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北魏尚書令古弼不怕得罪皇帝,敢于向魏太武帝拓跋燾提出批評意見,即古人所說的“諫諍”。他有一句名言:“為國遠慮,雖死何傷!”
據《資治通鑒·宋紀》,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夏天,太武帝拓跋燾去河西打獵,尚書令古弼留守京城。到了河西之后,拓跋燾即刻給古弼下了一道指示,要他把精壯的馬送去打獵??墒枪佩霾坏惶艉民R,反而“悉以弱者給之”。拓跋燾看見古弼派人送來的凈是一些弱馬,氣得大罵:“這個筆頭奴,竟敢捉弄我,等我回去,先斬此奴!”
為什么拓跋燾罵古弼為“筆頭奴”呢?因為古弼“頭銳”,腦袋長得尖,像毛筆頭,又正好符合古弼忠誠坦蕩、敢于直言的品性,所以,拓跋燾平時就把他視為直而有用的“筆”,親切地稱他為“筆頭”,一旦發(fā)怒時則呼之為“筆頭奴”。
此刻,拓跋燾雷霆大怒,消息傳開,古弼的下屬們都惶恐不安,害怕受牽連殺頭。古弼安慰他們說:“我為人臣,不讓皇上迷戀游獵,如果有罪過的話,我想這個罪也是小的;如果朝廷不能做到有備無患,使國家缺乏軍事所需(乏軍國之用),這個罪才是大的?,F在北邊的柔然人正強盛起來,經常騷擾我國邊境,我現在把肥壯的馬供給軍隊使用,調撥老弱的瘦馬給皇上打獵,這是為國家安危而深謀遠慮,即使為此死了,又有何妨?再說,這件事是我一人決定的,責任在我,要死也是我去死,大家用不著憂慮了?!蓖匕蠣c聽到古弼的這些肺腑之言后,頓然醒悟,不禁嘆服道:“有臣如此,國之寶也!”不但沒有降罪于古弼,反而贊譽他為“國寶”,隨即“賜衣一襲、馬二匹、鹿十頭”。
在皇帝個人利益與國家長遠利益之間,古弼寧可得罪皇帝也不愿損害國家利益,這在“朕即國家”的封建時代,需要非凡的勇氣和膽略。
由此,筆者不禁想起西漢諫官蕭望之說的“朝無爭臣(諍臣),則不知過”(《資治通鑒·漢紀》),意思是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直言敢諫的人,執(zhí)政者聽不到批評甚至反對意見,就不知道朝政得失和自己的過錯,長此以往是很危險的。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保ā顿Y治通鑒·梁紀》)倘若今日社會各級權力機關,居下位者多一些如古弼那樣的“為國遠慮”之士,敢吐諍言真話;居上位者多一些容人納言、不恥下問的氣量,那么,官場“虛夸癥”、“阿諛癥”等,也許就不得不落荒而逃了。
(南生薦自《中老年時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