時可以從“一桶水”中擇取“一杯”。
不必過于擔憂讀得太多、學得太多會使學生落入陳窠,失了自我,忘了創(chuàng)新,因為創(chuàng)新本就始自學習和模仿。當學生在閱讀中豐厚了積累,品味到語言技巧的妙處,假以時日,才可能推陳出新。閱讀是美好的,寫作作為自我表達的過程,也應該是愉悅的,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妙不可言。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