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施尼茨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在中篇小說《埃爾澤小姐》中,他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羞辱的故事:與親戚一起在意大利度假的埃爾澤小姐接到母親的急電,被要求去向一名商人借一筆巨款,從而使父親避免破產(chǎn)并免于牢獄之災(zāi)。在商人的客廳里,她被告知,要么脫掉衣服,讓人觀賞她那裹在“星光中”的“倩影”,要么走人。救父心切的埃爾澤小姐當(dāng)著客人的面脫下了衣服,之后不久,她服毒而死。
這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有錢人的道德不過如此”。在《圣經(jīng)》中,耶穌說,有錢人進入天堂,比一頭駱駝穿過針眼都難。這話雖然偏頗,也未必就一點道理都沒有——需要說明的是,我并不贊同所謂的仇富。
羞辱一個人,手段或許有很多:誹謗、詬罵、痛毆等等都可以。但世上最惡毒的羞辱,恐怕還是從精神方面進行摧殘。所以,面對謙謙君子,只要摧毀他的自尊就可以了。在一個淑女觀念濃厚的時代,在大庭廣眾之下剝落她的衣衫,就足以要了她的命。埃爾澤小姐的死因就在于此。至于其他時代,挖掘別人家的祖墳,比起往別人家茶壺里吐口水,殺傷力不知要強多少倍。其卑劣,無需用言辭形容。
埃爾澤小姐當(dāng)然不是第一個遭遇羞辱的人。《威尼斯商人》里,安東尼奧面對的也是同樣的情形。為了成全朋友的婚事,安東尼奧去找刻薄的商人夏洛克借貸。因為一場意外,他的生意遭遇了損失,無法如期還債。面對這種情況,夏洛克要求在安東尼奧的胸口上割一磅肉——扭曲和異化后的人性,比野獸都可怕。
夏洛克的下場,極其不妙。他不僅沒有得到那一磅肉,反而因為“割肉可以,不能多也不能少”這一特殊的解讀而破產(chǎn)。把別人逼到絕境的人,自己的下場又能好到哪里去?
英國的考文垂曾以紡織業(yè)聞名于世,更是英國汽車工業(yè)的發(fā)祥地。在考文垂博物館,有一幅著名的油畫。這幅油畫,今天已經(jīng)成為考文垂的城市名片。畫面上,一位美麗的女子全身赤裸、長發(fā)垂肩。她頷首低眉,騎在一匹戰(zhàn)馬的背上。畫面的背景,是一座中世紀(jì)的城堡。
關(guān)于這幅油畫,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大約在1040年,考文垂的統(tǒng)治者麥西亞伯爵為了發(fā)動戰(zhàn)爭,向全體市民加稅。當(dāng)時,整個社會民不聊生。面對這種情況,善良的伯爵夫人為民請命,她苦苦哀求自己的丈夫減輕人民的負擔(dān)。但是,她的做法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給自己帶來了羞辱。面對哭哭啼啼的伯爵夫人,麥西亞伯爵大怒。他提出,如果夫人赤身裸體地在城里的大街上走一圈,那么就可以減免居民的稅收。
第二天早上,城里的大街上鴉雀無聲。伯爵夫人如約裸身騎馬穿越每條街道,所有的居民都躲在家里。據(jù)說,沒有一個人探出頭去窺伺這個圣潔的女人。事后,伯爵果然如約宣布全城減稅。
從羞辱到拯救,是一個復(fù)雜的話題。人性的高潔與猥瑣,永遠都談不完也談不盡。
(云 菲摘自《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