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他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7年,對他的功過已有評說,但對作為文章家的他還研究不夠,這筆財富有待挖掘。毛澤東說,革命奪權靠槍桿子和筆桿子,但他自己卻從沒拿過槍桿子,筆桿子倒是須臾不離手,毛筆、鋼筆、鉛筆,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那種風格、那種語言、那種氣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紙背的,只有他才會有。中國是個文章的國度,青史不絕,佳作迭出。向來說文章有漢司馬、唐韓柳、宋東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競秀。毛澤東算一個,是歷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思想與氣勢
毛文的特點首在磅礴凌厲的氣勢,毛澤東總是善于借歷史交替、風云際會、群雄逐鹿之勢,納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揚自己的政見。當井岡山時期革命處于低潮時,他卻用詩一樣的浪漫語言預言革命高潮的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再看解放戰(zhàn)爭中他為新華社寫的新聞稿: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zhàn)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fā),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你看這氣勢,是不是有《過秦論》中描述秦王震四海、制六合的味道?
解放后美國搞核訛詐,他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惫沤衲囊粋€文章家有這樣的氣勢!
說理與用典
毛文的第二個特點是知識淵博、用典豐富。
作為黨的領袖,毛澤東的使命是從外國借來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人民推翻舊中國。要讓廣大民眾和黨員干部懂得自己的思想,就需要用中國人熟悉的舊知識和人民的新實踐去注解,這就需要對中國的典籍爛熟于心,還能結合當前實際翻新改造。在毛澤東的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他恰到好處的用典。這有三種情況。
一是從典籍中找根據,證目前之理,比如在《為人民服務》中引司馬遷的話:
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這是在一個戰(zhàn)士追悼會上的講話,作為領袖,除表示哀悼之外,還要闡明當時為民族大業(yè)犧牲的意義。司馬遷的這句話也因他的引用有了新的含義,更廣為流傳。這就是政治領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fā)力,翻新經典為己所用,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典知識。
二是到經典中找方法,以之來作比喻闡述一種道理。毛澤東的文章大部分是論說文,是寫給中國的老百姓或黨的中基層干部看的。所以,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證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孫悟空在他筆下,一會兒比作智慧化身,鉆入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會兒比作敵人,跑不出人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1938年4月在抗大的一次講話中,他還從唐僧的堅定、八戒的吃苦、孫悟空的靈活概括出八路軍、新四軍的“三大作風”。這樣重要的命題,這樣大的方針,他都能從典故中順手拈來,從容化出。
三是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隨手拿來一典,妙趣橫生。在《別了,司徒雷登》中,他這樣來寫美國對華政策的破產:“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边@里用了中國古典散文名篇《陳情表》里的句子。司徒雷登那個孤立、無奈、可憐的樣子,永遠定格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諷刺與幽默
毛文的第三個特點是充滿辛辣的諷刺和輕松的幽默。
人一當官就易假,就愛端個架子,這是官場通病。越是大官,架子越大,越不會說話。毛澤東是在黨政軍都當過一把手的,卻仍然嬉笑怒罵,這不容易。當然他的身份讓他有權這樣,但一些人就是灑脫不起來。權力不等于才華。毛澤東的文章雖然大都是嚴肅重要的指示、講話、決定、社論等,又大都是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生成的,卻并不死板,并不壓抑。透過硝煙,我們隨處可見文章中對敵辛辣的諷刺和對自己人輕松的幽默。是四兩撥千斤。這是一個領袖對自己的事業(yè)、力量和韜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現。
先看他的諷刺。對國民黨不敢發(fā)動群眾抗戰(zhàn),他說:
可是國民黨先生們啊,這些大好河山,并不是你們的,它是中國人民生于斯、長于斯、聚族處于斯的可愛的家鄉(xiāng)。你們國民黨人把人民手足緊緊捆住,敵人來了,不讓人民自己起來保衛(wèi),而你們卻總是“虛晃一槍,回馬便走”。(《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
再看他的幽默。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大的理論問題,他說:
搞社會主義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鴨、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質的花樣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馬克思主義做,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羊肉、鴨子應該更好吃,更進步,這才體現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否則我們在羊肉面前就沒有威信了。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還要好,還要進步。(1956年在知識分子會議上的講話)
尖銳的諷刺,見棱見角,說明他眼光不凡,總是能看到要害;輕松的幽默,不慌不忙,說明他有肚量和睿智,肚子里有貨。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人大擬決議給毛澤東授大元帥銜,他說:“我穿上你那個元帥服怎么下基層,免了吧”。這是一種多么拿得起、放得下的瀟灑和幽默!
通俗與典雅
毛文的第四個特點是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
毛澤東是鄉(xiāng)間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又是戰(zhàn)火中鍛煉出來的領袖。他在學生時期就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后來在長期的斗爭生涯中,和工農兵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所以,他的文章典雅與通俗共存、樸實與浪漫互見,時常既有鄉(xiāng)間農民的口語,又能見到唐詩、宋詞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頭說古、娓娓道來,又如詩人江邊行吟、感天動地,“既上得廳堂,又下得廚房”,亦莊亦諧,輕松自如。如:
若說:何以對付敵人的龐大機構呢?那就有孫行者對付鐵扇公主為例。鐵扇公主雖然是一個厲害的妖精,孫行者卻化為一個小蟲鉆進鐵扇公主的肚子里去把她戰(zhàn)敗了。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進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或日本驢子的。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扎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
“文章五訣”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不管論文、講話、電稿等何種文體,他都能隨手抓來一個形象,借典說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淺出。毛文開創(chuàng)了政論文從未有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