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始終是痛苦,舒適始終是舒適,但是舒適得太久了,舒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短缺”構成了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說,你到喜馬拉雅山去,那里什么都是短缺的,連氧氣都短缺。我們住帳篷,甚至要男女擠在一個帳篷中,完全不講什么“男女授受不親”。人在短缺的環(huán)境下,首先講求生存。
在短缺環(huán)境下的救援工作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如果我們在登山時出現(xiàn)危險,同時有老人和小孩被困,我們想都不想就會先救小孩,因為這是根據(jù)“平等原則”來的。老人年齡大,生存的時間比小孩長,所以應該把機會留給年齡小的人。再者,身體好的和身體弱的,先救誰?先救身體好的,這是根據(jù)“效率原則”。因為如果先搶救身體弱的,他因為體弱,在極端環(huán)境下可能挺不過去,而身體好的人因為耽誤也會死掉。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假設性問題使男士們很為難:“如果母親和媳婦同時掉到河里,只能救一個,你救誰?”當然,要是媳婦不在場,就比較好回答:“救母親,因為母親只有一個,媳婦可以再娶?!钡绻眿D在場,他顯然不敢這樣回答。但按照登山原則,這個問題很簡單,你讓我回答,答案就是:“救媳婦?!卑粗袊膫鹘y(tǒng)是應該救母親的,因為“百善孝為先”;但是按照登山原則,要救媳婦,就因為前面說的那兩個原則。所以,在登山的時候我就說,如果在遇險的情況下需要犧牲,第一個應該拋棄的就是我老王。
處在短缺的環(huán)境中,你才會懂得珍惜。比如說,你在登山的環(huán)境下生活,一個月、兩個月不能洗澡,你覺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洗個熱水澡。但你在城市,天天都洗澡,你絕對不會覺得洗澡有什么親切感。但只要你一個禮拜不洗澡,在那個環(huán)境下,你一定會覺得:“哎喲,熱水淋浴太美妙了?!边@個美妙怎么來的呢?就是因為短缺。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登山會帶來兩大損害:第一,容易老年癡呆;第二,容易性功能衰退。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為了給醫(yī)學做貢獻,登希夏邦馬峰的時候我們做了“大白鼠”。我們在拉薩抽了一次血;兩個月后,到了營地又抽了一次血;從山上下來之后又抽了一次;過了一個禮拜再抽一次,這是為了測試人體從正常海拔到高海拔再回到正常海拔,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人從正常海拔到高海拔,往往會出現(xiàn)頭痛、嘔吐、失眠等癥狀,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腦水腫,這是因為你的身體要調動全身的機能,來適應極端環(huán)境,加速你的新陳代謝。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反而對你的身體是有好處的。
(崔 通摘自浙江大學出版社《王石說:影響我人生的進與退》一書,王 青圖)