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榮
柳宗元的《黔之驢》問世以來,人們一般都把其中的虎視為正面形象,對其盛贊有加;而把驢當(dāng)成反面角色,說三道四。其實,這篇寓言的寓意相當(dāng)豐富,我們的眼中不能只有虎,如果從驢的實際出發(fā),進(jìn)行一番認(rèn)真的審視與思考,那就會發(fā)現(xiàn),驢也許是一個無辜的受
害者。
首先,驢并非自己無緣無故地闖入虎的領(lǐng)地的,而是“好事者船載以入”;否則,它就不會被虎盯上,以致葬身虎口了。正所謂“多事必有事”,“好事者”的匪夷所思之舉,客觀上成了驢悲劇的導(dǎo)火索。
當(dāng)然,真正的“劊子手”,則是“智勇雙全”的虎。不過,起初見到驢這個“龐然大物”之時,虎還是產(chǎn)生了“以為神”的疑惑,因為黔地本無驢,虎有這樣的心理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錯,驢的體形與虎比起來,確實要大得多,但這是大自然造就的,是爹媽給的,并非它自己要長成這模樣。而虎畢竟是“百獸之王”,豈容不速之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逍遙”?但它又不是莽撞之徒,它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于是,它先“蔽林間窺之”,再“稍出近之”,小心謹(jǐn)慎地觀察了一段時間,可惜還是“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笨梢姡H那洪大的叫聲,著實使虎嚇得不輕,因為虎對驢心懷不軌,便誤以為這叫聲是沖著它來的。真是叫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驢有事沒事喜歡叫幾聲,也許是為了解悶;也許是為了招呼同伴,因為驢是一種喜歡結(jié)群的動物,它并不知道這里連一個同伴也沒有;也許就是抱怨那個“好事者”——讓我“至則無可用”,這算什么玩意兒?再說,盡管虎以為驢叫是在對它施威,但它并未溜之大吉,它又回來了,它絕不甘心尚未過招就退避三舍。但它還不想貿(mào)然出擊,而是展開了新一輪的觀察——“往來視之”,并“近出前后”,逐步縮短與驢的距離。但是看來看去,也沒有看出個究竟。就這樣看下去,只能白費時日,無濟(jì)于事。老虎決定實施“火力偵察”——“稍近益狎,蕩倚沖冒”,極盡挑逗之能事,終于使驢“不勝怒,蹄之”。虎被踢了一腳,非但不惱,反而喜上心頭,因為它認(rèn)定這就是驢看家的本領(lǐng),況且驢還被蒙在鼓里,于是立即乘其不備,“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可見,自始至終,虎都是一個居心叵測的挑釁者,而驢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受害者。不過,它之所以招來殺身之禍,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它太善良、太幼稚、太麻痹了。對世道的險惡,缺乏充分的認(rèn)識和應(yīng)有的防范意識,根本沒有想到那貓一般的東西還能對它構(gòu)成什么威脅。至于虎越來越放肆,“蕩倚沖冒”,它也不過覺得是“玩”得有點過分罷了?!疤阒保皇菍⒌囊粋€小小的警告,要它遵守“游戲規(guī)則”而已。它本以為虎會有所收斂,陪它繼續(xù)玩下去,甚至成為異類相交的好朋友,而對虎的險惡用心卻一無所知。驢如果能清醒地認(rèn)識到虎是來索命的,縱然僅僅多加幾分力“蹄之”,虎也許就不大“喜”得起來了;更何況一旦真的計較起來,驢并非只有腳上功夫,它還會撞、會咬。如果虎不是以“玩”的方式智取,而是咆哮著向驢沖過來,驢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拼命應(yīng)戰(zhàn),或者逃之夭夭。果真交起手來,即使虎可能會最終取勝,也難以全身而退。
當(dāng)然,我們無意為驢鳴冤叫屈,只是要對它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并從它的悲劇中吸取有益的教訓(xùn)——不能只知害人之心不可有,更要懂得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假如還能學(xué)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那意義一定是非常重大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東臺鎮(zhèn)范公學(xué)校)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