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累了,躺會兒”。說這句話時,關英漢剛送走了兩天來的第五撥來訪者。
關老今年100歲了,除了蛇年春節(jié)后的百歲壽宴,他已有兩年多沒踏出過自家大門,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4天后他向沈陽市沈河區(qū)紅十字會捐款10.3萬元。這是他目前的全部存款,存這筆錢用了3年多時間。
這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之后,關老第一次通過紅十字會捐款。從那時起,圍繞紅十字會的風波從未停歇,但他并不知道這些事。老人為紅會掏空存折的消息甫一傳出,他便被外界視為紅十字會為扭轉形象、吸引捐款而打造的“榜樣”。
有幾天他不愛說話,身邊的人知道,老爺子是不高興了。
他的存折又清零了
有關蘆山地震的消息,關老是在報紙上看到的。那天,兒媳婦趙艷琴來探望老爺子,隨口提道,“爸,四川地震的事知道不?”
“知道啦。我想捐點錢”。趙艷琴記得,關英漢這樣回答。從公公家出來,趙艷琴就到迎賓社區(qū)找到了主任趙紅梅,打聽能否捐款。
趙紅梅是2005年1月初認識關英漢的。當時她在報紙上看到,關老通過紅十字會,為印度洋海嘯的災區(qū)捐款8萬元。報道提到關老就住在迎賓社區(qū),趙紅梅便去拜訪了他。
“再等等吧。”趙紅梅答復說,社區(qū)還沒有得到接收個人捐款的通知。
關英漢有8個子女,如今雖已兒孫滿堂,但兒女們對關老仍是言聽計從。在一天多的等待時間里,趙艷琴多次催促趙紅梅給個明確說法。最后,按照關英漢的意思,趙艷琴下了通牒——社區(qū)不收,關英漢就自己去找紅十字會。
“確實不想收關爺?shù)腻X。”趙紅梅說。過去幾次捐款,關英漢的習慣是將手頭上所有存款全部捐出。這一次也不例外。趙紅梅覺得,人老了總得留個養(yǎng)老錢在身邊,便想讓老爺子少捐點。她跟關英漢說,個人捐款不得超過5萬元;但關英漢說:“捐多少是我的自由。”
關中興是關英漢的三兒子,平時幫父親管錢。2010年,在為沈陽朱剪爐街道慈善分會成立捐款后,關英漢的存折清零了。之后,他每月將父親的2600元退休金取出來,存到另一個賬戶中——這些錢一般不動,關老的日常開支由子女們負擔。
3年多后,這筆存款有了10萬元。捐款前他勸父親,還有1萬元沒到期,“只捐9萬吧”,但關老說,都取出來,給紅十字會。
這回,沈河區(qū)紅十字會聯(lián)系了沈河區(qū)委宣傳部,宣傳部又找了當?shù)孛襟w。4月24日,一大群人走進了關英漢的房子,給他帶來一本榮譽證書,以及一張捐款發(fā)票——他的存折又清零了。
一塊豆腐夠他吃一天
除了今年春節(jié)后的百歲壽宴,關英漢已有兩年多沒出過房子了。
這間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1991年建好的回遷房,墻上掛著用深色木條做裝裱的相框,嵌著許多張小尺寸照片,照片的邊緣還有著鋸齒花邊。
比起過往,外面世界的物質更加豐富。但關英漢對這個世界的需求卻越來越少。三頓飯改成兩餐,廚房藥瓶大小的油瓶里放著一把淺底勺子,趙艷琴說,一天只能用3匙油,不能再多。肉是關英漢打小就不吃的,保姆楊雅琴說,一塊豆腐夠他老爺子吃一天。
除了通過窗戶看著外邊許久不變的模糊風景,關英漢獲知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訂牛奶時贈送的報紙。近8年來的兩次大額捐款,他都是通過樓下的社區(qū)辦公室聯(lián)系,而這一次,社區(qū)為他找到的捐款渠道是紅十字會。
關英漢不知道,汶川地震后民間慈善組織在籌集善款、救災能力方面有了長足發(fā)展,個人即可捐款。他也不知道,紅十字會在一次次風波之中,社會信譽度一路走低。以至于媒體追問關英漢的捐款去向時,沈河區(qū)紅十字會的基層員工不得不謹慎應答:“我只能保證我們按照捐款人意愿,以蘆山地震捐款的名義上報。上級紅會如何處理,我們不太清楚?!?/p>
在紅十字會陷入風波時,關英漢的形象太過正面,他生活的世界又少為人知。通過媒體的只言片語,一些人不相信關英漢能以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收入,在3年之內(nèi)攢夠10萬元。在零碎信息構成的推理后,關英漢成了紅十字會的“托兒”。
再后來的幾天,媒體陸續(xù)來訪。盡管已經(jīng)百歲,但關英漢還是打起精神接待。他拿出退休金存折和存款存折比對,數(shù)著單位給他的慰問金,日常和百歲壽宴時60多個兒孫給他的錢。最后告訴來訪者,捐款10萬元的事,不摻假。
訪客離去,關英漢起身送客,他小心地挪著碎步,卻不使用靠在床頭的拐棍?!袄蠣斪右孀?,怕被人笑話嘍”。楊雅琴說。
一百歲了還要跪拜師父
算上蘆山地震這次,關英漢大額捐款已有8次,大抵是洪水、地震、海嘯等天災,捐款途徑則是原單位、紅十字會和社區(qū)。算下來,這8次捐款累計達到36萬元。
“五四”青年節(jié)前,關英漢原單位、風雨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團支部書記帶著員工探訪老人,他們還說起關英漢捐款的事。1991年,長江水災,已經(jīng)退休16年的關英漢,捐了2600元到單位。單位領導覺得不妥,瞞著關老將錢退還給他的兒子,關老得知后,又將錢送回了單位。這是關英漢第一次大額捐款。
關老在家里作風強硬,盡管家中有不支持的意見,但最后決定還是由關英漢拍板。到了現(xiàn)在,家人也不再反對,只是適時勸說:少捐點。
關老捐款的愛好,大女兒關中秀歸結為生活經(jīng)歷。她說,老爺子13歲時父親去世,此后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吃苦中長大。關老與妻子婚后生下8個子女,經(jīng)歷了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等亂世,將孩子拉扯長大并不容易,期間受到過不少好心人的幫助。
從壯年到老年,關老對子女多是管教,很少談及內(nèi)心。但對于孫輩和來訪者,他卻是一個愛講故事的人。趙紅梅也曾聽過關老講故事,臨了關老還意猶未盡,送她一本冊子《正元日記》,上面印著“看完此日記,勝讀十年書”。
這本日記的作者是學者段正元,曾辦道德學社。關英漢即是其弟子之一。如今看來,這本日記中的許多故事頗為玄幻,經(jīng)不起推敲,但關英漢卻通過這些故事塑造了自己。
在關英漢的故事中,有一位居士張好得,幼時喪父,出身極貧苦,經(jīng)歷一生波折起伏。張好得老時嘗言,“我今年已七十九。良田千頃,不能多吃一碗。家藏萬貫,不能增壽一年??芍X財非私物。明大道之君子,必能博施濟眾?!?/p>
楊雅琴說,老爺子如今眼睛快看不見了,已不看這些冊子,但這些都在他的腦子里。每天黎明時分,醒來的關英漢慢慢挪到門口,拉開門后的布簾,面對一幅段正元畫像。畫像前放了兩座玻璃獎杯,是關英漢做好事所得,地面上鋪了一塊海綿。
他每天都要跪拜師父,盡管他已經(jīng)一百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