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我們打著手電登上光明頂。網(wǎng)上攻略稱,黃山的日出是從黎明時分悄然鋪開的一幕大戲,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容錯過,越早登頂?shù)娜?,越有可能占領(lǐng)拍攝的有利位置。但顯然有不少旅友比我們起得更早,拍攝用的三腳架都已經(jīng)架好。山頂上勁風(fēng)呼嘯、寒氣襲人,雖是6月天氣,很多人穿著抓絨外套仍瑟瑟發(fā)抖。
這時,喝杯熱水都成了奢望。
忽然,我們聽到了山道上粗重的喘氣聲。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農(nóng)婦,穿著洗變了形的短袖T恤,光腳穿著一雙20世紀生產(chǎn)的解放球鞋爬了上來。她馱著一個巨大的背包,汗水浸透了她的頭發(fā),順著眉毛流下來。上到山頂,她一言不發(fā),找一塊山石一坐,將背包拉開,所有的人都循香而去。
原來這農(nóng)婦煮了一包新鮮玉米棒來賣,負重走了幾千級臺階,累得她整個人都似矮了一截。
背包里面做了保溫的棉夾層,玉米棒都是溫?zé)岬?,插著竹簽,散發(fā)著軟糯的清香,10塊錢一根。收錢時農(nóng)婦不厭其煩地叮囑每個人:“玉米芯子別亂丟,等會兒丟到我這個袋子里,我退你1塊錢?!?/p>
天邊泛起的魚肚白還沒有變成橙黃色,趁此機會,我和旅伴安安心心把早飯吃了。玉米棒品種極好,可以把人的嘴唇粘起來,見大家吃得香,農(nóng)婦得意地笑,說:“我買了最好的玉米種子,為預(yù)防與鄰居家的玉米授粉串種,10年前我在兩家的玉米田間種了兩排桑樹做間隔,從此我的玉米再也沒有退化過。”
“那你在黃山上賣了多少年煮玉米?”“25年!頭天晚上看天氣預(yù)報,只要第二天不陰不雨,晚上12點半我就起床煮玉米,凌晨1點半將滾燙的玉米背到山頂上來賣。”靠著春天賣茶賣筍干、夏秋賣煮玉米的收入,農(nóng)婦把兩個兒子供到大學(xué)畢業(yè)?,F(xiàn)在大兒子去了上海工作,小兒子在合肥讀研究生。農(nóng)婦仍和丈夫在山里,侍弄他們的茶園、竹園,十幾只跑山雞和那一坡沙沙作響的玉米地。
問她為何不跟大兒子去上海享清福,農(nóng)婦說:“上海房子那么貴,我兒還不知啥時有窩,我和他爸哪能再去給他添亂。再說了,黃山有啥不好,山好水好空氣好,你們上海人南京人,花好幾百塊的門票也只能看兩天景,我們一年到頭在看山看景,賽神仙呢?!?/p>
說話間已經(jīng)有人來送還玉米芯子。農(nóng)婦果不食言,打開被汗水浸透的腰包,掏出硬幣逐一退給人。這場景,久違了,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倚著雜貨鋪的柜臺,喝3毛錢的汽水,再把完好的玻璃汽水瓶退回去,還能得1毛錢一樣。有人好奇地問:“這玉米芯子能有什么用?”農(nóng)婦說:“早先曬干了還能引火做飯,現(xiàn)在家家都用沼氣了,背回去也沒有用?!甭冒榫袜了哉衣闊?,農(nóng)婦正色說:“我是少掙點錢多費點事,但這樣一來,光明頂就干凈了?!?/p>
不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黃山的人,恐怕難以理解土生土長的當(dāng)?shù)厝藢S山的熱愛。收完所有的玉米芯子,日出的大幕剛巧拉開,山頂上一片快門的咔嚓聲。東方的天際瞬息萬變,光影與云海,和每一分鐘都在變化的色彩做游戲,在躲貓貓。而將出未出的太陽似一個賴床的小孩,陷在云絮里,不想離開它的窩。約20分鐘后,太陽終于臣服于推動它的力量,向上跳了跳,離開了云霞的包圍。山頂上響起一片歡呼聲,我這時才發(fā)現(xiàn),背玉米來賣的農(nóng)婦竟沒有忙著下山,她立于人群中,面朝東方,臉上的欣喜與在此第一次看到日出的人一模一樣。
下山途中我又遇見了她。農(nóng)婦說:“你們運氣真好,下了10天雨,今早才放晴,不然也看不到日出;我的運氣也不差,現(xiàn)煮的70根玉米棒,收回了68根玉米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