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意識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很難譯成英文,比如“突擊手”、“精神文明”、“班子建設”……要是誰能譯出“血染的風采”,我簡直想給他送一面錦旗。
在此類詞匯里,還有一個就是“素質”?!爸袊怂刭|低,所以中國不應當……”這句話如此廣為傳播,以至于如果前面少了“中國人”,后面少了“低”,“素質”這個詞都顯得缺胳膊少腿。
一個詞很難譯成其他語言,肯定有很多原因。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詞所指向的現(xiàn)象本身其實含糊不清。什么叫“素質”呢?直覺的解釋是“文化水平”。最新人口普查顯示,中國文盲率現(xiàn)在只有4.08%,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項研究顯示,中國18.3%的25歲到34歲的人口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高于捷克(15.5%)、土耳其(13.6%)、巴西(10%)等國家。可見中國人的文化水平怎么也不算低。
如果“素質”指的不是文化水平,那恐怕就是指合作精神。據說中國人“一盤散沙”,這被視為中國人素質低的明證。
社會科學里有個詞叫“社會資本”,說的是人與人水平往來的黏性和密度。一盤散沙的社會,就是沒有機油的機動車,開起來肯定稀里嘩啦。且不說后來有不少學者對“社會資本”的政治后果進行質疑,就算“社會資本”多多益善,又有不少研究者指出,其實中國的傳統(tǒng)并不是一盤散沙。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有著細密的社會交往網絡和自治傳統(tǒng)。村里需要修個路、通個渠,各家各戶常常商量著集資解決;張三和李四鬧個矛盾,族長或者鄉(xiāng)紳往往根據村規(guī)給擺平……我在紐約的唐人街,看到已經離開故土上百年的中國社區(qū),每到佳節(jié),還聚到一起舞個獅子敲敲鑼鼓。所以,很難說中國人基因里缺少凝聚力。
“素質”要不就是指規(guī)則意識?中國人不愛排隊,亂闖紅燈……這些現(xiàn)象說明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民眾需要被“素質高”的精英群體管束起來。成龍大哥所言“中國人是需要管的”,大約是這個意思。這些壞習慣我倒是深有感觸,尤其是不愛排隊這一項,有時,我簡直希望每個商場柜臺前都配備一名警察。
我去過港臺,也見過人口同樣密集的港臺市民自覺排隊。他們也是中國人,說明規(guī)則意識這種“素質”,也不是一遇到中國人就發(fā)生排異反應。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國民眾的規(guī)則意識不足,也實在看不出這如何能推導出剛性管理的優(yōu)越性。也許有人認為“素質低”的民眾需要“素質高”的官員去教化管束,那么放眼官員的素質,不免叫人膽戰(zhàn)心驚:今天可能一個官員因為貪污幾千萬元而鋃鐺入獄,明天沒準又看到強行拆遷逼得一個人上訪自焚。如果某些官員經常在工程招標中玩內部交易、在土地糾紛中不尊重法律、公款吃喝屢禁不止……又怎么能指望“下面”畢恭畢敬尊重規(guī)則?一個隨地大小便的人,如何教化別人不要隨地吐痰?
所以,就算中國人的“素質”有問題,它也是更多地源于某些地方的剛性制度安排。我當然不相信制度的變革可以在一夜間改變文化,但是,對僵化制度的變革,至少可以打開一個公共生活的空間,而公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學會跑步需要首先解開腳鐐。那些說中國人素質低,所以中國不應該如何的人,也許可以考慮把這話改成“中國更應該……”。
(陳漢升薦自《新世紀周刊》)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