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作家手稿是一種稀缺資源,大多是孤本。即便是用圓珠筆寫的,并用了復(fù)寫紙,世上所存也絕不會超過三本,仍然彌足珍貴。作家的手稿極富個性,既有不同時代的不同紙張,還有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筆墨紙硯都有變化。有的作家用蠅頭小楷體現(xiàn)了嚴(yán)謹(jǐn)?shù)膫€性,有的作家寫得龍飛鳳舞,體現(xiàn)了豪放不羈、一揮而就的狂野。
作家的手稿,就其文化價值而言,尤其是那些被紅筆涂抹得難以辨認(rèn)的手稿,更折射出了此作寫作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時代特征,更是收藏中難得的極品。
作家的手稿幾乎不可能作偽,一望便知真假,作偽的成本和作偽的難度,都大得難以想象。而且在真?zhèn)蔚蔫b定上也非常簡單,與真跡稍一對比,便可水落石出。于是,手稿收買的風(fēng)險就會小得多。
劉半農(nóng)、張元濟(jì)、胡適、郁達(dá)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賣場頻頻以高價拍出,其中,以活躍于“五四”時期的民國文人手稿最受青睞,如魯迅、胡適、梁啟超、周作人等,他們的詩稿尺牘,乃至只字?jǐn)?shù)語的便條,如今都已成了許多藏家和愛好者競相追捧的佳品,其拍賣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作家手稿會越來越珍貴。
(趙偉薦自《齊魯晚報》)
責(zé)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