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區(qū)域性的特點決定了空間定位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自新課改以來,地理高考試題體現(xiàn)出“區(qū)域搭臺、系統(tǒng)唱戲”的命題趨向。在區(qū)域地圖的判讀中,確定區(qū)域的空間位置是考生答題的關(guān)鍵點。因此,對高中區(qū)域地理空間定位的教學與復習,歷來都倍受重視。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與探索,逐步從“讀圖”教學轉(zhuǎn)變?yōu)椤爱媹D”教學,總結(jié)出用“經(jīng)緯坐標定位法”快速、準確繪制中國地形圖。繪制前教師首先應選取帶有經(jīng)緯網(wǎng)(經(jīng)緯度距為5°,即5°為“一格”)的中國空白圖作為底圖,繪制的順序為:長江、黃河、西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其繪圖的口訣為:“長江黃河:一一○度兩邊畫,坐標定點曲線連;西部地區(qū):祁連阿金為等腰,昆侖天山一點出,三十九五大拐彎,三江并流二分一,烏鞘蘭州三十跳;東部地區(qū):五橫一豎一大折,漢江淮河加長城,淮南五平三丘陵,重心七筆東北出。”本文用圖解方式與同行一起分享該方法的教學實踐。
第一步:繪制長江與黃河
口訣:一一○度兩邊畫,坐標定點曲線連
(1)繪制長江從110°E開始,分上、下游兩步完成。
★在圖1中選定①點(圖中標注1/4,表示緯線或經(jīng)線上“一格”的1/4處),從該點出發(fā)向上、下游確定15個定位點,并按圖中標注的簡易坐標畫出小圓點 (圖中標注框內(nèi)的雙數(shù)據(jù)前者為東西向,后者為南北向,如②點應標注到105°E以西1/2處、30°N以南3/4處)。
★從①點處向西經(jīng)過各定位點到④點處用光滑曲線連接,注意②到③之間要在③地東側(cè)北凸,長江上游基本可畫成“V”字型。
★從①點處向東經(jīng)過各定位點到⑨點處用光滑曲線連接,在⑤和⑦兩處畫出兩個湖泊,長江中下游基本上可畫成“W”字型。
★以30°N、105°E點為圓心,以1/4格長度為半徑,畫出一個圓(或橢圓),該圓為四川盆地;圓弧東南方與長江交點A為重慶,其對稱點B點則為成都。
★可確定①為巫山(或三峽)、②為攀技花、③為虎跳峽、④為源頭、⑤湖為洞庭湖、⑥為武漢、⑦湖為鄱陽湖、⑧為南京、⑨為上海。
■
(2)繪制黃河同樣也是從110°E開始,分上、下游兩步完成。
★在圖2中選定①點(40°N、110°E正東1/4處),從該點出發(fā)向上、下游確定15個定位點,并按圖中標注的簡易坐標畫出小圓點。
★從①點處向西經(jīng)過各定位點到④點處用光滑曲線連接,注意②到③之間要先向正西,至100°E附近向南,達35°N經(jīng)線后向東南與③點相連,畫出黃河上游。
★從①點處向東(南)經(jīng)過各定位點到⑥點處用光滑曲線連接,畫出黃河中下游。
★可確定①為河口、②為蘭州、④為源頭、⑤為舊孟津、⑥為東營,并標注銀川的位置。
■
第二步:繪制西部地形
口訣:祁連阿金為等腰,昆侖天山一點出,三十九五大拐彎,三江并流二分一,烏鞘蘭州三十跳
(1)祁連阿金為等腰。在圖3中以A點(40°N, 95°E)為頂點作等腰兩邊線,畫出①為祁連山(至103°E的烏鞘嶺即可),畫出②為阿爾金山。
(2)昆侖天山一點出。從B點出發(fā),向南弧形畫出③為昆侖山脈(B點附近為帕米爾高原);將B、C點分別連線至D點,再延伸至E點,可畫出南北天山,其間為伊犁谷地,DE中點(90°E)附近為吐魯番盆地;在北部國界附近畫出④為阿爾泰山。
(3)三十九五大拐彎。從G(30°N, 95°E)點出發(fā),分上、下游畫出雅魯藏布江(向西在30°N南側(cè)延伸至85°E后北斜為上游,向南大拐彎后向西為下游);雅魯藏布江南側(cè)大體沿國界線可畫出⑤為喜馬拉雅山,北側(cè)沿30°N附近,以90°E為界,西側(cè)⑥為岡底斯山,東側(cè)⑦為念青唐古拉山。
(4)三江并流二分一。從F(35°N, 95°E)點向東南畫出⑧為巴顏喀拉山,該山脈為黃河的發(fā)源地且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畫出⑨為唐古拉山,該山脈是長江的發(fā)源地;從唐古拉山南北兩側(cè)發(fā)源,分別畫出H江(怒江)和K江(瀾滄江)流向東南,兩條江與長江上游(金沙江)形成“三江并流”現(xiàn)象(三條江通過30°N附近時, 縱列分布于100°E西側(cè)1/4處至1/2處)。
(5)烏鞘蘭州三十跳。從祁連山東端烏鞘嶺出發(fā),向南經(jīng)蘭州西側(cè)、四川盆地西側(cè)(或成都西側(cè))至30°N后轉(zhuǎn)向虎跳峽并延伸至國界,該線⑩為橫斷山脈東界,同時也是第一、第二階梯的分界線。
(6)在各山脈之間圈畫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東側(cè)畫至90°E)、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青海湖(100°E穿過)、橫斷山脈等。
■
第三步:繪制東部地形
口訣:五橫一豎一大折,漢江淮河加長城,淮南五平三丘陵,重心七筆東北出
(1)五橫一豎一大折(11座山脈)。在圖4中“五橫”表示5座山脈:①為陰山、②為燕山(兩者在40°N以北,以115°E為界)、③為秦嶺、④為大巴山(③、④兩山脈主體在105°E至110°E之間)、⑤為大別山(位于武漢東北的 115°E兩側(cè));“一豎”為⑥賀蘭山(位于105°E東,40°N南,黃河西);“一大折” ⑦是將A、B、C、D(由C點向東北45°畫對角線)四點一筆連成的折線,分別表示太行山、巫山東側(cè)、雪峰山、南嶺、武夷山五座山脈(熟練畫圖后,A點至B點之間可以畫成不連續(xù)的三段)。
(2)漢江淮河加長城。在秦嶺、大巴山之間畫出G河為漢江,該河流至武漢匯入長江;由大別山西北發(fā)源的H河為淮河,該河大致沿33°N流入洪澤湖(可經(jīng)蘇北灌溉總渠流入大海),是我國著名的分界河;從燕山西部經(jīng)E點和F點轉(zhuǎn)向銀川畫出長城。
(3)淮南五平三丘陵。淮河以南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又以長江干流、大別山等為界分為五個小平原,分別是Ⅰ為洞庭湖平原、Ⅱ為鄱陽湖平原、Ⅲ為江漢平原、Ⅳ為太湖平原、Ⅴ為江淮平原(地區(qū));東南丘陵以武夷山、南嶺等為界又可分為三個丘陵,分別是Ⅵ為江南丘陵、Ⅶ為浙閩丘陵、Ⅷ為兩廣丘陵。
(4)重心七筆東北出。確定甲點(45°N, 125°E)為東北的重心點,用三筆畫出三座山脈,⑧為長白山,⑨為小興安嶺、⑩為大興安嶺。用四筆畫出四條河流,從長白山中部出發(fā)向西北為K江(松花江支流),從小興安嶺西北部向南為M江(嫩江),兩江匯合至甲點附近后流向東北為N江(松花江干流),該河穿越小興安嶺南部,注入黑龍江;在渤海北側(cè)畫出L河(遼河)。
(5)在相關(guān)位置上圈畫出內(nèi)蒙古高原(南部大體以長城為界)、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遼東丘陵(如圖5所示)。
至此,我國大陸的主要地形繪制完成。
但在實際考試中,多以考查或判讀微(局部)地形為主,學生若能回憶起繪制地形圖的過程步驟,便可記住圖中重要的點與線,以此為依據(jù)判讀微地形圖應是游刃有余。確定中國地形重要的控制點與線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guān)鍵點定位:四川盆地中心點為(30°N, 105°E);東北中心點為(45°N, 125°E);昆明為(25°N, 102.5°E);武漢為(30.5°N, 114.5°E);蘭州為(36°N, 104°E)等。
(2)經(jīng)緯線定位:30°N線穿過雅魯藏布江北、成都南、重慶北、三峽南、洞庭北、武漢南、鄱陽北、太湖南;40°N線穿過塔里木河、黃河河套、海河、鴨綠江口;100°E 線穿過青海湖、虎跳峽;115°E為界劃分陰山與燕山、鄱陽湖與洞庭湖、南嶺與閩江等。
(3)山脈定位:天山(43°N)為兩盆地的分界;南嶺(25°N)為四省交界;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秦嶺、祁連山等都是重要的分界山。
(4)河流定位:淮河是兩平原的分界河;黃河中游為兩省分界……有些河段如長江中游、黃河河套兩側(cè)、三江并流處、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等本身就是重要的考點。
以上是筆者應用畫圖定位法復習中國地理的一些教學嘗試,在高中區(qū)域地理復習中,筆者較少使用PPT授課,而經(jīng)常采用邊講課邊畫圖(經(jīng)緯網(wǎng)用正方格代替)的方式授課,課堂上師生互動性強,主動參與探究的學生增多了,近幾年所教的班級多次獲市高三省檢地理單科第一名的佳績。總之,熟練掌握區(qū)域空間定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